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8 四川-
A8四川
  • ·走出命运,回归初心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凉山“95后”村支书吉列子日:

走出命运,回归初心

吉列子日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吉列子日参加今年全国两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前留影。受访者供图

这是吉列子日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展示的阿布洛哈村从木屋(摄于2005年)。

这是吉列子日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展示的阿布洛哈村土坯房(摄于2007年)。

这是吉列子日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展示的阿布洛哈村轻钢小洋楼(摄于2020年)的照片。

  岁岁年年烟火味,碎碎念念人间事。四季流转,每个月都应该有专属色彩和故事。
  3月的主题词是“共商国是”。这个月,中国进入“两会时间”。作为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民心民意从“江湖之远”直抵“庙堂之高”,并最终影响每个人的现在和未来。
  全国两会闭幕后,记者来到凉山州布拖县拉果乡阿布洛哈村。作为四川团里最年轻的全国人大代表,阿布洛哈村“95后”村支书吉列子日从这里出发,又回到这里。
  一去一回间,有着一位年轻人对于“参政议政”“家国情怀”的更为具象的参与和思考。
  飞机转动车,动车转客车,客车再转乡村小巴,3月15日,27岁的全国人大代表吉列子日从北京回到家乡阿布洛哈时,已是深夜11点。大山深处的村庄一片宁静。
  第二天天还蒙蒙亮,吉列子日的家里就坐满了人。村民们迫不及待围着他,“北京好不好?”“握到手没?”“发言了没,说了啥?”尽管才睡几个小时,可他还是像“大家长”一样权威发布,“这个会非常重要,相当厉害。”
  全国两会结束后,除了更忙,吉列子日的生活没有太大变化。他谈论的永远是村子,也只有村子。他的目标是:“希望村民的收入能在3年内翻倍。”
  吉列子日出生在阿布洛哈村,他曾走出命运,如今又回归初心。

初心是什么?

  3月24日,临近中午,阿布洛哈村阳光炽热。
  满面黄土的吉列子日从工地回到村委会,村委会正在整修,他看了眼墙上的标语,急了,“这几个字没写好,要重新写。”话音未落,电话响起,是问他一份农业补助申请材料上,需要填的经纬度应该去哪里找。
  千头万绪,这是吉列子日的日常。
  这里是凉山州布拖县拉果乡阿布洛哈村。三面环绕着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这个脱贫攻坚期间“中国最贫困角落”之一,曾经贫困发生率一度达到72%。它最为人熟知的标签,是“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建制村”。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四川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吉列子日展示了三张照片,分别是2005年、2007年、2020年的阿布洛哈村。从茅草搭的房子,单薄飘摇,人畜混居;到后面土块搭的房子,内里黝黑,火塘熏人;再到现在的水泥房,房内窗明几净,门前种菜养花。
  “这些就是我之前的人生。”8岁那年,吉列子日和哥哥被父亲送到邻县金阳县山江乡小学读书。直到现在,站在村里,还能看见他们上学的路,大概就是从这座山下去,蹚过河,再爬上另一座山。
  “或者不能说是路,我们带着镰刀,边走边开路。”这一趟,需要超过5个小时。年纪太小,吉列子日总是哭,他怕蛇,但总是走着走着小腿就会被蛇缠上;他最讨厌下雨后过溜索,生了锈的铁丝变得滑不溜秋,一个惯性就会插进手里,痛得要命还不能松开,因为身下就是涨水后汹涌的西溪河……
  对于曾经的阿布洛哈村而言,没有路,做什么事都很难。
  吃水很难。遇到干旱,村里的蓄水池没了水,村民就要翻山越岭去很远的地方打水。
  读书很难。村里唯一的学校2005年才建起来。在此之前,村里唯一识字的是吉列子日的父亲吉列拉火。少年时,他坚持爬出大山去上学,然后又回到村里做了一辈子会计。他有远见,在村里有了唯一一台电视后,带着全村人看新闻学习。他拼尽全力将两个儿子送出大山去读书,又在他们飞到足够远时,希望他们能回到家乡。
  这位老人,在阿布洛哈村通车3个月后去世。吉列子日说,父亲走得很安详满足。
  “所以,乡亲们委托我捎上一句话。”彼时,在四川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吉列子日用真诚的语调说着:“我们要向党和国家说一声‘谢谢’,向所有关心阿布洛哈村的朋友说声‘谢谢’。”
  曾经,有媒体采访时,问到吉列子日的初心,他愣了一下。对于这个问题,他没有专门想过,但已散落在每一个日常里。在整体退出贫困后,这里有着更重要的使命:保证村民们不能返贫、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吉列子日觉得,家乡在最好的时代,正迎来最大的机遇。

