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身护成都的浣花夫人:
浣花夫人像
浣花祠
杜甫草堂之花径。
在成都杜甫草堂茅屋旧居一旁,两道红墙簇拥着一条长长的花径。就在花径的中间,有一座古香古色的庙宇——浣花祠。大门两侧,悬挂有一副楹联:“红裙逐马有如此,翠羽明珰尚俨然。”楹联的作者叫钱保塘,清代担任过成都尊经书院山长、什邡县令。进大门,步入祠内,在祠堂的内庭里,塑着一个古代女子的像。与热闹的茅屋旧居相比,这里似乎冷清寂寥许多。内堂两侧的柱子上也挂着一副楹联:“新旧书不详冀国崇封,但传奋臂一呼,为夫子守城,代小郎破贼;三四月历数成都盛事,且先遨头大会,以流觞佳节,作设帨良辰。”这副楹联的作者名头更大。他是清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经学家俞樾。
从这两副楹联中似乎隐隐约约可以知道,祠中供奉着的这位女子不是一般的人物。经过查访典籍才明白,祠中塑像叫浣花夫人,又称冀国夫人,是一位曾经拯救过数十万成都百姓生命的传奇女性。为了感恩浣花夫人,人们在浣花溪畔建起了祠堂供奉她。
关于浣花祠是如何产生的,这其中究竟蕴藏着什么样的故事,话题还得从唐朝一个叫崔宁的人说起——
在后晋刘昫主编的《旧唐书》与北宋欧阳修、宋祁等人主编的《新唐书》中,都有一篇“崔宁传”。崔宁是何许人呢?史载,崔宁(723年-783年),本名旰,贝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唐朝时期名将,出身博陵崔氏,喜好纵横之术,早年生活落魄,只好参军入伍,希望有出头之日。果然,崔宁在军中结识了乡党——原籍蓟州渔阳县(今天津市蓟县)的鲜于仲通。进士出身的鲜于仲通由于与杨贵妃的兄长杨国忠交好,唐玄宗天宝九年(750年)被授予剑南节度使。于是,崔宁随鲜于仲通来到成都,并被授折冲都尉。崔宁也是一个有带兵打仗能力的人。鲜于仲通在天宝十年(751年)率兵攻打南诏国失利被免去剑南节度使,并在天宝十四年(755年)病故于隐居地——四川南部县后,崔宁的仕途并没有受到影响,反而不断升职。唐代宗李豫宝应初年(762年),崔宁被授予利州(今四川广元)刺史,在担任利州刺史期间平定山贼有功,又升迁为汉州(今四川广汉)刺史;接着,又奉命率军抵御前来攻打益州(今四川成都)的吐蕃军队,取得最终胜利,让成都安然无恙。唐代宗李豫永泰初年(765年),时任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在行军司马杜济、别将郭英干的施压下,朝廷任命郭英干的兄长河南尹、尚书右仆射郭英乂为剑南节度使。不久,郭英乂与崔宁发生矛盾,崔宁率军攻打成都,郭英乂出逃,被普州(今四川安岳)刺史韩澄斩杀。在一次次内斗中,崔宁总是节节胜利,最后坐上了西川节度使的位置,并在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担任同平章事(宰相),兼山陵使、御史大夫,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旧唐书》中说,“初,宁入朝,留弟宽守成都。泸州杨子琳乘间以精骑数千突入成都,据城守之。宽屡战力屈,子琳威声颇盛。宁妾任氏魁伟果干,乃出其家财十万募勇士,信宿间得千人,设队伍将校,手自麾兵,以逼子琳。子琳惧,城内粮尽,乃拔城自溃。”从这段记载可以知道,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崔宁到长安任职,弟弟崔宽留守成都。这时,泸州刺史杨子琳乘机起兵攻打成都,崔宽只得退守少城。就在这时,一个柔弱的女子站了出来。这个女子就是崔宁之妾——任氏。任氏散尽家财数十万,招募数千勇士,组成了一支卫城保家的精悍部队。她亲自率领这支军队杀敌。叛军突遭袭击土崩瓦解。任氏的挺身而出保全了成都,让老百姓不至于受到屠戮。捷报传到京城,皇帝为了褒奖她破贼之功,封她为“冀国夫人”。她丈夫崔旰也加封为“冀国公”,任检校工部尚书,赐名宁,因此又叫崔宁。由于任氏出生在浣花溪畔,所以,人们称她为“浣花夫人”。
