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4 特别报道-
A4特别报道
  • ·影视大咖齐聚 共话视像未来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首届金熊猫国际文化论坛4场平行论坛举行

影视大咖齐聚 共话视像未来

9月20日下午,首届金熊猫国际文化论坛平行论坛“数字与文化:技术赋能新传播”在成都举行。 主办方供图

在“传统与现代:全球语境下的视像未来”平行论坛上,中国香港导演、影视制作人唐季礼分享自己的观点。 主办方供图

  9月20日,首届金熊猫国际文化论坛在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作为首届金熊猫奖评选活动三大主体活动之一,当天下午,首届金熊猫国际文化论坛还举办了4场平行论坛,议题分别为:“传统与现代:全球语境下的视像未来”“数字与文化:技术赋能新传播”“跨界与融合:国际文化合作中的青年力量”“市场与机遇:影视产业多元创投新模式”。
  

议题:
传统与现代:全球语境下的视像未来
故事内容依然是电影的核心

  当天,以“传统与现代:全球语境下的视像未来”为主题的平行论坛,吸引了众多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的导演、编剧等幕后人物。
  该平行论坛分为上下半场,主题分别为“视像文化的多元共生、多样发展”“传统叙事的当代表达”。
  全球语境下的视像未来会是怎样的?论坛中,“视像文化的多元共生、多样发展”成为首先被探讨的内容。“电影艺术从胶片时代再到数字时代,无论技术怎么改变,归根到底,故事内容才是核心。观众看电影,还是看故事的内容是否感人、动人。”中国香港导演、影视制作人唐季礼说。
  与唐季礼想法相似的,还有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电影节协会主席任仲伦。他说,当下新技术的介入扩展了表现的可能性,使得电影中的表达叙事更加有力、更加形象和细微。但他始终坚持一点,那就是电影创作还是要表达人,把人塑造好。“可能以后的观赏方式会发生很大改变,但本质上还是要去触摸人、触摸人性。”他说。
  “电影创作,应该面向实践、面向观众、面向创作。”在论坛的下半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首先表示,电影美学最核心的问题是解决与观众的关系问题。他说,在电影发展的100多年中,形成了经典的叙事模式,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的介入,也会让电影的格局发生很多改变。但就算如此,影视的内容创作核心依然应该是如何面对观众,让观众能够达到情感和审美的共鸣。“未来电影不管如何发展,它的核心还是面对观众、打动观众,与观众一起去体会想象的新世界。”
  作为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当天,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梁明也来到活动现场,他以自身所处的创作时代为例,分享了对于“传统叙事的当代表达”的理解:“我们应该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用世界语言来表达对于剧本的感动、对人性的热爱。我认为,电影应该表达的是人类的真善美。”
  

议题:
数字与文化:技术赋能新传播
技术只是服务于艺术的工具

  当天下午举行的“数字与文化:技术赋能新传播”平行论坛,聚焦新一轮数字革命、媒介整合,以及产业变局中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全息影像、5G通信、元宇宙等信息技术,在影视、动画、文艺表演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论坛上半场,由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李扬主持,美国著名特效大师道格拉斯·汉斯·史密斯、原八一电影制片厂高级工程师刘晓春、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媒体研究所所长、教授肖永亮等人,围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的更新迭代,赋能文艺创作和传播”这一议题,各抒己见。
  被问及“数字技术的不断提升是否更适合动画电影创作”时,参与了《泰坦尼克》《邦尼》《冰河世纪》等创作的肖永亮给出了肯定答案。他说:“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发展,对整个社会进步的推动是非常重要的。在影视方面,也是越来越体现了它的作用。”
  在刘晓春看来,“艺术与技术是既复杂又互补的关系。”他建议,电影人要把故事讲好,“一部电影是否深入人心,还是看故事能否打动人。技术只是给讲故事提供了一些工具,是服务于艺术的。如果我们失去了故事的核心,那这部影片是很难被人接受的。”
  论坛下半场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硕导师赵瑜佩主持,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总导演之一、执行策划徐娜,美国电影导演、制作人明可夫等人,围绕议题“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式应用,推动青年一代探索文化互动新方式”,就传统文化节目“破圈”、人工智能、智媒体、元宇宙等问题,畅谈自己的看法。
  被问及“河南卫视火爆出圈”的原因时,徐娜坦言:“首先离不开文化,文化赋予了我们做内容的巨大的宝藏;其次离不开科技赋能,科技引领艺术点亮美学,为我们的创作奠定了审美基础。”她希望能制作出更多有意义、有思想、有意境、有灵魂的作品,“让新国风来诠释新文化,从而影响新时代的新青年。”
  

议题:
跨界与融合:国际文化合作中的青年力量
用年轻人的方式挖掘新鲜内容

  在以“跨界与融合:国际文化合作中的青年力量”为主题的平行论坛中,来自法国、英国、中国等国家的电影制片人、导演、音乐家等齐聚一堂,为世界青年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出谋划策。
  “通过讲述故事的影视作品,能够吸引到更多的青年人,让他们了解到不同年龄阶层的世界。”首届金熊猫奖评选活动纪录片单元终评评委、法国导演雅克·马拉泰尔说。
  英国纪录片导演、制片人罗飞认为,应当用年轻人的方式去挖掘新鲜内容。“我最喜欢的是用侦探方式挖掘故事。”他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部综合事务办公室主任多琳·杜布瓦表示,应当扩大文化在教育中的作用,让教育机构与文化机构合作、融合,从而提升人们的技能,造福文化和其他领域,也能够满足青年人对于文化生活的追求。
  对于年轻人来说,什么是具有传播力的故事?五洲传播出版传媒有限公司总编辑井水清表示,故事能够传播,必须要有独特性。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副召集人李向东表示,一个故事需要在青年人中传播,首先需要找到青年人获取信息的途径,其次是在于利用国际合作中对不同文化的呈现,看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创作者所呈现的特色,从而吸引青年人的目光。
  作为一个常年参与创作的导演,罗飞说,在普遍性和独特性中做选择,是他一直在纠结的问题。“我们应该在两者间找到平衡,这两个元素并不矛盾。”他说,“我们可以在普遍化的故事中找到独特性的亮点,并在独特性的故事中找到与普通人生活有关的内容。”
  

议题:
市场与机遇:影视产业多元创投新模式
用大家都能看懂的方式讲中国故事

  在当天下午举行的“市场与机遇:影视产业多元创投新模式”平行论坛中,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编辑牛梦笛、追光动画总裁于洲、慈文传媒创始人马中骏、美西编剧协会国际委员会负责人鲍勃·安德伍德、繁星满天影视公司总裁艾秋星、电影评论人李星文参与对谈。
  慈文传媒创始人马中骏在分享中表示,此前看到了电影《美猴王》,有遗憾,也有欣慰之处,欣慰的是看到了美国同行对中国经典IP的尊重。这样一部好莱坞超级英雄叙事下的《美猴王》,在中国观众看来一定是充满争议的。但在西方媒体看来,这是中国最成功的文化输出之一。他也因此提出思考:“我们为什么不能自主创作一些根植于四大名著的传统影视作品?不仅奉献给国内观众,也能扬帆出海。”
  出海也要自身硬。马中骏表示,作为中国文艺工作者,背靠着中国传统文化赋予的巨大精神财富,本身就应该有自信,“我们在创作时,不但要考虑国内市场,还要有意识地面向海外市场,要用全世界观众都能看懂能共情的方式,把三国、水浒、西游等中国故事讲明白,明白才有可能精彩。”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刘可欣 荀超 周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