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2 要闻-
A2要闻
  •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上接01版)

  对黄河,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在心。在三江源头,叮嘱要保护好“中华水塔”;在甘肃,提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在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感慨“今天来到这里,黄河上中下游就都走到了,我心里也踏实了”。
  新思想引领新实践。最新遥感调查评估发现,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上游植被覆盖“绿线”比20年前西移约300公里。黄河干流去年首次全线达到Ⅱ类水质,实现连续23年不断流,流域各地迈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步伐。
  江河之兴,见证思想光芒。回望来路,更能读懂大党大国领袖的历史担当。
  几十年时间,中国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走进新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发展,现代化道路怎么走?
  直面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厚重书写“绿色答卷”。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深刻阐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并作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部署。
  新时代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出发,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这是对人类文明发展大势的深邃思考。
  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放眼人类文明,审视当代中国,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回答了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深刻揭示了两者命运与共、兴衰相依的规律。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态文明建设既是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鲜明标识标杆。
  ——这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
  浙江安吉县余村,曾经挖山开矿,腰包鼓了,生态却破坏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如何协同共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后,村里痛下决心,关停矿山、水泥厂,发展生态旅游。
  “下决心关停矿山是高明之举。”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到余村调研,强调指出,“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从“卖石头”到“卖风景”,余村的昔日矿坑变身油菜花田、荷花藕塘,一年四季皆有景,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路。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再访余村,看到村里的变化,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小乡村藏着发展大逻辑。
  为当代计,为万世谋。看当前,“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谋长远,“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明思路,“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今后发展的高歌猛进”。
  新时代中国,坚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一个又一个“余村”奋力书写绿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这是一切为了人民的深厚情怀。
  “我们一定要取舍,到底要什么?从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出发,生态环境非常重要;从改善民生的着力点看,也是这点最重要。”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时的话语,振聋发聩。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要更加强烈。
  一次次重要会议,一次次考察调研,人民群众的所想所盼,是总书记最深切的挂念: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老百姓的幸福感来自哪里?就来自良好的生活环境。”“生态文明建设最能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环境改善了,老百姓体会也最深。”
  朴实话语,映照初心。谆谆嘱托,化成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坚决行动。
  定方略,绘蓝图,明路径。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指引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钱勇表示。
  思想领航,笃志前行,社会主义中国坚定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实践伟力——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红树林,素有“海上森林”“海洋卫士”之称。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风吹拂,层层叠叠的红树林,宛如一条绿色丝带。
  今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实地察看红树林长势和周边生态环境。“红树林保护,我在厦门工作的时候就亲自抓。党的十八大后,我有过几次指示。这是国宝啊,一定要保护好。”
  远眺水天一色,总书记叮咛:“沿海地区生产最密集、人口最密集,同时对自然生态影响也比较大,一定要真正重视起来,采取真正有效的举措加强保护。”
  一棵棵树,一片片林,见证大党大国领袖的深远考量。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
  新时代十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全面开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习近平总书记部署开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安排和重大改革举措,每个关键阶段、每个重要环节,总书记都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打破思维惯性、化解利益交织并非易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直指痛点难点,坚持动真碰硬。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内蒙古“一湖两海”重现生机,云南集中整治滇池沿岸违规违建问题……两轮督察全覆盖,查处了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典型案件,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
  强化顶层设计,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实施“史上最严环保法”,制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等多部相关法律;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等制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构建起来,为绿水青山保驾护航。
  水有人治,责有人担,全国省市县乡设立四级河湖长30多万名,村级河湖长(含巡、护河员)达90多万名。山有人管,绿有人护,近120万名林长守护莽莽林海。
  ——以更有力的举措保护和修复生态。
  福建长汀县,一度水土流失严重。习近平同志曾5次到长汀调研,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长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持续推进,久久为功。
  2021年3月在福建考察,得知长汀已成绿洲般的美丽家园,总书记动情回忆起当年往事:“我给大家讲,给生态投了钱,看似不像开发建设一样养鸡生蛋,但这件事必须抓。抓到最后却是养了金鸡、生了金蛋。”
  “人养山,山才养人。这条绿色发展新路子,带来了红火好日子。”长汀县濯田镇园当村村民马雪梅感叹。如今,马雪梅承包的600多亩山场,种满板栗、脐橙、油茶等,荒山变绿,土地生金。
  长汀经验推向全国。兴修梯田、打坝淤地、固沟保土,一座座濯濯童山变成“花果山”。新时代十年,全国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近6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呈现面积强度“双下降”趋势。
  在国际上率先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编制完成首部“多规合一”的国家级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一系列有力措施护山、保水、固土、造林、种草,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础。
  ——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程中,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关口。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
  “对突破三条红线、仍然沿用粗放增长模式、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绝对不能再干,绝对不允许再干。”
  铿锵话语发人深省。
  重拳治污,奋力转型,湖南衡阳市水口山镇的铅矿业浴火重生。在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铅冶炼厂,环保车间放置了一个鱼缸,10多条欢游的金鱼直接检验着水质。“不达标绝不生产,尽管水处理成本高了不少,但早转型早主动。”公司副总经理唐志波说,企业走过“阵痛期”,连续4年每年盈利2亿多元。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各地坚定信心,治污攻坚,为高质量发展增添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让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多;下大力气治理水环境污染,让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提升生活“幸福指数”;全面推进农村环境整治,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以系统思维谋全局。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4年后,将“草”纳入这个体系;2021年全国两会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总书记强调一字之增:“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
  系统治理成效显著。云南昆明治水治岸,植树护绿,滇池水质已连续5年保持Ⅳ类,湖滨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十三五”以来,我国在“三区四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累计完成生态保护和修复面积约537万公顷,美丽家园焕发勃勃生机。
  ——始终保持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
  绿色转型,破除旧动能、培育新动能,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也需要“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定力。
  新冠疫情防控关键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察看各地生态保护情况,用意深远: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遭遇困难,就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突破生态保护红线的念头。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美丽中国。
  各地坚持绿色发展,加快培育新动能。湖南按下制造业绿色化转型“加速键”,广西大力推进新型储能建设,浙江今年计划新增并网清洁煤电装机200万千瓦、风光电装机400万千瓦,以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天空更蓝了。新时代十年来,治污攻坚啃下一个又一个硬骨头,中国成为全球改善空气质量速度最快的国家。2022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6.5%,重污染天数比例首次降到1%以内。
  河湖更清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一条条河流、一个个湖泊变了模样。2022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升至87.9%,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1.9%。
  绿色发展动力更强了。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都稳居世界第一。新时代十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从68.5%下降到了56%,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4%。
  “新时代十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说。
  接续奋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深山之中,陕西平利县蒋家坪村的茶园里,茶香氤氲,风景怡人。村党支部书记寇清新念念不忘:“2020年4月21日,总书记来到村里,走进茶园,察看春茶长势,同茶农们亲切交谈。”
  那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

(下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