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3 要闻-
A3要闻
  • ·习近平的调研故事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习近平的调研故事

  

(上接02版)

  在贺兰山下以调研促发展——26年前,习近平同志亲赴西海固进行扶贫考察,下定决心推进对口帮扶,让“山”与“海”结下情缘。此后,又多次赴宁夏考察,根据新情况推动闽宁协作不断转型升级……
  一回回跋山涉水,务求察实情,大兴实干风;一程程披荆斩棘,直奔难题去,引领渡难关。
  2020年5月24日,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现场,温情涌动。
  面对习近平总书记,来自武汉的禹诚代表发言时哽咽了,她从座位上站起身来深深鞠了一躬:“来之前,大家委托我一定要说一声‘谢谢’!感谢总书记,感谢党中央,感谢所有支持湖北和武汉的全国人民和各界朋友们。”会场里,掌声经久不息。
  这一幕,缘于两个多月前的一声细心叮嘱。
  2020年3月,正是新冠疫情防控最吃劲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飞赴武汉,访医院、入社区,深入抗击疫情的“两个关键阵地”考察调研,指挥抗疫。
  在东湖新城社区,习近平总书记详细询问社区群众生活物资采购和供应方面有哪些困难,对随行的干部说,武汉人喜欢吃活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多组织供应。
  民生小事,关乎抗疫大局。
  从生活物资供应到药品研发生产,从基层防控工作到企业复工复产,疫情发生后仅半年多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9次实地考察指导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不为装样子、不搞花架子,习近平总书记以调查研究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
  在河南,首提“新常态”,深刻指明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在山西,开出改革创新“药方”,纾解当地产业结构失衡、生态破坏严重等切肤之痛,蹚出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新路子;
  南海之滨谈育种、渤海之畔问耕地,在考察调研中反复强调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
  ……
  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狠抓整改、紧盯落实。
  “要做到全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在正定工作时,为督促各乡镇、各村整修校舍,习近平同志一有时间就去学校转,哪间教室是危房、危险到什么程度,都一一记录。
  这样的行事风格,数十年一以贯之。
  祁连山,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局部生态却一度遭到严重破坏。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推动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狠抓整改。
  2019年8月,正在甘肃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祁连山下,现场听取祁连山生态问题整改情况汇报,语重心长叮嘱:“我们发展到这个阶段,不能踩着西瓜皮往下溜,而是要继续爬坡过坎,实现高质量发展,绿水青山就可以成为金山银山。”
  先后6次针对秦岭违建别墅问题作出指示批示,推动彻底查处整而未治、阳奉阴违、禁而不绝问题。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秦岭腹地,实地了解秦岭生态保护工作情况,谆谆告诫:“秦岭违建是一个大教训。从今往后,在陕西当干部,首先要了解这个教训,切勿重蹈覆辙,切实做守护秦岭生态的卫士。”
  亲自督查,亲自“验收”。调研“考卷”里,“考”的是整改落实,是责任担当。
  2014年4月27日上午,北京飞往新疆的专机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桌上铺开新疆地图仔细察看。
  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
  1990年的一个夏日,刚刚担任福州市委书记不久的习近平乘船考察。客轮桌子上,摊开一份福州市地图。
  每到一地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总让工作人员拿来地图。经年习惯凸显出总书记善谋全局的智慧与韬略。
  也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总能在调研中为看似没有道路的地方探出道路,对看似没有答案的问题作出解答。
  2020年3月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浙江考察,冒雨来到宁波舟山港,一路调研、一路思考。
  疫情冲击下,国外原材料进不来、国内货物出不去,使得这个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占重要地位的经济大省受到影响。
  “我感觉到,现在的形势已经很不一样了,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必须根据新的形势提出引领发展的新思路。”回京后不过十几天,习近平总书记便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提出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着眼全局的战略谋划,成为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
  历经万人问卷、千人调研、百人论证,明确福州3年、8年、20年发展规划;几乎跑遍浙江山山水水,酝酿提出“八八战略”这一统领全省发展的总纲;2个多月连开5场党的二十大报告起草和党章修改工作征求意见座谈会,为新征程绘出宏伟蓝图……
  山一程,水一程,习近平总书记踏在中国大地上的坚实足印,串起一条条发展新路径,走出一个个事业新局面。

联系群众的途径——
“能不能坚持群众观点?能不能接地气?要做到这一点,坚持调查研究是一种很重要的方式”

