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庹树山向记者介绍庹氏族谱。
由省纪委监委机关、省委宣传部主办的第二届“天府好家规”征集活动目前正在进行中,面向全省公开征集好家规及背后的故事。近日,成都市大邑县纪委监委推荐了大邑庹氏家训。
庹氏家族自宋代嘉定年间由山西解梁迁巴郡,明朝万历再移居四川大邑王泗罗院寺侧定居(庹家大院),在王泗四百多年,繁衍子孙十九代。
跨越数百年,十九代庹氏后辈中有翰林才子、有抗美援朝牺牲的烈士、有机关干部、有为人师表的教师……6月15日,记者走进位于大邑县王泗镇的庹家大院,探寻薪火相传的庹氏家规如何经久不衰,成为族人心中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庹氏宗亲,源远流长。文武苗裔,万代流芳。耕读为本,六畜善养。知书识礼,诗经高唱……”在庹家后人庹树山提供的影像资料中,记者看到台上一位精神抖擞的婆婆拿着话筒,一字一句地朗诵着墙上张贴的家训,台下数百人,无论男女老幼都专心致志、声音洪亮地复诵着。
他们是从全国各地回乡的庹氏族人。每年4月清明节,漂泊在外的庹家人,无论工作还是求学,都会回到庹家大院参加这样一场祭祖传习活动。
庹家大院位于尚河村安出路与三河堰交界处,东连成蒲铁路王泗车站,南邻尚河小区,占地150余亩,有人口近400人,其中庹姓人口占80%以上,是远近闻名的庹姓聚集地。
举行清明会、祭祖、开坝坝宴、习家规,这些不成文的习惯,庹氏后人已经延续了数十年。
96字家训,包括治家、治学、廉荣贪耻等庹氏先人的处世哲理,让人每每读起,感慨万千……下至两三岁的孩童,上至年近九旬的老人,族人们内心都有一个共识:好家训,赛黄金,世代相传,丢不得。
“廉荣贪耻尚守寒素,父母亲教育我们要做一个正直无私的人,不要去搞偷鸡摸狗的事情。”80岁的庹树山老人从小被父母带着与宗亲一起参加清明会,长大以后,庹树山从事教育工作,并把父母的教诲原封不动地传承给自己的后人。
今年60岁的庹禄高从小也被父辈如此教导,他饶有兴致地对记者讲起了父亲庹金中的故事。“我父亲曾是一名抗美援朝战士,20世纪70年代他在大邑王泗镇一家砖瓦厂当管理人员,有一次父亲带我去买盐,当时一袋盐1毛钱左右,但是走拢他才发现,自己身上带着公款却没有带自己的零钱,于是硬是放弃买盐,拉着我回去吃了一顿没有味道的饭菜。”
“廉荣贪耻”这四个字在当时还是孩童的庹禄高心中,不足抚慰他吃一顿没有盐的饭菜带来的委屈。长大后,他进入大邑县王泗镇学校担任了副校长,一生勤勤恳恳为人师表,桃李满天下。当责任在肩,庹禄高终于明白了父亲的教诲。
“由于疫情的原因,清明会已经有3年没举行了。”庹禄高和庹树山是每年清明会的主要组织者以及庹氏家谱的主笔者,对于3年没有举行的清明会,他们也没有过多担心,因为早在2014年,新版家规已经被他们重新整理印刷,宗族每个家庭人手一本,可以“自己学习”。
“有一年,我们村出了八个大学生,七个都姓庹。”庹树山老人自豪地说,受家训的影响,庹姓后代大都有着不怕吃苦、追求进步的品格,“我们家的娃儿都还是比较有出息。”
据庹氏家谱记载,生于明朝末年的第五代祖弘绪尚未成年遇张献忠来川,几经周折回到破败家园,披星戴月辛勤劳作,重振家业,经一代又一代不断努力,庹氏家族得以新生,人丁兴旺家业腾飞。
“第五代祖弘绪死里逃生重振家业的这段佳话,让每个庹氏后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特别强烈。”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2022级硕博连读博士生、庹家后人庹艺雯说,即使常年在外求学,在她心中,最温暖的港湾永远是庹家大院,最美好的时光永远是和家族亲人们在一起。
“敦亲睦族才能人丁兴旺。”在庹艺雯小时候,父母就常这样告诫她。
“现在一些家族聚会,可能年轻一辈、中年一辈、老年一辈都各自分开,虽然在聚会,实际上交流并不多。”在庹艺雯的印象中,每年回家她都能感受到家族强大的凝聚力,特别是春节的时候,家族几百号人会聚在一起互相分享经历和见闻。“我们年轻人在外遇到什么困难都愿意跟长辈诉说,他们也会认真倾听,给我们意见和指导。和长辈们相处就像同龄人一样亲密无间。”
“一个家族的价值观对后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庹艺雯在学习生活中一直谨记家规中要求的对人以诚相待、团结友爱。“以后组建家庭,我也会让我的后人继续传承这些珍贵的家规。”庹艺雯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杨芮雯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