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现场。
□吴德玉
“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7月盛夏,成都博物馆“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主办方收到一份特别礼物,一位来自陕西汉中的观众,在情真意切的感谢信后面附上自己精心书写的12个毛笔字,用最中国的方式赞美特展,这句《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脍炙人口的金句,形容观者如云的“汉字中国”大展,毫不违和。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沿用至今的古老文字系统,是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是人类文明的瑰宝。穿越千年,见字如面,“汉字中国”特展以解码汉字承载的中华文化基因的方式,诠释何以中国。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人们不惧烈日悬天,排长队到成博观展,其实是在膜拜华夏风骨,寻觅精神原乡,追随文物脚步。人们行走在汉字的历史脉络中,感受着中华文明的悠久璀璨。
距今约8000年的刻符龟甲,其上刻画的符号与甲骨文中的“目”字极为相似,仿佛于混沌之中开了一双天眼,也开启了汉字的旅程。
史墙盘所记述的周王政绩,与《史记·周本纪》中的内容高度吻合,而关于微氏家族发展史的内容不曾见于已知的文献,史墙盘的记述填补了这段空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五代雕版印刷佛经印于后唐天成二年(927年),是国内现存较早的雕版印刷作品,为研究早期雕版印刷技术和佛教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例证。
最火爆的当属赵孟頫临《兰亭序》,展柜前排起的长队,写满热望。这件赵孟頫临本在继承“书圣”王羲之遗韵的基础上,带有自身的儒雅遒劲、清和洒落,堪称传世佳作。松雪老人晚年笔力已入神化域,却不知,据史料记载,赵孟頫临摹《兰亭序》多达上万本,果真是笔随人老。
行楷书《去国帖》,是辛弃疾36岁任江西提刑时写给同僚的一封信,这幅目前仅见的辛弃疾传世墨宝暗含拳拳报国之心。有当代书法家将上面的一块墨痕解读为“大概就是辛弃疾笔下的‘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无人领会这一腔报国热情所催下的一滴热泪”。
《方丘勅卷》是宋徽宗存世墨宝中少有的行书作品,彼时的他仍处盛世,笔力的潇洒和飘逸诉说着这位帝王的安逸惬意。作品中还有清乾隆御题七言律诗一首,千古两皇帝穿越时空的惺惺相惜一览无余。
这一件件文物之所以跨越千年依然安然无恙地出现在世人面前,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
“秦诏版”铸造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为研究秦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秦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提供了详实的物证,同时也对研究秦篆的书写风格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这背后还有一个传奇故事:1976年,甘肃省一位博物馆工作人员在下乡征集文物时遇到了一个主动上交文物的老乡,收到一块不起眼的古代铜板,这就是和秦始皇有关的国家一级文物秦诏版。
西周康生豆,是山西太原老人雷毓祺从铜厂的废铜里拣出的青铜文物,20年来,雷毓祺及拣选文物小组的组员经手的废铜有数十万吨,从中拣选的文物有大到高两米的铜佛像,小到直径几厘米的钱币、铜箭头等,总重量达50余吨。
何以中国,这就是中国!知来处,明去处。华夏传统中有国人的精神基因,文化传承中有民族的志气底蕴。植根于五千多年文明的文化沃壤,让我们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