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多件文物带你认识神秘巴文化
罗家坝遗址博物馆。
水陆攻战纹铜豆
狩猎纹铜壶
铜印章
4月27日上午,达州市宣汉县普光镇中河岸边,一大片油菜地已过花开时节,正在结籽。这里就是罗家坝遗址,巴人祖先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离油菜地不远处,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当天正式开馆。博物馆内,500多件曾深埋于此的文物得以展出,通过一件件文物,将一段尘封3000多年的巴国文明和神秘巴文化重现世人眼前。
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建筑面积近1.2万平方米,基本陈列以“西南有巴国”为主题,分“揭秘罗家坝”“寻踪觅巴国”“考古巴王城”三个单元。
“揭秘罗家坝”单元重点展出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石器等各类精美文物500多件,包括水陆攻战纹铜豆、狩猎纹铜壶、铜印章和铜腰带等珍贵文物;“寻踪觅巴国”单元重点还原巴的源流、演变、发展和传承情况;“考古巴王城”单元则对考古学家发掘、保护与展示罗家坝遗址,以及公众体验考古工作者的日常等问题进行了解答。
自1999年至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及相关单位先后对罗家坝遗址进行了8次考古发掘,清理东周墓葬250余座,出土各类文物3000余件。遗址年代上溯新石器时代晚期,下延至秦汉时期,是我国目前已知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巴文化中心遗址之一,也是探索巴文化起源的重要地点,和成都金沙遗址、古蜀船棺葬遗址,并称为“继三星堆之后巴蜀文化的第三颗璀璨明珠”。
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王毅表示,罗家坝遗址博物馆的开馆,将为进一步挖掘巴文化资源、打造全国巴文化高地、促进巴蜀文化并重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四川省博物院院长韦荃表示,罗家坝遗址博物馆的建成开放,是巴蜀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领域的又一重要成果。
开馆仪式上,罗家坝遗址博物馆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重庆合川钓鱼城遗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旨在促进罗家坝遗址的考古发掘、川渝两地人才培养、大遗址保护展示与建设。
从1999年罗家坝遗址首次发掘,到2023年4月27日全国首个巴文化专题博物馆——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开馆。24年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罗家坝遗址先后进行了8次考古发掘,出土各类文物3000余件。
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内,从发掘文物中选择了500多件进行展出。据该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500多件文物中有3件可谓是“镇馆之宝”,分别是水陆攻战纹铜豆、狩猎纹铜壶和铜印章。这3件文物为何能成为“镇馆之宝”?
水陆攻战纹铜豆是目前发现青铜豆中纹饰种类最丰富的一件,非常稀有,上面装饰水战、陆战、宴乐、采桑等栩栩如生的场景,生动呈现古代巴人的重要生产、生活画面。
外形呈方唇,敞口,溜肩,鼓腹略垂,圈足,肩部有两铺首,环上饰有卷云纹,壶身均饰有纹饰,主要分布在口下部、颈中部、腹部和圈足上,内容为狩猎和饲养宠物,是目前发现形制极为特殊的青铜壶。
该印章直径3.6厘米、通高0.8厘米,圆形,桥形钮,阳文,印面由星、月、山等巴蜀符号构成,是目前发现的青铜印章中巴蜀符号最为丰富的一枚。
“作为国内首个巴文化专题博物馆,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必将成为研究、展示巴文化的重要学术平台和窗口。”4月27日上午,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开馆,四川博物院院长韦荃对该博物馆作出高度评价。
韦荃说:“罗家坝遗址博物馆的建成开放,全面展现了罗家坝遗址的历次考古成果,是重大考古发现普及推广,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说话的有益探索;是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学术研究、博物馆建设、展陈等多方力量合作的成功范例;是巴蜀文化保护、传承、展示、利用的又一典范。”
韦荃表示,罗家坝遗址已被正式列入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相信未来将建成“国家巴文化主题考古遗址公园,国家人文旅游示范基地”。
罗家坝遗址博物馆外部造型像一只古代巴人的“眼睛”,因此被称为“巴之眼”,寓意通过“巴之眼”,让世界在这里看见“巴文化”。
“今天,投资2亿元、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的全国首个巴文化主题博物馆隆重开馆,为全国巴文化展示推广、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4月27日,宣汉县委书记冯永刚说,宣汉将进一步传承好巴人精神、弘扬巴国文化,切实让“巴之眼”成为世界看见“巴文化”的重要窗口。
冯永刚表示,未来,宣汉将抢抓“新时代文化强省”建设机遇,围绕达州市委“文化旅游中心”建设任务,坚定不移实施“文旅靓县”战略,持续放大中国巴文化之乡品牌效应,抓好巴文化研究阐释和创造性转化,推动罗家坝遗址大考古、大发掘、大保护、大利用,努力把博物馆建成全国一流的标准化、现代化博物馆,不断提升宣汉文化“软实力”,奋力建设“全国巴文化高地”。
本组稿件采写: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罗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