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8 特别报道-
A8特别报道
  • ·期待5-10年后 中国大豆短缺危机逐步缓解
  • ·“1379号观察员”李燕飞:用动画解读《百年孤独》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全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刘江:

期待5-10年后 中国大豆短缺危机逐步缓解

刘江(中)在实验室指导研究生。

刘江在田间查看大豆、玉米长势

  在今年的全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名单上,四川有3名个人和1个集体入选。四川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江就位列其中。
  获奖后,刘江写下这样一段话:农学的本质是生命科学,我们既关注“三餐四季、物阜民丰”,又探索“生命本源”,享受“生命魅力”。期待更多的青年人锚定国家战略亟需,投身“三农”事业,敢想敢为、善作善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奉献青春力量!
  时间回溯到10年前,那时还在日本读药学博士的刘江,不会想到自己会从实验室走到广阔的土地上,和农学结下不解之缘。一次偶然的机会,最终让他在历史的潮流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从药学转到农学
他想解决中国大豆短缺难题

  刘江回忆,自己在本科、硕士毕业的时候面临多种选择,但心智还不够成熟,对未来也比较迷茫。“于是我决定多读书去充实自己,一切随大流。机会来得很突然,我被国家公派赴日本攻读药学博士学位,一切似乎刚刚好。”
  留日期间,刘江通过观察超市农产品货源地发现,中国出口到国外的农产品往往性价比不错,但销量却赶不上日本本土产的价格更贵的农产品。“自然资源条件受限的日本,高品质农产品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刘江的心中充满疑惑。
  博士毕业后,刘江面对工作的选择,依旧比较迷茫。“后来,我听到的一场学术报告对我触动很大。开展大豆玉米套种研究的杨文钰老师,跟年轻老师和研究生们分享了3个观点,一是科学研究一定要针对国家亟需的重大瓶颈问题做好选题;二是科研必须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条腿走路,作物栽培看起来是应用研究,但也要采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等方法,揭示农业生产背后的深刻原理;三是不要为了发表论文而发表论文,解决实际问题比发表论文更重要。”刘江说,杨文钰教授开展的玉米大豆套种研究有望成为破解国内大豆危机的重要途径,他也被杨老师长年甘坐冷板凳、坚持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务实、奉献精神深深感动。
  留学期间感受到的差距和杨文钰教授的感召,让刘江决定转向玉米大豆套种研究,用科技的力量解决中国大豆短缺难题。他这个“药学生”也以海外引进人才的身份,进入作物栽培研究领域。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经常忙到深夜获外号“刘半夜”

  刘江介绍,大豆起源于中国,在近现代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大豆是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农产品之一。但近20年来,中国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下滑,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国内大豆85%以上依靠进口。此外,围绕大豆的国际贸易摩擦时有发生。
  “我们所面临的大豆难题在于,国内耕地面积非常有限,同为旱地作物的玉米、大豆争地矛盾突出,如何提高大豆产能是关键。”刘江说。
  一开始,他想复制在日本留学期间的实验室模式,对大豆进行天然药物化学成分分析,“后来发现这个方法并不‘接地气’,于是我意识到自己必须转型,到土地中去,学习栽培学知识。”
  想从头开始“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并不轻松。2020年,正值刘江负责的崇州试验基地建设关键期,但受疫情影响,很多学生和工作人员无法到位。“人手不够,我就带着几个已经毕业的学生经常忙到很晚,有时打着车灯干,回学校时经常麻烦门卫师傅开门,他们就开玩笑叫我‘刘半夜’。”刘江说。

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其技术3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在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刘江参与研发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3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为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粮油安全的玉米大豆争地矛盾,提供了切实可行方案。
  “虽然技术已经成熟,但在推动技术成果落地过程中,最难改变的其实是农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观念和种植习惯。”刘江说,团队成员在推广“缩株保密”核心技术时,有些农民听到这么高的种植密度,觉得根本不可能实现,但其实该技术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论证,确实是科学可行的。“我们团队就采用分片包干的办法,每个人都要负责几个示范点,在播种管理等关键环节蹲点指导。”
  刘江表示,未来最大的目标是选育出强耐荫大豆品种,进一步优化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持续扩大示范推广面积,切实提高国产大豆产能,彻底摆脱大豆进口束缚,让中国人把自己的饭碗端得更加牢靠。
  “如果按照去年大豆自给率增长的速度,期待5-10年后,中国大豆短缺危机逐步得到缓解。”刘江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陈彦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