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4 特别报道-
A4特别报道
  • ·守好源头,就能守住下游的千千万万
  • ·开栏语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长江守护者”吐旦旦巴:

守好源头,就能守住下游的千千万万

吐旦旦巴站在班德湖畔眺望远处。

班德湖。

  斑头雁。“绿色江河”供图

  斑头雁,8个小时内就可以飞越喜马拉雅山脉,被誉为“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
  班德湖,长江源头沱沱河以西30公里处,每年都会有斑头雁飞到这里繁育下一代。
  “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到今年7月,11年间,班德湖上繁衍栖息的斑头雁从1172只增加到7072只,其他动物的数量也有较大增长。”班德湖畔的保护站里,吐旦旦巴坐在电脑前,屏幕上,一只斑头雁正惬意进食。
  作为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站长,长江源区——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沱沱河镇唐古拉山乡原住民吐旦旦巴,是长江源沱沱河沿区域的多样性保护见证者,更是参与者。“长江源是斑头雁最重要的繁殖地之一,只要守好长江,守好源头,就能守护住下游的千千万万。”他说。

11年见证
斑头雁数量增加到7072只

  从唐古拉山镇出发,沿着扎木曲,大约一个半小时车程,便能到达班德湖。班德湖在长江正源沱沱河上游,海拔4600多米,人烟稀少,气候恶劣。
  临近班德湖,几间白色集装箱搭建的房屋映入眼帘,这是为守护斑头雁建立的保护站。
  斑头雁——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类之一,它的迁徙跨越达8000公里路程,可飞越喜马拉雅山脉。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斑头雁的数量约7万只,属于濒危动物。长江源地区是斑头雁重要的繁殖地,而班德湖是长江源地区斑头雁最密集之地。
  吐旦旦巴是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站长,也是当地土生土长的牧民,站在班德湖畔,谈到斑头雁的保护,对于他而言,这份刻在骨子中的使命感最初来自于母亲。
  在吐旦旦巴小时候,每到斑头雁营巢产卵季节,一些牧民会将斑头雁的蛋当作食物。出于好奇,他也成为其中一员。被母亲发现后,他被狠狠地批评教育一番,母亲还让他去建了一座石塔忏悔。
  吐旦旦巴回忆说,加入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江河”后,他参与了在班德湖建立保护站,之后做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守护斑头雁。
  在白色集装箱房屋还没建成时,志愿者们在湖边扎帐篷、住睡袋,用牛粪生火。害怕对鸟类孵化造成干扰,他们尽量少上岛,少靠近湖边。
  如今,班德湖基地已配备了专业云台摄像机在内的多个科技设备,可远程对班德湖的鸟类进行全方位监控。
  从2012年保护站建立到现在,11年过去。监测数据显示,今年7月,斑头雁的数量已从1172只增加到7072只。

为了这片草原
辞去铁路工作投身环保

  长江正源沱沱河,东支发源于青海省格拉丹东雪山群西南侧姜根迪如冰川,西支源于尕恰迪如岗雪山西侧,经年累月,穿越冰川淌过积雪,于谷地汇聚成河,与109国道在唐古拉山镇相遇。
  进入小镇前,首先要经过“长江第一桥”沱沱河大桥。站在沱沱河大桥桥头,脚下的沱沱河绵延远方。10多年前,吐旦旦巴曾站在这里,看到沱沱河中漂浮着的塑料瓶、塑料袋,看到远处草原上垃圾随意堆放。
  穿镇而过的109国道,数以万计的车辆昼夜不停地行驶在路上。随着旅游业的开发和兴盛,越来越多的游客造访高原,各种瓶子、易拉罐和塑料袋等垃圾被人们带到这里。
  “最严重的时候,这里的水坑都已经发黑发臭了,路边全是垃圾。”吐旦旦巴说,一些有油渍、味道鲜香的塑料袋会导致野生动物和牛羊误吃而死亡。
  作为原住民,吐旦旦巴见证了家乡几十年生态环境的变化,在与现代生活的这场“环境保护战”中,他成为最早响应的一批人。
  2011年,吐旦旦巴辞去建设青藏铁路的工作,参加到生态环境保护中。

揭秘“垃圾调查”
赛马会成理念传播机会

  在长江源保护站,住着一群“捡垃圾”的人。他们中,有“绿色江河”的员工,更多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
  提起高原上“捡垃圾”,吐旦旦巴和同事、志愿者们,更愿意被称之为垃圾调查者。自2003年起,“绿色江河”就沿着青藏公路对高原垃圾的分布和污染情况展开调查。
  在多年的长江源区垃圾状况调查基础上,“绿色江河”制定并实施了“垃圾换食品”计划。牧民可以将分散在牧区的垃圾,特别是不可降解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收集起来,带到保护站,即可换得相应数量的食品和生活用品,如大米、饮料、食用油等。
  草原上牧民分散,两户人家间的距离往往超过二三十公里,要挨家挨户宣传环保困难重重,而赛马会等节庆为吐旦旦巴提供了机会。
  “举行赛马会时,所有牧民会集中起来,我们也利用这种机会,给大家传播环保理念,效果很好。”吐旦旦巴说,草原的子民内心深处爱着草原,为了这份洁净,大家都愿意参与进来。
  今年22岁的牧民平措格桑每半个月会到镇上一次,采购生活物资,出发前,他都会将垃圾整理打包,带到镇上去处理。
  “有时候会用垃圾去换一点食物,更多的时候是出于习惯,将垃圾带走,不污染草原。”和平措格桑一样,随着环保理念的深入,当地牧民已不再随意丢弃垃圾,而是习惯性地打包带往镇上处理。

动物们的反馈
“它们不会跑也不怕人了”

  坐在保护站外,吐旦旦巴背后的班德湖波光粼粼,斑头雁在岸边栖息。远处,浮云覆盖山峰,牛群在广袤草原觅食。
  环境变好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最直观的感受来自野生动物的反馈。“现在,我们和动物相处得非常好,如果人少一点的时候,这些斑头雁带着幼鸟,在离你不到10米远的地方都不会跑。”吐旦旦巴感到很欣慰,在往返保护站的路上,他看到藏原羚、藏野驴等,彼此相隔五六米的距离,这些动物也不会逃跑,“没有破坏,没有伤害,它们不怕人了。”
  成为“长江守护者”后,这十余年,从几个人到一群人,从一次行动到守护日常,吐旦旦巴觉得沱沱河变了,却又没有变。变的是守护绿色生态的意识,不变的是家园梦中的底色。
  “我们的初衷就是守好长江源,让它一直都干干净净,越来越美好,越来越漂亮。”未来,吐旦旦巴希望团队的工作数据和记录,能为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区的动物监测和保护工作,提供更多科学依据和示范经验。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虎 肖洋
  青海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