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2 蜀地宝藏-
A12 蜀地宝藏 下载PDF 下一版 上一版 |
A12蜀地宝藏
  • ·成都人范祖禹:孜孜治学成大家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他是司马光助手、宋哲宗老师

成都人范祖禹:孜孜治学成大家

范祖禹画像

范祖禹辅助司马光修撰《资治通鉴》。

  

□贾登荣

  历史上,有许多出身寒微或家境不顺的人,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实现人生逆袭,从而华丽转身,最后青史留名,万古流芳。出生于四川成都华阳的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范祖禹就是这样的典型。

小小年纪成孤儿
奋发图强登“龙门”

  范祖禹,字淳甫,一字梦得,生于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年),卒于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
  范祖禹的命运是非常不幸的。襁褓中的他就失去了父亲;几年之后,母亲又染病离世;接着,祖父祖母也相继离开人世,小小年纪的他便成为孤儿。在京城开封为官的叔祖父范镇把他接到家中抚养。聪慧且有些敏感的范祖禹感到十分孤独。叔祖父范镇家中丰富的藏书成为他的挚爱。几年下来,他读遍了范镇的藏书。通过读书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足,不能只依靠父辈亲朋的庇护,还应该结识更多的社会名流,从而帮助自己实现人生的远大目标。
  怎样才能认识这些名人呢?范祖禹做出了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举动:到象姑馆打工!何谓象姑馆呢?说白了,就是青楼。据典籍记载,那时,达官贵人请客时喜欢去象姑馆。果然,范祖禹在这里干端茶送水的杂活时,居然遇到了司马光、王安石等大人物。司马光、王安石等在与范祖禹交谈时,发现他谈吐不俗,非寻常子弟,便建议他辞掉象姑馆的工作,去参加科举考试。这坚定了范祖禹发愤读书的信念。一次,范镇在书房寻书时,无意间看到范祖禹写的读书札记,发觉其文笔通畅,有独到见解。于是,便把他叫到自己面前,详细询问他的读书情况。这时,范祖禹才慢腾腾地透露他曾经在象姑馆结识到司马光、王安石等人的事情,范镇听后连连称道:“此儿,天下士也!”
  范镇的眼光没有看错人。宋仁宗嘉祐年间,不到20岁的范祖禹中了进士甲科,从此朝着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一步步前进。

默默修史十五载
不攀权贵不怕事

  范祖禹中进士以后,接受了司马光的邀请,前往西京洛阳,给承担修撰《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当助手。范祖禹主要负责《资治通鉴》唐代部分的撰写工作。他天天泡在西京的图书馆里,查阅北宋王朝从长安(今西安)等各地搜罗的唐代典籍,一一加以梳理,为写史作准备;同时,他也经常前往汴京开封,从皇宫、国子监、太学等机构里搜寻唐代的书籍,抄录下来带回洛阳。就这样,他从20岁左右开始,用了足足十五年时间,一心撰写《资治通鉴》。范祖禹在《和张芸臾左司被赐资治通鉴》的诗中,间接流露出修编《资治通鉴》的漫长与艰辛:“六世承平有史臣,紬书东洛布成均……乌台御史辞雠校,头白空余汗简人。”所以,当司马光完成《资治通鉴》全书的修编史任务后,高度评价范祖禹说:“智识明敏,而性行温良,如不能言;好学能文,而谦晦不伐,如无所有;操守坚正,而圭角不露,如不胜衣,君子人也。”
  《资治通鉴》修成后,范祖禹在“秘书省”担任从事典籍校对的“正字”一职。当时,王安石开始担任宰相,执掌朝政。有意把范祖禹调回开封,将其拉到自己的阵营,但范祖禹并不认同王安石的变法理念,所以,对于王安石递来的“橄榄枝”,他假装不知。
  著名政治家富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拒不推行“青苗法”而在宋神宗熙宁年间被强行“致仕”,也就是退休,然后安排到西京洛阳闲居。范祖禹经常前往拜访富弼,与他畅论国是。一来一往,年长范祖禹近40岁的富弼,与范祖禹成了莫逆之交。富弼在病重时,专门将范祖禹召到床前,授给他自己写给皇帝的一道临终密疏,内容主要是论述王安石推行新法的弊端,言辞十分激切。富弼去世后,有朋友听说范祖禹手中有这道奏疏,就劝告范祖禹说,奏疏递上去肯定会引起王安石的不满,建议范祖禹不要把富弼的奏疏上奏给皇帝。范祖禹一点也不怕受到连累,专程前往开封,把富弼的临终奏疏送达皇帝手中。所以,《宋史》评价范祖禹:“祖禹平居恂恂,口不言人过。至遇事,则别白是非,不少借隐。”

