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3 深读-
A13深读
  • ·读书是培育心智,而不只是搜寻信息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哲学家陈嘉映:

读书是培育心智,而不只是搜寻信息

《复杂生命的起源》

《迷人的液体》

《苏东坡新传》

《物理学的困惑》

《中亚行纪》

《追寻记忆的痕迹》

《从俾斯麦到希特勒》

  

书单分享人
陈嘉映(哲学家、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

  在上世纪80年代,《存在与时间》的首次译介与出版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文化事件。海德格尔由此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热潮,并持续发挥影响力。陈嘉映在上世纪70年代末读研究生时,因为导师熊伟的影响开始阅读并翻译海德格尔的作品。
  陈嘉映翻译的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所写的《海德格尔哲学概论》《〈存在与时间〉读本》和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维特根斯坦读本》,是包括当下学人、普通读者走进两座哲学“高山”的必经之路。
  此外,陈嘉映授课、著书、演讲,吸引众多青年爱上哲学,爱上思考,从事哲学。陈嘉映撰写的哲学教材《语言哲学》,让无数学子受益。他的哲学文章、思想随笔出版成书,被广大热爱思考的非哲学专业人士所热爱,比如《无法还原的象》《从感觉开始》《哲学·科学·常识》《说理》《白鸥三十载》《价值的理由》《何为良好生活》等。
  语言哲学、心智哲学是陈嘉映近些年来哲学工作的重要领域。科学与哲学,感知与理知,道德与情感等,也是陈嘉映深度思考的概念。陈嘉映曾在他的《感知·理知·自我认知》一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判断,人类理性的工具化发展招致了“理知时代的终结”。他写道:“理知走得越远,感知的切身性或丰富性就越稀薄,乃至最后完全失去感性内容,变成了纯粹理知、无感的理知。”
  对当下数字化和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时代,陈嘉映也抱以忧思,并提出当理知脱离了感知,当“智能”取代了“智人”,当“数理”取代了“道理”,当理性沦为了赤裸裸的工具理性时,人类也许会面临更多的挑战。
  关于读书,陈嘉映提到这样一个观点:“读书从来不只是为了吸收信息,读书把我们领进作者的心智世界,我们通过阅读与作者交谈,培育自己的心智,而不只是搜寻信息。”
  陈嘉映分享的书单以硬核、前沿科学作品为主,但也有像《苏东坡新传》这样的人文作品。

《复杂生命的起源》
[英]尼克·莱恩著 严曦译 后浪&贵州大学出版社

  生物化学家尼克·莱恩从生物能量角度,交给了我们一把有望解开生物起源之谜的钥匙。在这一本大胆、雄辩式的作品里,生命的起源、人类的健康乃至生死,都可以从能量角度重新发问。

《迷人的液体》
[英]马克·米奥多尼克著 孙亚飞译 未读&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这是一本介绍液体及其特性的材料学科普书,副标题是“33种神奇又危险的流动物质和它们背后的科学故事”。作者用专业的材料学知识为我们解读了日常生活里各种各样的液体。在一次飞机旅行中,他看到了水、胶水到咖啡、葡萄酒、液晶显示屏和洗手液等各种物质的碰撞。从钢笔和航空煤油,到计算机的前沿研究,米奥多尼克运用他幽默风趣的科学叙事,向读者展示了液体是如何迷人又危险。

《苏东坡新传》
李一冰著  后浪&四川人民出版社

  跟林语堂发挥文采写苏东坡不一样,李一冰重点取材东坡诗词,参考了百余种书目,以坚实的考订和热情的笔触,用70万字努力还原一个真实、立体的苏东坡。食蓼少年、变法与党争、乌台诗案、黄州五年、飘泊江淮、风雨京华、书斋内外、杭州去来、海外东坡等等,他写得极细致,紧扣诗文与经历,交错分析。

《物理学的困惑》
[美]L·斯莫林著 李泳译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为什么物理学突然陷入了困境?我们能为它做些什么?在斯莫林看来,一个主要问题出在弦理论:一个野心勃勃的“万物之理”的蓝图,想要解释自然的所有粒子和力,解释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弦理论凭它新奇的新粒子和平行宇宙抓住了公众的想象力,也赢得了很多物理学家的心。但这是理论的陷阱:弦理论没有一点曾被证实,也没人知道如何去证实它。实际上,弦理论出现了无限多个形式,意味着没有实验能否定它。

《中亚行纪》
[挪威]埃丽卡·法特兰著 杨晓琼译 理想国&河南文艺出版社

  这本书讲述的是作者穿越中亚国家的所见所闻。随着故事的进展,作者深入当地社区,与当地人交流,展示了中亚民间文化的各个方面。书中贯穿着作者对于人类学、历史、地理等学科的思考和探索。伴随着这些知识和体验,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了中亚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

《追寻记忆的痕迹》
埃里克·坎德尔著 喻柏雅译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这是神经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埃里克·坎德尔的自传,副标题是新心智科学的开创历程。坎德尔的职业生涯,恰逢现代科学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一个时期。在他进入医学院后不久,DNA分子结构被发现,给整个生物学界带来了革命性巨变。在书中他以亲历者的身份叙述了神经科学这个学科从无到有的发展史——人们如何开始用生物科学的方法研究学习和记忆,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这个领域得到了哪些发展,科学界又对未来怀有哪些愿景和期待。读者不仅可以了解神经科学这一学科的动向,更能窥见最顶尖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的思考路径,以及一个卓越科学家的素质和襟怀。

《从俾斯麦到希特勒》
[德]塞巴斯蒂安·哈夫纳著 周全译 译林出版社

  这是德国政论大师级现代史学家塞巴斯蒂安·哈夫纳晚年的著作,被誉为“哈夫纳留给后世的遗产”。该书回顾了从普鲁士王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如何创建德意志帝国,直到希特勒的第三帝国将国家带往毁灭之路的历史。哈夫纳以时代见证者的身份口述这部遗产时,仿佛从远方透过望远镜一般,让人们对德国历史有更深入的理解。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刘珈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