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东门大桥以南沿锦江内侧的街道,过去一直叫珠市街。1999年,在对府河、南河(今统称锦江)进行综合整治以后才改名为天仙桥南路,与北边的天仙桥北路形成一条沿锦江内侧的南北向大街。
这里地处锦江岸边,过去长期是成都东门繁华的水码头,这点在清光绪年间的地图上可得到印证。由于运抵成都的生猪要在此上岸出卖,此地便形成了一个猪市,而猪市经常遍地猪屎,故人们称此处为猪屎街或猪市街。这个名称实在不雅,后来人们按谐音将其命名为珠市街。
昔日珠市街货物繁多,大宗货物以盐、煤等为主,而煤又有原煤、焦煤、二炭等几种,原煤成都方言叫“生炭”;炉子上用的焦煤成都方言叫“岚炭”;而二炭即北方叫的煤核,是穷人家孩子从已燃过的煤灰堆中拣出的,火力不大且不冒烟,贩卖汤圆、醪糟、小面等担挑多用这种炭。《锦城旧事竹枝词》记载:“乌黑光亮整船装,府河夜泊下载忙。堂馆行业皆赖此,醪糟担子扯风箱。”
与珠市街的得名类似的,还有东珠市街与西珠市街。东珠市街与西珠市街位于北大街两侧,连接起来就是一条街,南边与正通顺街、酱园公所街平行,向北过一条马道街就是北门大桥和锦江。一直到清代后期,这里还是从北门运送各种货物入城的市场,没有形成整体的街道,而且这里恰好也有一个猪市而被人们直接称之为“猪市”。清咸丰年间,巴金祖父李镛在这里购地修建宅院,位置就在今天正通顺街和东珠市街之间。当他出入后门时,认为这里地面不清洁,地名很不雅,于是出资在这里修建了一些民房,正式形成一条街道。因为从这里向西就是文殊院附近的珠宝街,所以就把这两条街巷命名为东珠市巷和西珠市巷,以后又改名为东珠市街与西珠市街。
1949年后,西珠市街还遗留有池塘、水榭、假山、回廊,现在剩下一个小花园和一幢中西结合的小楼。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