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
全长3000多千米的中国大运河,是水利大动脉,也是沿线人民的乡愁。近20年来,许多文化名人为保护大运河而奔走呼号,其中就包括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单霁翔。
早在2003年,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就将目光投向大运河。此后5年,他向全国政协提交了4份提案,从保护地上地下文物古迹,到整体保护大运河文化资源,从推进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到呼吁制定大运河保护条例等方面提出建议。
前不久,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了单霁翔。在他看来,中国大运河不仅是活态的文化遗产,也是民族流动的血脉,更是亿万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不是终点,而是保护行动的开始。
记者:早在2003年,您就把目光投向大运河,当时大运河为何吸引了您的关注?
单霁翔:我最早关注大运河是在南水北调工程启动的时候。2003年,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同时开工,涉及沿线众多文物古迹,为了在工程开工之前做好古建筑、古遗址的保护,我们组织开展了南水北调沿线文物资源调查。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大运河文化遗产特别丰富,直接涉及800多处地上地下的文化遗产保护。当年,我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撰写了关于在南水北调工程中注重文物保护的提案,4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与我联名提交了提案,引起全国政协的重视。
2004年,我又提交了《关于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亟待加强的提案》,直指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这是最初关于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项提案,得到了樊锦诗等全国政协委员的联名支持。
2006年,国务院批准京杭大运河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跨越6个省和直辖市的24个城市的大运河文化遗产实施整体保护。这在文化遗产领域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2007年3月,我又提交了《关于推进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的提案》,再次得到40位全国政协委员的签名支持。当年9月26日,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在扬州正式揭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运河,不仅包括京杭大运河,而且包括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此后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
2008年,在对大运河开展持续的考察调研后,我再次提交了《关于尽快制定大运河保护条例的提案》,促进大运河保护纳入法制管理轨道之中。直至2014年6月22日,在众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中国大运河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记者:在您看来,大运河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单霁翔:大运河不仅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个涉及交通、水利、地理、历史、生态等诸多方面的文化长廊。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民族坚挺的脊梁,大运河就是我们民族流动的血脉。在这一撇一捺大写“人”字的两侧,西侧有陆地丝绸古道,东侧有海上丝绸之路,像中华大地上的彩带飘展开来。正是这样一个脊梁坚挺、血脉流畅、交流开放的“人”,生动地体现出中华民族进步与发展、交流与对话的文明历史。
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最长的人工河,是我国充分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造福沿线地方城市的水利大动脉。它体现了一个国家的首都精神,因为当年建造紫禁城,许多砖瓦、木料等建材通过运河运送到北京,还有南方的文化、工艺、人才等等,沿着大运河源源不断输入京城。大运河与国家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关系紧密,是中国历史上南粮北运、商旅交通、军资调配、水利灌溉等功能的生命线,至今依然发挥着很多重要的功能,需要我们对其永续保护、传承、利用。
记者:大运河跨越8个省市、35座城市,各个省市的特色都不一样,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这一巨大的线性文化遗产?
单霁翔:过去我们往往保护静态的文物资源,但大运河是活态、复合型的文化遗产。我们不仅要保护大运河的河道景观和运输功能,沿途的寺庙、宫殿建筑,也要保护传统的街道,保护普通百姓生活其中的传统村落,以及工业遗产、百年老字号等,还要保护老百姓的生活方式以及民风民俗。
每个地方都应该独具特色,这样才能避免千城一面。我将大运河沿线需要保护的景观特色,概括为自然景观、历史景观、建筑景观、工程景观、运输景观、河道景观、街区景观、园林景观、宗教景观、商业景观、民俗景观、民居景观、生活景观、生产景观、艺术景观、城镇景观等16个方面。我们保护大运河文化的同时,也要保护沿线人民的乡愁。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