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6 博物志-
A16博物志
  • ·为何创造“国内首个案例”?
  • ·山西兴县碧村遗址:晋陕大峡谷东岸最大史前石城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

为何创造“国内首个案例”?

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出土的穿孔陶片(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红烧土堆积的发掘与研究,扩充了考古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作为国内进行大面积揭露并从考古学角度进行研究的首个案例,也为世界范围内同时期考古工作提供了崭新材料。”这是关于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的解析之一。
  3月28日,“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当选。
  赵家徐姚遗址地处海岱腹地,位于山东临淄东部,南距淄河1.2公里,东距后李遗址4.2公里。属鲁中泰沂山地向鲁北冲积平原过渡地带。
  据发掘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介绍,该遗址是在配合临淄基本建设项目发掘战国-汉代墓地的过程中发现的。根据埋藏于现地表下4-6米的红烧土薄层展开大面积揭露、发掘与研究,最终确认为旧新石器过渡阶段人类遗址。

发现1.31万-1.33万年前活动营地

  研究显示,遗址距今1.1万-1.5万年,于冲积扇加积过程中发现大面积、多频次红烧土堆积,目前确认的分布面积已达数平方千米。在发掘红烧土堆积过程中,于赵家徐姚村西发现一处距今1.31万-1.33万年的临时性活动营地,总面积约400平方米,至少有火塘3处,呈品字形分布,围绕火塘发现遗物1000余件。以动物骨骼为主,陶片、陶塑次之,少量石制品、蚌壳制品。
  其中,陶片200余件,包括可复原陶器2件、花边口沿6件,穿孔陶片5件。均为夹炭红陶,质地均匀、器型规整、表面磨光。蚌制品20余件,其中穿孔蚌器1件。石制品50余件,多权宜性工具。骨骼标本500余件,以鸟类和鹿类为主。

旧新过渡阶段重大考古发现

  发掘团队在发掘过程中围绕区域地貌演变与气候变化、遗址周边景观重建、堆积形成过程、遗物埋藏环境等问题进行了多学科考古研究,从年代、沉积、植被、气候等多个角度探讨以赵家徐姚遗址为中心的旧新石器过渡时期的人地互动机制。
  发掘团队认为,赵家徐姚遗址保存完整,遗物丰富,性质明确,年代关键,是华北地区乃至国内旧新过渡阶段的重大考古发现,对认识当时的社会组织形态和人类生业模式有重要学术价值。

国内出土早期陶片数量最多

  首先,遗址揭露了鲁北山前冲积扇最为完整的地层序列,为山前冲积扇的形成过程以及古环境复原提供了重要依据。并为下一步鲁北地区乃至更大范围内开展相关考古工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其次,该遗址既是北方地区出土陶器年代最早的,也是国内出土早期陶片数量最多的,充分反映了制陶工艺的技术成就,加深了对该时期陶器的认识,为国际上更深刻理解陶器起源提供了重要材料。
  再者,遗址填补了山东地区史前考古关键缺环,为认识中国北方尤其是山东地区旧新石器过渡这一重大的历史变革提供了关键证据,是我国万年文化发展史的重要实证。

创造“国内首个案例”

  此外,该遗址红烧土堆积的发掘与研究,扩充了考古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作为国内进行大面积揭露并从考古学角度进行研究的首个案例,也为世界范围内同时期考古工作提供了崭新材料。至少说明人与火在长时段内发生互动关系,并改造了彼此,可能与人们获取特定资源、进行景观管理、彰显领地意识密切相关。将这一发现置于农业起源过程的早期阶段进行审视就更为重要。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认为,对同一区域反复利用是人类迈向定居的关键;人对资源和景观的管理表明了人地关系模式转变——从被动适应转向开始改造自然,是走向农业的重要起步阶段;以陶器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不仅满足了资源强化利用的需求,客观上也降低了人群流动性;不具备实用功能陶塑的出现代表了人群精神层面需求。综合这些因素,以赵家徐姚遗址为代表的人群处于农业起源早期阶段,对从过程角度理解和研究中国北方农业起源具有独特意义,也能进一步明确山东地区在中国农业起源中的地位和独特贡献。
  赵家徐姚遗址的发掘与研究为理解农业起源过程中的人类行为、技术选择、生态位构建、景观变迁及社会组织模式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全新视角,从认识上改变了东亚地区农业起源模式的观察视角,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了东西方农业起源路径的差异。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代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