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5 要闻-
A5要闻
  • ·建“绿氢之都”关键领域和缺失环节需强链补链
  • ·聚力“建圈强链” 成都金牛高新技术产业园按下冲刺“加速键”
  • ·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效益让成都人吃上成都粮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成都市人大代表张章:

建“绿氢之都”关键领域和缺失环节需强链补链

人大代表说

成都市人大代表张章

  成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成都要聚焦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特别提到,要在成都打造中国“绿氢之都”。
  中国“绿氢之都”如何建?2月22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了成都市人大代表、东方电气氢能(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章。

谈现状
四川实现400余辆
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示范应用

  目前,四川已实现400余辆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示范应用,配套建成6座加氢站,累计运营里程超2200万公里,单车实际运行最高里程超27万公里。
  分析目前成都及四川氢能产业发展现状时,张章认为:“氢能产业链健全,关键技术发展迅速。”
  张章告诉记者,围绕氢能高端装备研发制造和氢能供应两大主线,针对燃料电池基础材料及关键零部件、电解水制氢装备、氢能储运装备、氢能终端应用、氢能装备检测认证等产业链关键环节,成都市目前已经聚集了东方氢能等国内外知名骨干企业,覆盖了制氢、储运、加注、燃料电池、整车整机、检测等产业链各个环节,形成了以郫都区、彭州市、龙泉驿区为氢能产业主要承载地的发展格局。
  与此同时,随着各企业研发投入的不断加大,氢能产业及相关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与国外的差距不断缩小。其中,燃料电池系统产品自主可控进程明显加快,额定功率、启动温度、功率密度等指标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国产化程度已达70%以上。
  在政策支持方面,四川省及成都市已出台产业支持政策20余项,形成了以产业规划为引领、安全保障和财政支持为支撑的氢能产业政策体系。

谈建议
聚焦产业链关键领域
和缺失环节强链补链

  针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成都要打造中国“绿氢之都”的要求,该如何发力?张章表示,当前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在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实现了长足发展,但氢能产业整体仍正处于培育期,区域竞争格局尚未定型仍在不断演化,政府的关注引导和政策扶持对产业的发展壮大必不可少。
  面对成都的具体情况,张章建议进一步加大燃料电池汽车支持力度,持续支持申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在未入群空档期,成都和相关市州可以参照国家示范城市奖补政策,延续和完善当前成都市氢能产业政策体系,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推广、加氢站建设、制氢项目等予以政策支持,通过示范应用促进技术迭代升级。
  同时,要支持补链强链,抢占行业发展先机。聚焦氢能产业链关键领域和缺失环节,加强制、储、运、加、用各环节龙头企业及特色企业招引培育,支持质子交换膜、碳纸、催化剂等核心关键材料的技术攻关,通过补链强链健全产业生态,推动链主企业带动配套企业在蓉全链发展,为能源转型和经济发展培育新动力。
  产业可持续发展,同样需要社会的支持。“安全性是氢能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和内在要求。”张章表示,可以面向全社会开展氢能科学普及和法律普及,形成双普及联动机制,增进公众对氢能安全性的科学理解。同时,建立健全氢能技术人才培养专业学科体系,助力氢能科技人才交流合作。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秦怡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