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8 四川-
A8四川
  • ·到成都街头走走看看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到成都街头走走看看

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有哪些模样?

望平滨河路。

玉林路。

  “全国试点”走向“全国示范”,公园城市标准创新成果集中亮相。

充满生活气息的少城片区街道。

  “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2017年,赵雷的一首《成都》火遍大江南北,成都出现在了越来越多人的朋友圈里。看大熊猫、吃火锅、喝盖碗茶……游客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只为沉浸式感受巴蜀文化底蕴。
  人们常用“千人千面”来表达人的独特性。而成都这座超大型城市承载着千万人的家与梦,也有着千般角度,藏着万象模样。
  一场国际性的体育盛会,让成都成为瞩目的焦点。“到成都街头走走看看”,顿时成为网络热词。这里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也有闲适的公园城市绿色生活,在不同的人眼中,多元化的成都蕴藏着不一样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绿色”气象
提供公园城市建设“成都方案”

  结束了一天劳累的工作,你最想去哪里?
  在成都生活了30多年的胡先生,向网友推荐了全长近100公里的成都环城生态公园一级绿道。这里有翻腾绿浪的麦田、郁郁葱葱的草地、随风摇曳的树林。胡先生介绍,在繁忙的工作后,不妨来到这里骑行,放慢脚步,在绿色之中感受这座城市的过去与未来。
  家住天府新区、热爱运动的张先生和侯女士小两口在这里解锁了“绿道骑行”,沿着成都绕城绿道,悠闲地环游这个既熟悉又新鲜的城市,从绕城边的桂溪生态公园一路骑过去,旁边是锦城湖公园,再经过中和湿地公园……公园串联起公园,一路美景,非常舒服。
  在成都,公园城市的探索不仅仅是“公园+城市”“公园套公园”,而是用良好的生态融合城市空间,在一个超大城市“绣”出绿色发展“新画卷”。
  9月1日,中国质量(成都)大会分论坛四在成都举行。在论坛上,《四川天府新区公园城市标准体系(2.0版)》发布,全国超大城市首批公园城市地方标准集中亮相,为全国公园城市建设提供“成都标准”、贡献“成都方案”。
  与会专家认为,成都这批公园城市地方标准,注重创新性,将促进城市生态、生活和生产空间与公园形态有机融合,充分体现了公园城市发展理念,对全国公园城市实践具有先导性作用。
  以在论坛上发布的《公园城市“金角银边”场景营造指南》为例,通过遴选城市内的剩余空间,以微更新的改造,打造品质空间。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科技委主任、全国城镇风景园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风景园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王磐岩认为,这是公园城市理念在城市建成区的创新实践,具有推广示范价值。
  “期待成都制定出更多公园城市标准,为各地公园城市建设提供参考。”王磐岩说。

“市井”气象
藏在大街小巷的蓉城烟火气

  “成都真的‘巴适得板’!”
  成都,这座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在这座城市中,市井生活与百姓风情是其历史底蕴与人文韵味的重要体现。站在成都的街头巷尾,你仿佛能穿越时空,亲历千百年的历史沧桑,感受独特的市井气息与百姓风情。
  古韵蜀都的烟火气是成都万千气象中的靓丽色彩,本土名人推荐成都最“市井”的地方在哪里?
  “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在成都著名文献收藏家彭雄看来,成都最最原汁原味的老街道是具有浓郁本土气息的北书院街,在这里的书摊茶铺中偷得浮生半日闲,可以充分感受这座书香城市的魅力。
  另一边,成都锦城学院教授谢天开推荐了成都北大街。这里一直是成都的商业繁华街,与东大街齐名。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都名小吃有北门大桥桥头的“师友面”,谢天开至今犹记得海味面的鲜美,那是他童年时最早想象的有关大海的味觉。北大街南端的成都著名小吃“郭汤圆”店,亦是过年过节细腻香甜滚烫的最好联想。紧挨北大街北段,还有一家大众中餐厅“广福食堂”,西式风格的白桌布台面,传统风格堂倌喊堂:“锅巴肉片来了……鱼香肉丝上了……”,吆喝声隔着桌子此起彼伏,热闹得很。
  来到这座美食之都,“好吃嘴”们可以去哪里吃地道的成都美食呢?美食大V四川夺师推荐了4条路线:一是奎星楼街-小通巷-宽窄巷子;二是抚琴西路;三是马鞍北路-曹家巷;四是方正东街。四川夺师借此机会发出邀请:“成都美食太多了,一次肯定吃不完,欢迎外地朋友常来。”

“有机”气象
感受城市记忆的便捷生活

  街巷和城市历史是密不可分的,它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的街巷逐渐演变,通过研究街巷的变迁,人们可以了解城市的发展历程、社会变迁和文化传承。街巷不仅是城市的血脉,也是城市的灵魂。
  除开热门景点宽窄巷子,中建西南院城市设计研究中心总建筑师邹莺希望来成都旅游的朋友们能去少城片区走走看看,这里迄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它曾是古蜀国都城的核心区域,在许多朝代,“少城”是成都这座古城的专有名词。
  “这里最具特色的是鱼骨状的街道格局。东接东城根街,西接同仁路,北至西大街,南至金河路,中间的长顺街像一根大的‘骨刺’,将每条街道串联起来。这里处处充满生活气息与城市活力,适宜步行或骑自行车游览。少城片区共有30余条街巷,若有充裕的时间,可以从北到南细细游览。”
  “每条街道400米左右的长度,很适合人们步行,既不会感到单一,也不至于疲惫。街道纵深约在50米,是人们交流、购物能感到舒适的距离。同时,街道中间有贯通小巷,也许偶然的一个转身,就能看见不一样的成都风貌。”邹莺说。
  不仅如此,成都人的生活幸福感更浓缩在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里。在成都喜树路社区综合体里,咖啡屋、老年大学、长寿食堂一应俱全,而且还有文创零售店、绿道艺术馆等特色业态。老年人爱来,年轻人也是常客。社区对1.5公里范围内的居民们进行了需求调研,实施全龄段、全时段无边界服务,让辖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优惠、便捷的公共生活服务,逐步探索出全龄友好公园社区治理的新路径。
  想要感受城市有机更新中“烟火气”与“国际范”的完美融合,西南交通大学世界遗产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刘弘涛“安利”了望平街,其改造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韵味,又体现了对现代建筑的追求。更新后的望平街并没有打破社区原本的“沿河而生,饭后散步,下午喝茶,晚间小酌”的生活方式,成为成都慢生活IP的典型代表。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杨芮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