不过,由于《旧唐书》是一部史类文学作品,很多内容被后人证实不符合实际,禁不起推敲;加上其他正史中也鲜有任氏挺身救成都的记载,所以,相当长时间,对任氏挺身救成都的故事人们仅仅当成传说而已。上世纪初,人们在清理敦煌洞窟中唐代留下的文献时,发现了经考证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所作的《冀国夫人歌》七首,才认定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冀国夫人歌》云:“其一:夫人封赏国初开,宝札纶言天上来。翔鹄日边鸾不去,盘龙印处鹊飞回。其二:柳暗南桥花扑人,红亭独占二江春。为爱锦波清见底,时将罗袜踏成尘。……其六:甲士千群若阵云,一身出能定三军。仍将玉指调金缺,汉北巴东谁不闻。其七:碎叶氍毹金烛盘,繁弦急管夜将阑。自怜丞相歌钟贵,却笑阳台云雨寒。”在这首诗中,岑参赞美任氏与崔宁的爱情,更是对任氏“一身出能定三军”的义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与褒扬。
为何凭借这组诗词,就能够证明任氏义举故事的真实性呢?原来,当年岑参正在四川。史载,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岑参被任命为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在岑参任嘉州刺史第三年,便发生了泸州刺史杨子琳领兵突袭成都的事件。由于岑参在杨子琳进攻嘉州时没有坚守城池而遭到免职。当时,藩镇割据,中原陷于战火之中,罢官后的岑参无法返回长安,便选择留在了成都。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56岁的岑参客死于成都一家小旅馆。从岑参的经历可以看出,任氏挺身救成都的事情发生时他正在嘉州任上,很快又来到了成都。所以,他听到的任氏故事一定是真实的,所以才会提笔写下这组热情洋溢的《冀国夫人歌》。
老百姓为了感谢任氏保卫成都作出的贡献,自发地在任氏的出生地——浣花溪畔浣花村附近的梵安寺东北修建了一座花亭,追思任氏的功绩;任氏去世以后,人们在花亭的位置上修建起一座祠堂,名曰“浣花夫人祠”,供奉任氏的塑像。而这座祠堂,与杜甫流寓成都时所居住的草堂咫尺之遥。时间来到宋代,唐代修建的浣花夫人祠堂已经破败,人们又重新修建新的祠堂。祠堂落成之后,他们邀请时任成都知府的吴中复撰写重建浣花夫人祠堂的碑文。南宋诗人何耕也曾经为“冀国夫人”作诗赠送给祠堂。其诗是:“慧性元从戒定薰,百花潭水洗僧裙。个中力量真超绝,故老尚传娘子军。”
元、明时代,浣花祠屡屡在战乱中被毁,但仍然挡不住人们对浣花夫人的怀念;清代时,人们又自发集资重建了浣花祠。不过,到了近代,祠堂中的浣花夫人泥塑像被毁。1982年,经有关部门同意,雕塑家赵叔同先生参考历史资料对浣花夫人像进行了重塑。
成都人是富于创意的。在建祠堂纪念任氏的同时,一个地方性节日——“浣花日”应运而生。据说,农历四月十九是任氏的生日,因此,从唐代一直到元代,成都人都把农历四月十九作为“浣花日”来加以纪念。
最早关于“浣花日”的记载,应该是五代的前蜀王朝。北宋成都新津人、担任过太常博士等职位的张唐英在《蜀梼杌》中说,王衍于“四月,游浣花溪,龙舟彩舫,十里绵亘。自百花潭至万里桥,游人士女,珠翠夹岸”。不过,过“浣花日”最热闹的当数宋代。曾经出任过益州(今成都)太守的南宋诗人田况在《成都遨乐诗二十一首·四月十九日泛浣花溪》中写道:“浣花溪上春风后,节物正宜行乐时。十里绮罗青盖密,万家歌吹绿杨垂。”而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也在《老学庵笔记 卷八》上说:“四月十九日,成都谓之浣花遨头,宴于杜子美草堂沧浪亭。倾城皆出,锦绣夹道。”南宋末年爱国词人刘辰翁《八声甘州·问海棠花下》也记录了“浣花日”的盛况:“问海棠花下,又何如、玄都观中游。叹佺巢蜀锦,常时不数,前度何稠。谁见宣华故事,歌舞簇遨头……空又失,花前一笑,绿尽芳洲。”
到了元代,“浣花日”依然热闹非凡。据元代费著《岁华纪丽谱》中记载:“四月十九日,浣花佑圣夫人诞日也。太守出笮桥门,至梵安寺谒夫人祠,就宴于寺之设厅。既宴,登舟观诸军骑射,倡乐导前,泝流至百花潭,观水嬉竞渡。”
奇怪的是,到了明代,“浣花日”的时间却从四月十九改到了农历三月初三。三月三游浣花溪、祭祀浣花夫人的习俗,一直延续到近代。
原来,农历三月三是传统节日上巳节。在这一天,古代要举行“祓除畔浴”的活动,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由于“浣花日”的内容与上巳节的内容高度重合,加上三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盛开的时节,人们就将地方性节日“浣花日”与上巳节合二为一。流觞佳节被作为浣花夫人的生日来纪念,从中也可以看出这位女英雄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