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3 宽窄巷-
A13宽窄巷
  • ·66岁叶兆言推出新长篇《仪凤之门》
  • ·《师父教我吃川菜》为川菜做“口述史”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试图写出不一样的南京

66岁叶兆言推出新长篇《仪凤之门》

《仪凤之门》

  中国现代文学大概分为两大脉络,一个是乡村题材,一个是城市书写。在城市书写方面,现代文学阶段,有老舍笔下的北京、张爱玲笔下的上海。当代文学阶段,也出现了作家与一个城市的密切关系。比如,贾平凹写西安,迟子建写哈尔滨,王安忆写上海等,叶兆言则是书写南京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的作家。
  在中国当下文坛,叶兆言被视为“知识分子写作”代表型作家。在已持续四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始终保持稳定而匀速的创作节奏,并以先锋的姿态、突破自我的勇气和创新精神为批评家和广大读者所称道。从《夜泊秦淮》的秦淮河到《仪凤之门》长江边的场景,叶兆言的写作坐标一直都没有离开南京。他用非虚构和虚构的形式,不断为南京这座城市立传。这样的写作状态,堪称文学界一景。
  近日,由江苏省作协、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收获》杂志共同主办的作家叶兆言最新长篇小说《仪凤之门》研讨会在南京举行。《仪凤之门》首发于《收获》,之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九久合作出版成书。小说以南京的北大门仪凤门为支点,是一部书写中国式现代化起点的小说。“这是当代时代语境下一部不可多得的描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上乘之作。”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邓凯在会上评价说。作家毕飞宇、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上海九久读书人总经理黄育海,以及潘凯雄、丁帆、梁鸿鹰、张柠、刘川鄂、王彬彬、张光芒、黄发有、王春林、何平、谢有顺、饶翔、黄德海、刘大先、徐刚参加了研讨。

叶兆言的散淡
生成骨长成肉

  叶兆言是中国近现代著名作家叶圣陶的孙子。出身文化世家的叶兆言,近现代文学史上的耀眼明星是其家中常客,祖辈与父辈的特殊经历对其一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虽是名人之后,但叶兆言性格低调。如今已经66岁的叶兆言曾经说,自己喜欢写、能写,可以不为生活操心而安心写作,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事情。作为相交多年的文坛老友,毕飞宇说叶兆言“给我最深的印象一个是修养,兆言的修为之好,他内心的散淡确实是令人钦佩。包括我本人在内,许多散淡是出于美学和道德的压力。没办法,你的年纪慢慢大了,不散淡不好看。但兆言的散淡不是的,他是生成骨、长成肉,是溶于血液的。在我眼里他是一个彻底的没有尽头的文学实验者,这和他的修为是贯通的,他不在意自己的得失,不在意自己的作品写的多么好也不在意在哪一个作品中有了闪失。”

文人气质
写出南京人的日常和精神

  在本次研讨会上,多位专家认为《仪凤之门》是“不可多得的描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上乘之作”,是“一部写现代化起点的小说,是一个思考我们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到现在来的小说”。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邓凯认为:“兆言先生让我十分钦佩的一点,是永远怀着一颗炽爱和好奇之心,他仍然在试图写出一个不一样的南京、描绘出不一样的色彩,他以深厚的修为和独特的文人气质写出了南京城的林林总总,也写出了南京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嬗变。如果说请一个作家指代一个城市的话,兆言先生就是南京最好的文化代言人,这部《仪凤之门》以一个小小的城门见证了一个民族的砥砺与沧桑,见证了一座城与城中人的创痛与坚忍,在悠长的时空脉络中呈现出一部鲜活的人物成长史、流动的时代发展史。”
  《仪凤之门》中,南京下关的生长史和演变史,跟主人公个人的生命密切结合在一起,里面渗透着作者对南京这个城市、南京市民的性格以及南京文化的整体性理解。这在评论家、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看来,是在用一种文学家的视角和认识写作,为我们描绘了历史进步中的艰难样态。“这个作品在关于小说的写法上启发意义非常大,这是我特别喜欢的一种能够把虚构和非虚构糅合得非常好的写作。文学随着它的发展永远在开辟可能性,这部作品也在进行虚构与非虚构融合的探索。”
  《仪凤之门》这部小说的文字风格则让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刘大先教授想到,“叶兆言属于陶渊明到柳子厚这一线下来的。苏轼给柳宗元有一个评价叫‘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看上去似乎较干枯平淡,但内在很丰腴。叶兆言的文字就给我这种感觉。”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图片由上海九久读书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