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9 互动-
A9互动
  • ·如何读懂苏轼在诗中玩的“梗”?
  • ·个人赛冠军:案头摆着《苏东坡全集》
  • ·知冷暖
  • ·同呼吸
  • ·四川两地入选示范名单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如何读懂苏轼在诗中玩的“梗”?

今天下午“东坡大家讲”第二讲为你解答

  用典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创作手法,也是一种修辞格式。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对“用典”的分析,成为古代诗词学习中的难题。宋代诗歌区别于唐诗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宋诗对于典故的频繁使用。尤其以苏轼、黄庭坚等人为代表,学识渊博,旁征博引,在他们的诗歌中都有大量典故,进而也为当代学子们设下了不少“难关”。
  4月28日下午,由中共眉山市委宣传部、眉山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指导,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主办的“东坡大家讲”名家讲座迎来第二讲,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宁将以《学典故,读苏诗——解密“玩梗”高手苏东坡》为题,在眉山三苏祠现场解读苏诗中的经典典故和浩瀚的东坡文学海洋。封面新闻将对讲座进行全程直播。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古代文人用典比较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年轻人‘玩梗’,在他们互相能懂的范畴里去使用,所以若能通过学习、积累看懂他们的‘梗’,也是件很有趣的事情。”罗宁说。
  在即将举行的讲座中,罗宁将从三个方面,为观众详细分析苏轼是如何“玩梗”的,即苏诗在经史子集、小说杂文等多领域的用典特征,苏诗典故对后世的重要影响,以及当代我们如何学习和积累典故。理解苏轼使用典故,不仅能对苏轼的文学才能有深入理解,也对整体掌握宋代诗歌特征有所帮助,进而了解宋代风尚与美学。
  别人用典,多寻“正统”,经史中的典故常常被用于诗歌中,这是常事。但苏轼用典有一个有趣现象,就是对“小说杂记,佛经道书,古诗方言,莫不毕究。”简而言之,来源十分广博。甚至有时一些街头巷谈、朋友间的打趣玩笑,也被他用到诗中成为典故。
  罗宁提到,苏轼挖掘、启用了很多前人从未使用的小说典故,不仅如此,他还发明了很多新的词藻。对于前人已用过的小说典故,又往往被他翻出来创新之后再使用,极为有趣和巧妙。以今人眼光看,确实如同“玩梗”一般新鲜。
  苏轼使用非常多的《世说新语》,他就能别出心裁,创造出一些新词汇,有别于唐人用典。例如“拄笏”一词,就多次出现在苏轼诗歌中,《次韵胡完夫》中有“老去上书还北阙,朝来拄笏望西山。”《再用前韵寄莘老》中云“困穷谁要卿料理,举头看山笏拄颊”等等。在后来的杨万里、范成大、陆游等人的诗歌中,也开始使用“拄笏望山”的说法。
  今天,当我们读苏轼诗歌时,不可避免会遇到因不懂典故而产生的困难,我们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通过怎样的阅读和学习,才能读懂苏轼和他的“朋友圈”在玩什么“梗”?4月28日下午,敬请关注封面新闻APP直播“东坡大家讲”的讲座现场,为大家释疑解惑。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