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0 特别报道-
A10 特别报道 下载PDF 下一版 上一版 |
A10特别报道
  • ·一生安息处“归乡”小峨眉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一生安息处“归乡”小峨眉

郏县“三苏坟”受到历代人的保护。

  “三苏坟”(从右到左分别为苏轼墓、苏洵衣冠冢、苏辙墓)。

  苏辙后人苏明奇把来自东坡家乡的水土认真撒到“三苏坟”前。

  早春时节,河南平顶山郏县小峨眉山下,“三苏坟”墓园内,阳光灿烂。苏辙第33代后人、平顶山市三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苏明奇,从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手中接过来自眉山“三苏祠”的古井水和苏家旧宅之土。神情肃穆的他缓步走到“三苏坟”前,将这跨越千里的水、土,分洒在苏洵、苏轼、苏辙坟前,轻声说:“洵公、坡公、辙公,四川老家来人了,带来了家乡的水土,以慰乡情。你们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后人,其中在河南的后人在这儿也已经扎根了,过得也很好。你们安息吧。”
  2023年2月,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启动大型人文采访活动“寻路东坡”,派出九路记者从眉山三苏祠出发,沿着苏东坡人生旅程的重要点位,寻访东坡遗迹。其中最后一站,记者抵达苏轼、苏辙的埋骨墓园所在地——河南平顶山郏县。
  远隔一千公里,故园与墓园,生与死,通过这一把水土,得到令人欣慰的连结。

郏县三苏坟
与眉山三苏祠“遥相呼应”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公元1101年8月24日),苏轼病逝于常州。次年6月,其弟苏辙遵其遗嘱,将之迎葬于河南郏县小峨眉山下苏氏墓地。苏轼去世11年后(公元1112年,宋徽宗政和二年),自号“颍滨遗老”的苏辙卒于颍昌(今许昌一带),与苏轼葬于一处,伴兄长眠,称“二苏坟”。二苏之父苏洵此前已葬于四川眉州故里。200多年后,元朝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冬,郏县县尹杨允到苏坟拜谒,感“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遂置苏洵衣冠冢于两公墓地之间。由此,有了“三苏坟”。
  自北宋末年苏轼、苏辙兄弟先后安葬于郏县小峨眉山下至今,历史的车轮已向前辚辚滚动了900多年。900多年来,这块苏家墓园虽历经无数风雨涤荡,但经多代仰慕三苏人士的接力保护,没有遭到大的破坏,至今依然傲立在这片久经沧桑的土地上。另一方面,郏县三苏坟与眉山的三苏祠,一南一北,遥相呼应,文化辐射大半个中国。
  受到历代人保护的“三苏坟”,近年来被逐渐扩大,如今已成为占地几百亩的“三苏园”,成为郏县的一个标志性人文旅游景区。早在2006年5月,“郏县三苏祠和墓”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三苏园区内不仅有“三苏坟”、苏辙次子苏适(字仲南)夫妇墓和苏辙长子苏迟夫人梁氏墓,还有三苏祠、三苏纪念馆、东坡碑林、苏轼中年布衣塑像、东坡湖等。

“二苏”为何葬郏?
已成为一个文史课题

  围绕郏县“三苏坟”,有一个不断被提及的问题在于:苏轼原籍四川眉山,在江南常州去世,为何选择归葬于嵩山之下?
  事实上,这个谜题,多位学者对之进行过着力探究,已成为文史领域的一个研究课题,相关论文、著述不胜枚举,而且并无统一定论。
  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长期从事中原历史文化研究的潘民中先生,是平顶山市三苏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他曾在一篇被收入专著《平顶山三苏文化摭实》(中州古籍出版社)的论文《二苏葬郏的真正原因》中,爬梳资料论证提出,“苏轼赞美郏县的山像其家乡峨眉山并叮嘱其弟将自己葬于此地”这一说法,由元代进士曹师可在《三苏先生祠堂之记》首倡,远自明清,近至当代,持此说者最众。
  潘民中提出,从苏辙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五月初一日所撰《再祭亡兄端明文》中看到二苏葬郏的原因,“先垄在西,老泉之山,归骨其旁,自昔有言。势不克从,夫岂不怀。地虽郏廓,山曰峨眉。天实命之,岂人也哉!”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自己原本是打算将来归骨老家四川的,但人算不如天算。此地虽然在郏廓之域,但这里的山和我们家乡的山一样都叫峨眉。看来这一切是上天安排好的,不是我们主观愿望所决定的。潘民中由此段文字分析提出,郏县的山,不是因为苏轼看到像家乡的峨眉山才赞美称之“小峨眉”,而是与四川峨眉山天然同名,原本就叫峨眉。而且被葬在郏县,不是苏轼生前确切选定,而是苏辙根据苏轼临终之前写给自己的一封信的意思选定。
  在北宋,郏城属汝州治下。郏县钧台乡嵩山之阳小峨眉山山坳的苏家葬地(即今三苏坟所在地),原本是居住在颍昌的苏辙为其儿媳黄氏(族内排行称八郎妇)选定。在常州病重的苏轼,在给弟弟的信中说,“即死,葬我嵩山之下,子为我铭”(源自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并且表明自己的葬地由弟弟决定,并提出没有必要再花钱买地,用已为八郎妇准备好的中原郏县峨眉山下苏家墓地即可。“八郎妇可用,吾无不可用也”“更破十缗买地,何如留作葬事,千万莫徇俗也”。
  郏县所在的嵩山周围地区土厚水深,能成为苏轼兄弟选择的安息之地,也有其充分理由。郏县地处河南中部偏西,位于嵩山之阳、汝水之滨。古代属汝州,一直就有“宝地”之美誉,是汉初军师张良的故里。