改变的力量

  “该解决的问题都会解决。”临近中午,拉果乡党委书记曲木伍呷急匆匆赶到阿布洛哈村查看工期,除了和建筑方说好增加人力外,还要和吉列子日讨论村里脐橙增种方案。
  在布拖县4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中,拉果乡只有阿布洛哈村入选。吉列子日出发去北京前,曲木伍呷叮嘱他,一定要多和别的代表,特别是企业代表建立联系,看看有什么适合这里的产业能引进来。
  曲木伍呷总会用高高的声调谈及希望,“现在的阿布洛哈村完全可以成为下一个华西村。”
  吉列子日也有着同样期待。眼下,村里的公路通了,一部分村民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一方面建立了合作社发展产业,另一方面还有正在打造的旅游业。
  但所有信心的基础,最根本的是村民的改变。
  “基层工作要讲究方式方法。”曾经,村里有户人家,非常抗拒将孩子送到学校读书。对于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大山的他们而言,读书似乎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吉列子日上门苦口婆心劝过,也拿出政策规定严肃要求过,但还是撬不开这家孩子进入学校的“思想大门”。
  于是,吉列子日以免费旅游的名义,拜托志愿者带着这位父亲去了一趟西昌。回来后,这位父亲闷头抽了很久的烟,因为他在西昌一整天没敢上厕所。对于走到大城市的他而言,哪怕找到了厕所,也因为担心不识字进错了,只有在门口守着,看着别人进去了自己才敢进。
  如今,这家的儿子已在布拖县城读高二,成绩很好。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对于阿布洛哈村的产业发展,吉列子日在请农业专家对村里的土地、气候等因素综合考察后,定下了种植脐橙的方案。但村里百年来都只种玉米,这套方案几乎遭到了所有村民的反对。
  于是,吉列子日带着稍有意愿的村民去了趟雷波县。在那里,村民且沙次尔看见,一株脐橙树产出的经济效益,超过了在村里种的一亩玉米地。于是,这位40多岁的彝族汉子成为村里最早种脐橙的5户人家之一。
  今年,阿布洛哈村有50亩脐橙迎来盛果期。
  曲木伍呷和吉列子日算了一笔账。脐橙的市场批发价每斤在2元左右,按照每亩产量2500公斤计算,每亩的收益在万元左右。且之后每年产量都会更高,还能持续几十年。
  “因此我们规划6月前种到300亩。”在这个过程中,看着脐橙实实在在的收益,阿布洛哈村村民已全部参与其中。
  更让吉列子日期待的,是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他和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建立了联系。听吉列子日介绍了阿布洛哈村的区位条件后,耿福能当即就提到半夏,这是一种生命力强的药材,阿布洛哈村的温度、湿度都适宜种植。

一条更宽敞的路

  临近下午4点,村里的学校放学了。学校前的梧桐树花期正盛,树下穿着绿色校服的学生开始打扫。如今,学校里的37个学生中,有9个是外村的。
  “以前是我们去别的村上学,现在已有别村孩子来我们这里读书。”吉列子日觉得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改变:自己年少时经历的漫长求学路,现在终于不再重复。
  吉列子日在很多孩子的家长群里,学校需要填写表格等事项都是他在处理。每年,他会送村里的孩子去考试,从小升初到中考。
  也有外面的年轻人开始回到村里。且沙次尔的另一个儿子,以前在城里的中餐店做过大堂经理,看到村里正在发展旅游业,便决定回家,现在,越野车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
  一条更加宽敞的路慢慢显现,吉列子日有了更重要的任务。
  “我要开始准备明年全国两会的建议。”吉列子日有点不好意思,今年第一次上会,他很紧张,但也知道,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不能就着阿布洛哈村谈阿布洛哈村,他的建议要真正从人民中来,具有代表性和实践性。
  曾经,有媒体在采访吉列子日时,问他怎么看待“家国情怀”。他觉得自己没有高屋建瓴的认识,是过去的每一个选择,将他推到了现在。他曾觉得,自己的梦想是能让家乡因为他的努力,哪怕有一点点改变。但现在,在见到了更大的世界、有了更大的责任后,他觉得最重要的使命,就是不辜负当下的每个瞬间。所以,在大方向还是围绕乡村振兴的前提下,他计划去别的乡镇调研走访,“要对得起人民代表这个称呼。”
  眼下,阿布洛哈村的项目都在推进中,吉列子日时常会冒出很多新想法。例如,在两座大山之间修一个玻璃栈道,可以行走在每个雨后的高山云海中;又例如,将原本村子二组的老房子成片保留下来,那些土块搭的房子和这边的新房,就是这里历史最好的呈现。
  说到这些时,山间的夕阳热烈如火,山下的村庄在闪闪发亮。那条入村的公路上时有车辆经过,放学的孩子们奔跑着在唱歌。
  吉列子日知道,只要一直走下去,一步步,终将抵达。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肖洋 罗石芊 徐湘东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