  岭南四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广东考察调研,“了解一下党的二十大以来都有哪些新进展新气象”。
  第一站湛江。沿雷州半岛南下,一直到我国大陆的最南端,他一天之内先后察看了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麻章区湖光镇金牛岛红树林片区、徐闻港、徐闻县大水桥水库4个地方。
  迎着朝阳出发,沐浴夜色而归,为的是多看一看当地的发展变化,了解掌握更多实际情况。
  “很亲切、很和蔼”“没想到总书记对海洋渔业这么了解”“问得很细致、很具体”……这是基层群众见到这位“人民的勤务员”的真切感受。
  “深受鼓舞,再一次受到走党的群众路线、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生动而深刻的教育。”这是随同考察的党员干部的心声。
  对于调查研究的深意和旨归,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刻思考:“回顾我们党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全党从上到下重视并坚持和加强调查研究,党的工作决策和指导方针符合客观实际,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
  在河北正定担任县委书记时,一辆旧凤凰“二八”自行车,陪伴习近平同志穿梭于乡间田野,奔波在滹沱河两岸。
  正定县委当时有吉普车,但他觉得,还是骑自行车下乡好,这样可以离百姓更近,听得更真,看得更实。“县领导必须充分掌握基层情况,这样才能分类指导。”
  几十年后,他把自己的“县委书记经”分享给后辈。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座谈会,同200余名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畅谈交流,对大家提出要求:“要把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了解情况、问计于民。”
  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重视调查研究,不仅因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更因其是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试金石,关系着党和人民事业的得失成败。
  1983年夏天,在正定县农村的一条土路上,县委书记习近平一行人的车陷入泥泞。
  有干部见村民走了过来,便请帮着推车。不料,见是当官的,村民不仅不推,嘴上还骂骂咧咧。
  那名干部正要发火,一旁的习近平同志一把拉住他,说:“群众为什么骂人?应该反思我们自己。”
  这件事令习近平同志深受触动。
  不久后,正定县委印发改进领导作风的“六项规定”,其中一条就是“反对官衙作风,注重工作实效。要在调查研究上狠下功夫,实现新的突破”“每年要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深入基层,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党的十八大后,中央八项规定出台,“改进调查研究”同样位列第一条。
  从“六项规定”到“八项规定”,调查研究这个“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切入点和重要环节”始终是头等大事。
  头戴矿工帽、身穿矿工服,在近千米深的地下矿井里,同一线工人亲切合影——一张老照片,记录着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长兴县长广煤矿调研的往事。
  那是2005年1月26日,慰问困难职工后,习近平同志提出,下井看望矿工。随行的工作人员担心下矿井有风险,劝他不要下去。但习近平同志坚持要下井看望。井洞里,巷道高低不平,身材高大的习近平同志弓背弯腰走了1500多米。
  见到正在作业的矿工,习近平同志走上前去一一握手,一一问好。他说,安全生产是第一位的,一定要珍爱每一位矿工的生命,让大家高高兴兴下井、平平安安回家。
  开展调查研究就是走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路线,就是坚持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曾是福建唯一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照明电、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乡镇”,乡亲们“就连养猪都怕太肥,不好抬出大山去卖”。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曾三赴下党,路走不通就砍掉荆棘过去,同村民共谋脱贫计。
  收录了在宁德工作期间重要讲话和文章的《摆脱贫困》一书中,习近平同志这样指出: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疏通和拓宽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
  2011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聚焦调查研究问题发表讲话,告诫广大党员干部“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
  长长的调查研究之路,“人民”二字伴随始终。
  2013年7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始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所联系的河北省调研指导。
  在九月会议旧址,总书记同当地干部群众围坐谈心,梁家沟村民陈素梅就在其中。
  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解决干部身上的作风问题,群众也有责任,这种责任就是多提建议、认真监督”。
  这些话,让陈素梅打心眼儿里觉得“党心和民心是紧紧相连的”。
  2003年9月18日的一幕,浙江浦江县村民蒋星剑至今记忆犹新。
  那天,省委书记习近平将他在浙江下基层接待信访群众的第一站选在了浦江。浦江中学会议室里,蒋星剑第一个发言,反映省道浦江段拓宽改造问题。
  “修路需要协调几个区县,当时浦江县财政又紧张,群众的要求一年年被搁置。习书记一边听我反映情况,一边摊开地图仔细察看,还请坐在一旁的省交通厅厅长提出解决方案,听完就当场拍了板:不仅要建,而且要建好。”蒋星剑说,“习书记的担当和亲和,都让我们深深感动。”
  从浦江开始,领导下访接待群众制度在浙江逐步推开。
  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再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强调大兴调查研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
  2013年7月,在中央军委专题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言辞恳切:“对高级干部来说,能不能坚持群众观点?能不能接地气?要做到这一点,坚持调查研究是一种很重要的方式。”
  2015年7月,在吉林同企业职工座谈时,总书记话语真挚:“各级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来调研就是希望大家开门见山、一吐为快,这有利于我们听真话、接地气。”
  2021年3月,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面对广大中青年干部,总书记谆谆教诲:“要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特别要多交几个能说心里话的基层朋友,这样才有利于了解真实情况,才有利于把工作做好。”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为全党作出表率。
  2022年4月,海南五指山下,毛纳村的凉亭内,乡亲们正议农事。
  “来吧,咱们一块儿坐坐,都介绍介绍自己。”习近平总书记加入其中,同驻村第一书记、老党员、致富带头人代表等围坐在一起,听他们讲述乡村振兴的故事。
  贵州遵义花茂村的小楼下,四川大凉山贫困户的火塘边,重庆石柱县华溪村的院子里……一个个调研座谈会开在乡野间,开在老百姓的心坎上。
  深入群众、倾听民声,这是人民至上的深情。
  行程万里、调查研究,这是躬身为民的风范。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