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5 特别报道-
A5特别报道
  • ·蜀道翠云 两千年见树如面
  • ·五年来四川公安立案办理破坏生态资源类案件1.3万余件
  • ·各地加快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蜀道翠云 两千年见树如面

封面新闻联合四川省川剧院,推出XR沉浸式新闻情景短剧

视频截图。

  今天,8月15日,是我国设立的首个全国生态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剑门雄关青山间,古柏依古道,“翠云”亭亭如盖。
  在首个全国生态日来临之际,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采编团队走进蜀道翠云廊,寻访一段传承两千多年的生态传奇。借助XR(扩展现实)技术建构三维场景,联合四川省川剧院用川腔蜀韵演绎历史故事,古今对话、沉浸感悟,推出了新闻情景短剧《蜀道翠云两千年见树如面》这一特别策划。
  古蜀道植树,始于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绵延至今。
  古蜀道翠云廊现存古树超过两万株,其中剑阁境内有古树7803株,其中古柏7778株。古柏平均树龄1050年,最“年长”的树龄约2300年。
  这是全世界存世时间最长、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人工行道古树群。
  7月2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翠云廊古蜀道,他听取古蜀道发展历程、翠云廊整体情况介绍,沿古道步行察看千年古柏长势,详细询问历史上植柏护柏情况。
  千年蜀道满眼绿,一枝一叶总关情。蜀道翠云廊的形成,得益于历朝历代的制度和当地百姓世代共同守护。
  千百年来,翠云廊沿线百姓和官员,都将植树护路当作使命。其中,官员“交树交印”更形成了制度。
  史载,从明代开始,剑州州官在交接任时,就要相互清点古柏数量,把古柏的保护情况作为一项政绩来考核。此后,每逢新官和旧官交接任,都要核查清点当地古柏存活、生长等状况。
  这一特殊的“离任审计”做法,传承至今。如今,剑阁县的每任县长离任时,也要对古柏进行清点、移交。党的十八大以来,当地已完成两任县长的古树离任交接,并把交接责任人的范围,扩大到乡镇长和林业保护站站长。
  悠悠古柏,见树如面。
  行走在青苍林间,我们仿佛能听到千百年来人们挥锹植树的声响,见到人们待树如待亲朋的画面。这不正是中华民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吗?
  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2年,剑阁县全年优良空气天数358天,森林覆盖率超过52%。出类拔萃的生态本底,不仅带来了宜人的环境,更打开了“两山”转化通道,各种生态物质产品、生态服务产品以及生态文化产品融合发展。
  三百里程十万树,翠云廊记录历史的古柏年轮,正镌刻下美丽中国的新画卷。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幕后故事
四川省文联主席陈智林:
用更多途径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在情景短剧中,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省川剧院院长、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陈智林,携手剧院青年演员张浩、尹莲莲、杨鸿宇、张芮钒,穿越千百年前,还原了宋、明、清时期,蜀道翠云廊大规模植树、护路的盛况,阐述了古蜀道及柏树的意义。陈智林感慨:“对于翠云廊古柏的保护,2000多年来一直没有停止。”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代表性传承人,陈智林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推广与发展。“我经常说,我们的今天就是明天的传统。蜀道文化、川剧文化皆是具有丰富历史价值和深厚文化内涵的传统文化。我们要与现在的科技对接,与新的审美情趣对接,为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他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书法家何开鑫:
古柏已成为美丽的古蜀道风景

  短剧根据《宋会要辑稿》的记载,还原了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兴元府(汉中)褒城知县窦充上书请求的场景。
  其中,视频中的“自凤州至利州,剑门关直入益州道路,沿官道两旁,每年栽种地土所宜林木”文字,由书法家何开鑫亲笔书写。他表示,在完成这部分时,主要以唐代书法家李邕李北海的行书风格为底,并融入宋代书法家米芾的行书风格,以及苏东坡书法尚意的特点。
  采访中,何开鑫从书法角度畅谈自己对蜀道的理解。“如果说巴蜀文化源远流长,那么蜀道文化就是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何开鑫看来,蜀道“难”,难在人的一种感受和想象。“如果你不想去,什么东西都会难倒你;你如果想去,那什么也难不倒你,即使是蜀道,也不为‘难’了。”时光流转,现在的蜀道早已不是从前“不与秦塞通人烟”的模样,“两千多年前栽种的古树古柏,已形成了我们心里美丽的古蜀道风景。”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