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至王氏后人讲述家风故事
王同云展示族谱。
“族内人众,循理安分……三立四维,谙练修身……孝为百首,善诚与人……”小心翼翼地翻开一本泛黄且边缘破损的老族谱,资阳市乐至县文体广新局退休干部、74岁的王同云用手指着扉页上的64字祖训,细致解释其由来。
这本老族谱源于1909年,是王氏家族入川后第八代人所著。2008年清明节,族谱得以重修,祖训也相应作了与时俱进的删减。
由省纪委监委机关、省委宣传部主办的第二届“天府好家规”征集活动启动以来,收到了各地家风家规故事。近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来到王同云的家中,听他讲述与时俱进的家风故事。
王同云居住在乐至县龙城府邸小区,得知记者要来采访,他早早下楼等在小区大门处。
刚进屋,王同云忙吩咐老伴去切西瓜,“天气热,你们先吃点。”随后,他在旁边的书桌上抱出几摞文字资料。
“这个就是我们王家的族谱。”王同云小心翼翼地翻开,其中一本已泛黄且边缘破损,“这个是老的那一本,晚清年间编著的,有一百多年历史了。新的这本是2008年清明节重修的。”
据记载,清乾隆三年(1738年),王氏祖先由王朝鼎(号自臣)领队,从湖南省祁都府永宁县马洪乡五十七都铁牌山王家庙,迁徙落户于乐至县仁义乡8甲锅铲沟(今乐至县蟠龙镇黑堰塘村)。
“我已经是王氏家族到乐至后的第12代人。”在王同云的记忆中,父辈和爷爷辈都讲过,祖先到乐至开荒种地的故事。而令他印象最深的,则是族谱里的祖训。
“我们这些后人都受益匪浅。”王同云提到,父母从小就教育他再穷也不能去偷盗,再有理不与人争论,做人要讲礼义廉耻等,“这些家规都是从祖训中来的。”
翻看族谱,64字的祖训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王同云用手指着挨个解释,“像三立四维,就是教育后人要为国家立功、为祖宗立德、为自己立言,维护礼、义、廉、耻等。”
此外,王氏祖训中还提到,“孝为百首,善诚与人。知难敢进,求变智拼。精忠职守,名利无争”等。
“我们老祖先还教育后人要‘耕文育韵’,其实就是要多读书,这也让家族出了很多教书的人。”王同云展示了一本上世纪80年代的《乐至县志》,其中就记载他的曾祖父王寿臣爱好川剧,曾选材历史小说故事,编印剧本数十种。
传承好家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少家庭也认为还需要与时俱进,拓展和创新其时代内涵。王同云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几个字概括。
他提到,在2008年重修祖训时,就删减了不少条款。“像不准妇女看戏、寡妇不能改嫁、棍棒教育等传统观念都被删除,得到了大家的同意。我认为祖训也应该合乎现在的政策,合乎文明发展的潮流。”
家风细雨,润物无声。在约定俗成的习惯和潜移默化的言行中,王同云一直践行并传承着。虽退休多年,但他仍坚持在第一线,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发挥余热。
通过调查走访等各种途径,王同云几乎走遍了乐至辖区内的所有村落,挖掘出濒临失传、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民间戏剧——傩戏,让一大批传统的民间劳动歌谣如石工号子、栽秧歌、薅草歌、哭嫁歌等重现倩影。
不仅如此,他还特意搜集乐至各地的地名由来、祖训、民风民俗等,自费出版了《乐至民间拾遗》一书。
王同云经常在家族成员聚会时宣讲祖训,使后辈产生一种崇敬感,从而潜移默化地自律自省,“不仅要让后人明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更要让祖训中的家风精神代代传承,让更多的年轻人接受熏陶,是我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陈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