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8 四川-
A8四川
  • ·“飞屋”少年的十年奋斗路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飞屋”少年的十年奋斗路

陈星宇在大学刻苦学习。

陈星宇(右)和同学一起研究问题。

隆兴中心校陈列室里展出的学生画作。

  时间过去10年,陈星宇还是会想起自己曾经提出的那个飞在天上的房子。
  那是“4·20”芦山强烈地震后1个月,班上举行“感恩奋进,放飞梦想”的主题班会,同学们讲述了各式各样的梦想,诉说着长大以后要成为的人、要做的事。陈星宇的梦想是“建可以飞在天上的房子”,恰巧,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教室听到了他的讲话,总书记鼓励青少年要敢于有梦。
  为此,陈星宇当时立志要当科学家,“因为科学家无所不能。”
  震后不久,陈星宇家开始修新房。修房时,他帮着背砖,知道每一块砖的重量,终于明白造飞屋的可能性十分渺茫。最终,他的梦想回归现实和理性,不再想造飞屋,转而想成为一名医护人员。他把这看成是“飞屋”的延续——打针输液也能减缓患者的痛苦。
  震后第7年,他考入达州一所医学院,成为一名护理专业的大学生。如今,他已在医院实习了8个月,马上就要迎来毕业季。回顾过去这10年,他说,“飞屋”之下所承载的梦想一直不曾改变。

“飞屋”搁浅 他选择救死扶伤的医护专业

  陈星宇还记得说出要造“飞屋”时的那个课堂。那是2013年5月21日,他还是芦山县龙门乡隆兴中心校五年级二班的学生。
  那天下午的班会上,老师引导大家讲出自己的梦想。说着说着,习近平总书记从门外走了进来。陈星宇是总书记走进教室后第4个说出梦想的人,他说自己长大后要造会飞的房子,让大家免受灾难侵扰。听了他的讲述,总书记给予了鼓励。
  后来,他看了《飞屋环游记》,看着电影里的房子被气球带上天,他认真想过飞屋的动力组成,想过房子的轻量化问题。不过,在家里修新房背了砖后,他开始明白,可能现实中造不出会飞的房子。
  升入中学后,老师告诉他,以后去大学要选择一个人生方向。他想,当科学家造会飞的房子,本质上就是想帮助更多人,相较于造不出的“飞屋”,救死扶伤的医护专业对他来说更为实际。于是,高中毕业后,他选择报考了医学院。
  如今回头再看,那堂班会课上,他和同学们好像都“失约”了。但大家从隆兴中心校出发,四处散开,走向新的梦想,好像又都好好地“守约”了。
  4月9日,陈星宇完成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在他看来,10年前许下的“飞屋”梦想,在经历过大学和实习后,他已完成了一半。
  在校期间,他努力学习,掌握了不少医护技术。他还结识了很多新朋友,这些朋友教会他做人做事的道理。他说,大家都很拼,他必须全力一赴才能不落后。
  陈星宇实习的医院位于广元,在那里,他给病人打针输液,随急诊科救护车出诊,觉得每一天都很充实。
  4月20日,芦山“4·20”地震第10个年头,一场追悼会在他家乡芦山举行。而此时的陈星宇,正在位于达州的考场上参加一场考试。通过考试后,他就有机会去心仪的川北医学院继续学习。
  在陈星宇眼里,完成下一步的学习计划并成为一名正式的医务人员,他的“飞屋”梦想才算真正实现。

放飞梦想 孩子们从这里出发走向世界

  今年3月实习结束后,陈星宇在家里待了很长一段时间。
  他家的新房就建在离老家不远的地方,一两百米的距离内,全是亲戚和以前的邻居。往老家走去,会路过他们的土地,跨过他们的田埂,他们家里养的狗也会出来对这个不太熟悉的人“汪汪”叫。
  震后,他家的房子被评定为危房,很快就被拆除了。他们一家人在旧址上建起了临时的过渡房,如今已废弃了很久。房屋正对着一块油菜地和一条小路,小路连接的是镇上的主干道。陈星宇说,在龙门镇还是龙门乡时,这条主干道不像现在一般宽敞干净,两边的房屋、商铺也没有那么多。而地震时还在吃奶的弟弟,今年也已经12岁了。
  10年后,隆兴中心校的变化也很大。如今,“科幻特色学校”成为这里的名片之一,并成为承载孩子们天马行空、无拘无束梦想的载体。这些年,很多孩子从这里出发,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屡获大奖。
  隆兴中心校陈列室里,收藏了很多孩子们的画作。画作中,孩子们的思绪飞出地球,畅想着外太空的旅行,还给地球装上可处理污染的吸尘器。
  教室里,老师曾用粉笔写下“感恩奋进,放飞梦想”的黑板,也变成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同学们通过更新的手段和方式学习知识、与老师互动,以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在陈星宇的世界里,家人很重要。父母引导他好好学习,也让他体验农活学会做饭。他说,这让他受益匪浅,不仅让他能够走出去,还保证了他饿不着。而当时选择医护专业,除了想帮助更多人,他也藏了“私心”——他的外婆常年受疾病困扰,离不了药。上大学后,家里人常就疾病的处理咨询他的意见,有些问题他能够处理,有些问题他无能为力。但至少,他的所学开始真真切切有用于家庭。
  读大学后,陈星宇在家时间不多。在家时,他就负责照顾弟弟,为放学的弟弟做饭,家里有啥他做啥,他做啥弟弟就吃啥。兄弟俩从小就合得来,喜欢的东西也大体相同。看到曾经只知道哭闹的弟弟越长越高,他说,弟弟是家里这10年来最大的变化。

笑对人生 地震只是生活中的一朵浪花

  那场地震给陈星宇带来很多改变。
  经历过大灾大难后,生活学习中的琐事,似乎变得无足轻重。遇事时,他喜欢微笑面对。
  震后,他开始学习地震知识,用科学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他开始知道地震为什么会发生,等级不同的地震都会带来哪些危害。小时候,他怕黑,不敢把手脚伸出被窝。睡觉时,要放手电筒在枕头旁,要用被子蒙着头睡。对地震的了解学习,让他从神鬼妖怪的故事中抽出身来,正确审视那些本不存在的东西。
  在外求学期间,他会在朋友们讨论地震时,给他们讲关于地震的场景,讲地震危害,让大家知道地震也能避可躲。
  相反,在芦山,大家并不怎么谈那场地震。陈星宇把这归结为“要用发展的眼光向前看”。虽然不谈,但大家也不刻意回避。10年过去了,地震也只是生活中的一朵浪花,后面的浪花翻涌向前,前面的浪花就消失在沙滩上。
  那节班会课上的同学,如今大多已和陈星宇失去联系。他们带着课堂上说出的梦想,从隆兴中心校出发走向了更大的舞台。偶尔在芦山相遇,他们会相互寒暄,聊起上学时的种种小事。
  结束实习离开广元前,陈星宇约了两个朋友去了剑门关。在医院实习这么久,他们的休息时间老凑不到一起。这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口奇而险,3人中,1人没吃早饭爬山没有精神,1人脚抽筋了4次。只有他,全程无事。
  “回去了我还能蹦跶。”陈星宇说。
  这些年,从雅安到达州到广元,外面的世界很大,但离家却越来越远。为此,二十出头的陈星宇给出了自己的理由:先完成升学任务,让以后的自己更加强大,才能为今天遇到的问题给出解决答案。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肖洋 杜卓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