华西都市报 -A13 行游-
A13行游
  • ·去铁瓦殿考“毕业证”
  • ·云凤书院
  • ·再上乾陵
  • ·生活服务广告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云凤书院

  

□何曾

  如果说,一个城市的灵魂在于它的文化,那么,云凤书院理所当然就是川北营山县的一个文化地标。
  翻开营山县志,文化最精彩的一章,一定是属于云凤书院的。站在书院门外,我如同一个朝圣的信徒,静静凝视着书院门匾。
  这是青瓦木门古色古香的云凤书院。此时,午后的阳光穿过钢筋混凝土的高楼,静静地洒在书院的青瓦上。
  营山,这座“科第仕宦,甲于蜀都”的重教兴文之城,千百年来,珍藏着云凤书院。营山人在这块形似凤凰、云凤呈祥的宝地上造了一座书院,说明了先祖对文化的尊崇。
  一进牌坊、二进仪门、三进重门、四进讲堂的“四进”格局,让书院自然有了清幽气息,随处可见的格子窗,雕梁画栋,显出历史的古朴和沧桑。点缀其间的树木花草,透着灵气,带给读书人取之不尽的灵感。而最让我沉醉的,是从崇文堂溢出的满满书香,清明之气扑面而来,仿佛让我看见了那些潜心向学的读书人,他们的理想丰满而坚毅,已浸润进了骨子里。
  千百年来,云凤书院的书香韵味悠长。带着一个书生的好学之心,我走进绥山大讲堂,古色古香的课桌,是营山人文化铸魂的生动演绎,至今,这里不时仍有学者讲学,延续着千年传承的深厚文脉。被喧嚣环境包围着的我们,多想在书院的幽雅中让自己的心灵沉静下来,浸润书香,让时光清浅。
  书院里珍藏着的书画,不是名家大作,却是营山人文化自信的写照,那些名字与历史紧紧相连。建县仅有1400年的营山,走出了200多名举人、360名贡生,从重文的北宋到清代,营山出了57名进士,云南府知府龚士模、吏部侍郎于式枚……成为营山人的骄傲。
  营山有幸,感谢那个叫夏文臻的县令,他以“人才为念”的思想,修建了一座云凤书院,让营山人文化的根和魂有了延续的精神家园。
  今夜,就让我枕着云凤书院的书香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