刻意避嫌辞要职
编纂《唐鉴》等史书

  公元1086年,只有9岁的赵煦成为宋哲宗,登上皇帝宝座,但朝政则全由太皇太后高滔滔把持。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人物马上遭到冷落,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成员再次控制了朝堂。宋哲宗即位不久,范祖禹被调往开封,担任中央最高权力机关——中书省的右正言。但出乎别人意料的是,范祖禹坚辞此职。当问及原由时,他说,自己是当今宰相吕公著的女婿。自己的老丈人身为宰相,他岂能也在最高权力机构任职呢?没办法,朝廷只好改变任命,让范祖禹到祠部担任员外郞。但范祖禹还是不答应,认为自己不宜在那里为官。朝廷又再一次改变对范祖禹的任命,让他到不参与政事的秘书省担任著作佐郎、具体负责修编撰已故皇帝赵顼的《神宗实录》。
  范祖禹除了尽职尽责编撰《神宗实录》外,还充分利用皇室的丰富藏书,开始自己的治学之路。就这样,他先后完成了《诗解》《古文孝经说》《祭仪》《三经要语》《经书要言》《家人卦解义》《唐鉴》《帝学》《仁皇训典》等一系列史学著作,成为北宋最重要的史学家。在范祖禹所著的史学著作中,最得后人称道的是《唐鉴》。《唐鉴》是一部重要的史评类史书,共有12卷,所论上起唐高祖,下至唐昭宗,把近300年唐代历史中事可为法戒者撮取大纲,系以论断。《唐鉴》合编年、史书评论于一体,其所反映的史学思想极为丰富,主要有:以古为镜,取鉴资治;主张以民为本,反对暴虐无道;不信鬼神怪异,主张事在人为。南宋时期,宋高宗赵构在读过《唐鉴》后曾对侍讲官感慨地说:“读《资治通鉴》,知司马光有宰相度量;读《唐鉴》,知范祖禹有台谏手段。”史学界也评价《唐鉴》及作者:“深明唐三百年治乱,学者尊之,目为‘唐鉴公’。”凭借《唐鉴》等史书,范祖禹理所当然地跻身于北宋史学大家的行列。

为帝师规劝言行
为臣子谏言资政

  范祖禹坚辞重要官职的事情传开后,他高洁的品行与卓越的才华被太皇太后高滔滔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她觉得,让范祖禹当年幼的皇帝赵煦的老师无疑是非常适合的。担任著作佐郞不久的范祖禹,由此便增添了一个新的头衔:皇帝侍读,专门负责给皇帝读书讲学。范祖禹接受这个任命后,暗暗下决心,要认真负责,培养一个爱民的好皇帝。
  在皇帝侍读的岗位上,范祖禹扮演了一个严师的角色。据说,在范祖禹担任侍读不久,酷热的夏天到来了。赵煦于是提出,天气太热,暂停几天讲学。但范祖禹不答应,他对小皇帝说:“陛下今日之学与不学,系他日治乱。如好学,则天下君子欣慕,愿立于朝,以直道事陛下,辅佐德业,而致太平;不学,则小人皆动其心,务为邪谄,以窃富贵。且凡人之进学,莫不于少时,今圣质日长,数年之后,恐不得如今日之专,窃为陛下惜也。”赵煦看到范祖禹坚持讲学的意愿不为改变,只好收回成命,继续让范祖禹天天来内宫讲学。范祖禹在为小皇帝讲解《尚书》时,当读到“内作色荒,外作禽荒”时,看到皇帝心不在焉,没有认真领会这段话的意思,于是便拱手而立,反复吟诵这段话。赵煦慢慢回过神来,知道范祖禹是在有意提醒自己,只得连忙点头称是。
  由于范祖禹在侍读岗位上的出色表现,不久被提拔为负责掌管记录皇帝日常行动与国家大事的“起居郎”,接着又升任为中书省掌管起草皇帝诏令的“中书舍人”,后来又成为中书省的右谏议大夫。上任右谏议大夫没几天,他就上了第一道疏。向皇帝及太皇太后提出:“人主正心修身之要,乞太皇太后日以天下之勤劳、万民之疾苦、群臣之邪正、政事之得失,开导上心,晓然存之于中,使异日众说不能惑,小人不能进。”王安石变法的忠实拥护者蔡确因事获罪,执政的一些旧党人物要求将其全家流放,但范祖禹不同意这种意见,他对宋哲宗说:自宋真宗赵恒乾兴年以来,朝廷不流放驱逐大臣已经实行了六十余年,今天一旦开这个口子,无疑会“流传四方,无不震耸,惧刑罚失中,而人情不安也。”哲宗最后采纳了他的谏言。
  到宋哲宗绍圣年间,赵煦开始亲政,便任命与王安石理念相同的章惇为宰相,有意恢复王安石、吕惠卿时期颁行的新法,范祖禹马上上书宋哲宗,极力证明章惇不可大用。皇帝没有采纳,范祖禹便请求离开京城去地方任职。宋哲宗于是将范祖禹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范祖禹一离开朝廷,马上有人打小报告,称范祖禹在撰修《神宗实录》时,“刊落事迹、变乱美恶”,同时,还说他捏造事实,造谣说皇宫雇佣乳媪给皇帝喂奶,诋毁皇帝形象。任何圣明的君王都经不住谗言,何况年纪轻轻的赵煦!很快,宋哲宗就改变了对范祖禹的态度。他先将范祖禹贬为武安军(今湖南省长沙市)节度副使,接着又贬到昭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平乐县)担任别驾一职,后来又安置到偏远的永州(今湖南省永州市)、贺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二地。刚落脚不久,范祖禹又接到诏令,被迁往宾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到了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又被贬至化州(今广东省茂名市)。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范祖禹始终在贬谪的道路上不断迁徙,身心遭受严重的摧残,到化州后就一病不起。可叹一代大家名臣在58岁那年就匆匆告别人间,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