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脐带》剧照,一根绳子如同脐带连接着这对母子。
电影《脐带》剧照。
刚刚过去的3月,由曹郁、姚晨监制,青年导演乔思雪编剧执导的电影《脐带》,是大银幕上一部让人难以忘记的影片。片中“天为罗盖地为毯”的选景,每一帧都美到可以当壁纸的画面色调,深邃的镜头语言,悠远深长的音乐,以及其用动人隐喻展示草原与生命之美,打动了很多人。近日,乔思雪做客封面会客厅,分享自己拍摄处女作长片的收获。她说,拍摄《脐带》的过程是不断卸下自我的一个过程:“原来我会把自我的感受放得很靠前,后来会发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就是拍电影,因此不再执着于自我感受,所以其实我的变化也蛮大。”
电影《脐带》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巴德玛、游牧电子音乐人伊德尔领衔主演,讲述音乐人阿鲁斯(伊德尔 饰)因不满哥哥对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巴德玛 饰)的照顾方式,决心带她返回草原,去寻找母亲记忆中的家的故事。影片曾入围第35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并斩获第4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最佳技术奖。
《脐带》是一部民族标签非常鲜明的电影,如在内蒙古取景、用内蒙古当地演员、说蒙古语对白、用蒙古风配乐……包括电影也曾经叫作《漫游在蓝色草原》。但它并不小众,其探讨的关于亲情的羁绊、关于草原与城市的新旧交替等,引发不少人共鸣。
影片中有很多生命传递的意象,比如给走丢的羊羔喂奶、用软管传输车油、半枯半荣的生命之树,以及那根象征着脐带的绳子。“脐带”作为影片最重要的象征物,既是血脉的羁绊,又是母亲的束缚,在蒙古语中有着“脐带”“连接”和“传承”三种语意。
乔思雪说,最后选择用《脐带》作为片名,是更看重其精神感:“脐带包含很多连接的暗喻,比如人和自然、人和故乡、人和自己的民族,其实有一条隐形的脐带,所以它表达的东西会更丰富一些。”
影片中,母亲患上阿尔茨海默症并逐渐走向死亡的过程并没有沉郁的色调,反而充满着平和与温暖。电影最后,在人群的歌舞中,在燃烧的篝火旁,儿子剪断了脐带,让母亲回到草原,回到她已逝的父母身边。在大自然中见证生命的轮回,是草原儿女对待生死离别的态度。
在创作《脐带》之前,死亡对乔思雪来说其实是未知、抽象的,她对于死亡充满恐惧。而写这个故事,于她来说像一种练习。“你要用你所有的情感去练习,直面死亡的时候,你会找到什么力量能帮助你面对它?”她说,自己在故事最后找到了内心的支点,“生命的尽头可能会有你的家人在等待,你们会在另外一个地方团聚。”如今的她有些释然,认为死亡的背后不断会有新生的事物发展出来。
电影用大量篇幅描述了巴德玛与伊德尔饰演的母子相处的细节:穿着手工缝制的蒙古袍,两人坐在老旧的剧场里,夕阳照亮母亲年老的脸庞,耳边响起自己年幼时拉奏的马头琴;为了防止母亲走失,阿鲁斯用一根绳子系在两人腰间。似脐带一般的连接,建立起了一种奇妙的“逆位”母子情,牵引着两人向草原深处漫游……
巴德玛和伊德尔两位演员的表演,给人妥帖、舒服的感觉,特别是巴德玛饰演的“母亲”,演出了角色性格中的天真、朴素和温暖。乔思雪说,第一次见到巴德玛老师,觉得她就是片中的母亲:“她身上有那种特别可爱、纯真甚至质朴的东西……其实她已经是金鸡奖最佳女主角了,但她的生活特别朴素,每周她会开车五六个小时去牧区干活,完全没有丢失牧民女性的那些气质。”
不过,第一次找到巴德玛老师,对方没有答应邀约。“巴德玛老师说自己没有饰演过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如果没演好,作品可能会受到影响。”乔思雪说,后来她跟制片人几次去呼和浩特,讲述这个故事为何非巴德玛老师出演不可,巴德玛老师被主创们的诚意打动,才答应出演。
至于小儿子阿鲁斯这个角色,乔思雪最早是照着伊德尔的样子创作,“其实那个时候我没有特别打算请他来演这个角色”,乔思雪说,因为伊德尔是一个音乐人,在表演上并无经验,而自己对于指导新人演员表演也没有太多经验。后来,姚晨看到伊德尔的一个音乐片段后,觉得这个男孩各方面都很符合剧本里这个角色,表示会在表演上给予指导。这给了乔思雪信心,将阿鲁斯一角交付伊德尔手中。片场,在篝火夜晚与母亲的告别戏,伊德尔最后的真情流露,让不少观众流下了眼泪。
乔思雪是出生、成长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的达斡尔族人,曾在法国学习电影。或许受身体里的游牧基因影响,她的故事里总有人回到故乡,或是有人在地球的版图上游牧,但他们心中都有一片蓝色圣洁的高地。出于对家乡的眷恋,她写下了《脐带》这个故事,并回到了家乡,她心中一直有一个愿望:拍一部属于他们这一代人的新草原电影,把来自故乡的味道和草原的哲思保存在时间里。
一个新人导演的首部长片处女作,中间会遇到各种困难,发生一些难忘的故事。在没开拍前大家还不熟悉时,面对从业经验丰富的团队,乔思雪坦言自己会有一种心理上的防备:“而真正听到他们读完剧本的感受,他们真的喜欢这个故事,也希望能帮助我把它做成一个好的作品,这种戒备心就会慢慢放下。”此后,所有团队成员真正投入具体的每场戏,并去思考“我们想要传递什么,我们怎么来实现”。
这之中,她很感谢影片监制姚晨和曹郁的支持。拍摄期间,白天曹郁是摄影指导,晚上他又要做回监制的角色,跟团队开会到很晚,来推进工作。姚晨几乎大部分时间在剧组里,给剧组里的非职业演员提供表演指导。“尤其是最 开始的几场戏,姚晨老师帮助我们把演员的一些调性定下来,也让每个人清楚自己角色的走向。”乔思雪说,包括片中阿鲁斯和塔娜的那场吻戏,自己完全没有经验,也是姚晨陪着他们一起,给了团队很大的帮助。
花费四年时间,经历磕磕绊绊,3月18日,乔思雪与其他主创终于交出《脐带》这份答卷。虽然在票房收入上《脐带》的成绩并不好,但对于一位新人导演来说,这样的经历弥足珍贵。回顾这四年,乔思雪坦言,这是不断卸下自我的一个过程,“原来会把自我的感受放得很靠前,后来会发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就是拍电影,因此不再执着于自我感受,所以其实我的变化也蛮大。”
采访最后,当被问及什么时候确定想要做一名导演时,乔思雪说,其实这不是在某一个瞬间的念头,而是在不断的累积中确认的。她说,拍完《脐带》之后,自己对做一名导演的想法更加确信。
乔思雪,导演、编剧,出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毕业于法国巴黎3IS电影学院。2018年,她创作的长片电影剧本《漫游在蓝色草原》入选2019届FIRST创投会。《脐带》是她执导的首部电影。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周琴 图据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