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6 四川-
A6四川
  • ·“天府好家规”征集活动持续火爆出圈
  • ·走进范长江故里 探寻文物背后的家风故事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走进范长江故里 探寻文物背后的家风故事

范长江的传家军毯。

  7月盛夏,长江新闻文化园内的荷花如约开放,一朵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象征的正是范长江清正廉洁的品质。
  据《范氏族谱》记载,内江范氏一族系宋代著名改革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后代。按照谱系,范长江系范仲淹第31代孙,先祖“先忧后乐”的爱国爱民情怀在范长江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日前,在范长江纪念馆和内江市廉洁教育中心解说员的引导下,记者走进了长江新闻文化园,聆听文物背后蕴藏的家风故事。

传家军毯
教育后人“艰苦奋斗、玉汝于成”

  范长江,原名范希天,1909年10月16日出生于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正子村,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创造了中国现代新闻史上“三个第一”,成为了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出色的领导者、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
  “手无寸铁兵百万,力举千钧纸一张。”在范长江生平事迹陈列馆,这两行字格外醒目。这是范长江颂扬鲁迅先生所写的诗句,也是他本人一生的孜孜追求。
  在介绍完范长江的光辉历程后,范长江纪念馆解说员刘星在文物展览区停下了脚步,为记者讲述了一条军毯的故事。
  范长江一生省吃俭用,他在新四军时期使用的两条军毯,因为是新四军抗击日寇的见证物,即便缝缝补补很多年,他依然舍不得扔掉。范长江去世后,他的妻子沈谱把这两条军毯当作“传家宝”,将其中一条赠给四子范小建。沈谱希望孩子们懂得生活来之不易,“艰苦奋斗、玉汝于成”的道理。这条军毯又伴随了范小建几十年,直到把这件具有特殊意义的“传家宝”捐赠给纪念馆之前,都一直在他的褥子底下铺着。

捐款收据
学习长辈“勤俭持家、扶穷济困”

  范长江生平事迹陈列馆的右侧,一座白墙青瓦的三合院落就是范长江的故居,2012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范长江的母亲郭玉瑞一生勤劳节俭,以做针线活供范长江读书。母亲经常接济贫困邻居的善举,从小给范长江留下了“勤俭持家、扶穷济困”的家风。
  在家族家谱、家训陈列室内,张贴有《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包括: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还有《范文正公训子弟语》,写有:天理莫违,为人不易。居家莫逸,民生在勤……玻璃展柜内,摆放着几张范长江化名“孙依真”向红十字会捐款的收据。刘星介绍说,按照规定,范长江家里请厨师、保姆都可以有组织补贴,然而他不但没请厨师,连保姆工资也是自己掏钱。范长江总觉得党和国家给他的待遇太丰厚了,感觉受之有愧,不仅主动将每月工资300元降至280元,还经常化名“孙依真”将稿费捐给红十字会。

“五戒”家训
警醒儿女“懒、馋、贪、占、变”

  范长江既是“新闻巨子”更是“廉洁楷模”,在长江清风苑,内江市廉洁教育中心解说员刘琴讲述了范长江拒收支票的故事。
  1937年8月,第七集团军前敌总指挥汤恩伯率部与日军在南口激战,范长江曾写过一篇战地通讯,表扬汤恩伯抗日。为了表示感谢,汤恩伯派人给范长江送来一张五千元的支票。范长江认为,报酬以外的金钱都带有浓厚的毒汁,扬善罚恶就是记者的本职工作。因此他拒收了支票,并托人给汤恩伯捎话:“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长江清风苑内还用立石雕刻的形式,展示了范长江的“五戒”家训,即戒懒、戒馋、戒贪、戒占、戒变。范长江告诉儿女,用不着讲太多的大道理,就记住“懒、馋、贪、占、变”这“五戒”作为座右铭。范长江的一生并没有用说教的方式教过儿女做事的道理和方式,而是用自己一生的所作所为,做了儿女最好的教科书。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黄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