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3 行游-
A13行游
  • ·烟雨柳江
  • ·巴黎有个成都“红星路三段”
  • ·广告
  • ·螺髻山的鱼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烟雨柳江

  

□郭发仔

  “山似冷画屏,水似一面镜。”四川眉山洪雅县城西,侯家山、玉屏山青黛绵延,遥相呼应,其间田垄井然,村舍聚合,杨村河与花溪河如绵柔的飘带自左右穿过,在北边的花溪坝心归一处。而柳江古镇,便静静地依偎在河岸茵绿的臂弯里。
  柳江古镇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时称“明月镇”,镇上也并无柳江。清代中期,镇上柳姓与姜姓大户出资,沿江修建一条石板长街,以便利乡里经营农商,此场被人颂称为“柳姜场”,后传为“柳江场”,镇子也得名柳江镇。
  古镇迎客毫无排场,几丛葱茏翠竹掩映,曲径通幽,便见一座古意浓厚的石拱桥。桥宽可以跑马,两侧栏杆齐腰。立在桥中央眺望,杨村河水流缓缓,浊厚无声。两岸古木叠翠,苍绿间可见青瓦小片。沿河岸行走,砂石方砖砌就的地面有历史的厚重感,每迈出一步,石缝里都仿佛溢出隔世的清凉。头顶,阴翳一阵接一阵。黄葛树粗干虬枝,高举蓝天,却心怀脚下那捧清幽的河水,于是朝着河面,斜下身子,将每一片叶子细细打量。
  杨村河似乎并不深,有方形砂石拦河砌就的间隔石墩,弯转曲折,断断续续,原本缓慢的水流从间隙里匆促流下,哗哗有声,恰似宁静的古镇睡梦中呓笑。大人、小孩,或打着花伞,或提着裤腿,颤微微小心跨过每一个石墩,看脚下流了上千年的河水,身心瞬间轻盈如扁舟一叶。
  枫杨低密,垂下一串串鞭炮般的果实,仿佛河岸尚未点亮的灯饰。树下,有很多小朋友支起的画架,不过,这一刻,人影全无,画具旁边散落着遮阳帽、饮水瓶,还有五颜六色的水粉颜料,尚未干透的画笔搁置一边,笔端微斜。我从每一个画架边经过,端详一番。洁白的画纸上,河水悠悠,对岸或青杉林立,或茂树森森,有古朴的飞檐突兀,河岸吊脚楼上,有人端杯小酌,有人临水凝思。所有的画作并不算特别精彩,但似乎都捕捉到了柳江古镇的灵气:葱茏间,天上白云散淡,落在古镇上,便是一片朦胧的灰;透过河面,码头、树木、屋舍,甚至穿流的人群,都浸润在薄雾中了。
  柳江的烟雨是古镇自带的氛围。柳江地处偏远,两山携行,绿水交汇,大自然的均匀翕张让这方土地获得了天地之气,守着这日出月落的轮回之光,娴静而惬意。无雨的柳江,因了这淳朴敦厚的民风,因了这水汽氤氲的杨村河,一切都淡如云烟,如素颜的江南。我没有遇见下雨的柳江,但我从河面缓缓走过的时候,有一阵清爽的微风拂过,湿滑而清凉。
  杨村河沿岸尽是高高低低的吊脚楼。当地人说,旧时柳江交通不便,出入全靠这杨村河。河水涨落有度,吊脚楼就势修建,枯期可以下河堤,浣洗衣物菜蔬;汛期凭栏打望,直接招呼船入家门。这是面水而居的智慧,是古镇与险恶自然取得和解的方式。旧时,柳江古镇因地处僻远,与外界交往不多。镇中村民互通有无,互助互利,靠着这丰沛的河水耕作,自给自足,也能做到丰衣足食。至今,古镇中人待客,依旧满面春风,笑容可掬,淡褐色的肤色里全是通透澄明的淳朴与实诚。
  “哐,哐……”,河堤的一棵大榕树下,响起一阵欢腾的敲锣声,一众游人聚拢来围观。但见两个中年男子扮水牛,一人戴牛头,一人弯腰作牛身。一个六七岁孩童骑牛背,老妇牵引牛绳,老父手执犁耙,在水牛的左摇右摆之下,环圈作耕地状。一旁的锣鼓手,忽而急促敲锣,忽而轻击铁器,现场气氛张弛相间,将田垄粗活演绎出一份轻松诙谐的格调来。
  日子好了,不忘根本,向来就是柳江人骨子里的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