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4 要闻-
A4要闻
  • ·沿着北大街寻访老成都记忆
  • ·在蒲江遥望雪山 看诗意描绘的生活现实
  •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与川报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沿着北大街寻访老成都记忆

成都作家谢天开建议你来这里走走看看

位于成都北大街南端尽头的“1956·成都原点”纪念碑。

谢天开

  

我是推荐官

  街巷不仅是城市的血脉,也是城市的灵魂。街巷和城市历史密不可分,它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在古代,街巷通常是城市规划的核心,连接着城市的主要建筑和重要场所。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的街巷逐渐演变,通过研究街巷的变迁,我们可以了解城市的发展历程、社会变迁和文化传承。
  8月7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推出“到成都街头走走看看”——寻找“万象成都TOP10体验路线”暨“我是推荐官”大型策划活动,引起广泛热议。8月29日,记者采访了成都锦城学院教授、作家谢天开,他作为推荐官,分享了到成都走走看看的文化路线。
  在清光绪五年(1879年)的成都地图上,北大街只是从青果街至草市街的一段,而青果街再往北延伸还有天星桥街,过了才是北门大桥。1981年成都地名普查时将三街合一,统称北大街,此街即南起草市街北止北门大桥。
  谢天开分享道:“北大街是老成都的老商业街之一,各类商铺繁荣昌盛,这是因为北大街连接川北大道,再上去便是崇山峻岭的蜀道。我们可以推断一千年前‘安史之乱’时,唐明皇‘幸蜀’应是从成都北门进入的,明证便是成都北门外有著名的天回镇,李白也曾经吟过‘地转锦江成渭水,天回玉垒作长安’。再上溯到汉代,汉赋大家司马相如亦是从此去长安的,因为北门大桥出城后的第一座名桥便为驷马桥。”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司马相如第一次去长安时,经过升仙桥的送客观,在大门门楣上题书:“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后来果然着武骑常侍官衔锦衣重归成都。南宋名相京镗在做成都知府时主持重修送仙桥后,改名为驷马桥,并刻碑《驷马桥记》记述这段典故。清代有人写《竹枝词》点赞:“北走燕京路一条,当年题柱气冲霄。谁人学得文君婿,驷马方过驷马桥。”
  在北大街东侧,是东珠市街。据谢天开介绍,清咸丰年间,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祖父李浣云寓居在正通顺街,其院后的李家花园外是猪市,以为不洁,便出资修建民房出租以补家用。后来成街,因街西口有珠宝街及西珠市巷,故改雅名东珠市巷,最后定名为东珠市街。谢天开说:“李家花园早已不存在了,如今只为巴金名著《家》里的纸上花园,此间的巴金故居有一笼凤尾竹掩映下的汉白玉浮雕塑,到现在仍旧有许多人到那里探访寻踪。”
  在北大街的北端,北门大桥头沿府河向西北至万福桥头即为上河坝,因府河漂木,此处曾为成都木材集散地,有多家木行,又名木行街。通街一侧近城墙,一侧为府河南岸,皆堆积原木,以供应成都营造业所需。木行街如今已不存在,当年的故事已成为传说。然而,当年的府河河水清绿,是少年儿童游泳的好地方。
  北大街北端尽头曾经有成都著名的大安茶楼,一座府河岸边的吊脚楼茶馆。茶馆对岸红砂石的石梯名叫“十八步梯”,一直延伸到水边,是为了人们汲水、洗涤方便砌筑的一道十八格石梯。大安茶楼内部空间很高,红火的老虎灶铁板上蹲着数只黑铁茶壶,茶壶上蒸腾着白色的气雾……茶楼里永远是人声鼎沸,每当秋水时至,总有茶客大声武气地喊叫:“快看,十八梯已经淹到了一半!”
  在谢天开的记忆中,北大街一直是成都的商业繁华街,与东大街齐名。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都名小吃有北门大桥桥头的“师友面”,谢天开至今犹记得海味面的鲜美,那是他童年时最早想象的有关大海的味觉。北大街南端的成都著名小吃“郭汤圆”,亦是过年过节细腻香甜滚烫的最好联想。紧挨北大街北段,还有一家大众中餐厅“广福食堂”,西式风格的白桌布台面,传统风格堂倌喊堂:“锅巴肉片来了……鱼香肉丝上了……”吆喝声隔着桌子此起彼伏,热闹得很。
  如今,北大街南端尽头是“1956·成都原点”纪念碑所在,碑刻上铭文是:成都原点是建于1956年的成都首个专业测绘坐标系统的重要标志,是城市方位的“零公里”处,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具有重要意义,它的确立改变了城市测绘各自为政的局面,使成都成为全国城乡测绘统一坐标的第一座城市。如果要推荐在成都走走看看的路线,谢天开认为北大街是最值得一去的地方。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罗海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