守护东坡920年
村民:已当东坡“村里人”

  当平顶山三苏研究会副会长、苏辙后代苏明奇把从苏家老井里打的水和三苏老宅山坡上取的土,亲自撒在先辈的坟头,水土交融的那一刻,现场静静地站着一个人,全程默默观看,泪流满面。她是郏县茨芭镇苏坟寺村村民,在苏坟寺村里的“东坡小学”教过书,如今在郏县县城中学教书的胡晓娜。
  今年正月初十,胡晓娜作为演员参加了《守护苏东坡乡村村晚》的节目。守护苏东坡920年的村民们,用自己的方式讲述村庄与苏东坡的情缘。
  胡晓娜出生在苏坟寺村附近的一个村庄,1994年到三苏坟所在的苏坟寺村“东坡小学”教书,1996年嫁到苏坟寺村。在苏坟寺村采访期间,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也采访到胡晓娜,请她分享自己多年来参与“守护苏东坡”的故事。她首先拿出一个薄薄的小册子,打印、装订都看得出有些年头了,里面的内容有关于三苏坟的历史介绍、各种奇景,以及在当地村民中之间口耳相传的传说。
  “这是1995年我自己编写、打印的小册子,对前来三苏坟凭吊三苏的游客免费发放。当时我在工作之余经常到三苏坟来转转、走走。听这里的老馆长讲了不少东坡的故事,再加上我们村里口口相传的东西。此外我们村里有一位老教师也研究东坡,我觉得很有意思,觉得把它们集中整理打印出来,跟更多人分享更好。”胡晓娜说。
  三苏坟与苏坟寺村仅一墙之隔。在苏坟寺村,记者探访一位103岁的老奶奶。在被问及“知道苏东坡不”,年迈的她笑了,回答道:“恁是说‘苏坟’吧。俺年轻的时候,见天在苏坟旁的田里干活,都是从那儿路过。”
  胡晓娜提到,村里老年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或许压根就没有在书本上读过东坡的诗词,“但对苏坟都有朴素、真诚的感情。刚嫁到苏坟村的时候,我的公公婆婆就告诉我,三苏坟的东西不能动。一棵草一朵花都不能拿。这种观念已经根植到我们村每一个村民心中。实际上,我们村的人,对苏东坡的感情,就好像是把他当成自己村里的一位过世先辈,是我们村里自己人。他不只是个高高在上的大文豪。”

“不徇俗”的苏轼
“此心安处是吾乡”

  从二十多岁出蜀为官,到六十多岁谪居岭南。漫长的宦海生涯里,苏轼只回过家乡两次。之后他病逝于江南,埋骨中原。苏轼一生,遭遇曲折,漂泊无定,但能做到随遇而安,在其所处的具体时代里最大限度实现了自己的天才,实乃可贵。
  三苏园里,一尊苏轼中年的布衣像,手握书卷,昂首挺立,面向西南。春风横野而过。来游园的孩童嬉笑声,少年脚步声,随着清风阵阵,被传播到墓园四周,乃至远方。
  苏轼在写给弟弟那封关于葬地的信中,有一句“千万莫徇俗也”。三苏园,环顾四周,北望是连绵不断的丘陵山地,南望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入夜,明月高悬,三苏园柏林沙沙犹如细雨。
  曾写出“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苏轼,爱人间烟火,爱自然万物。小峨眉山下,有山有水,有明月,有亲人般的守护,他在这里,一定也能看到故乡的模样。
  苏轼,确实不徇俗也。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吴德玉 纪陈杰
  河南郏县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