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资本适时助力
徐林
管涛
刘胜军
朱克力
卓志
9月21日,2023中国资本创新(成都)峰会在成都举办。
会上,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金融司原司长、发展规划司原司长徐林;中银国际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原司长管涛;国是金融改革智库首席专家、天俱时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刘胜军;西南财经大学原校长、保险学教授、博导卓志;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湾区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克力5位经济学家就资本赋能科技创新积极建言献策,带来深度前瞻的思想观点。
疫情暴发后,全球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同时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中国该如何应对挑战?对此,管涛表示,中国经济政策长短期结合,以结构调整为主,政策刺激为辅。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中,包括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积极培育增长新动能四个方面。管涛说:“培育增长新动能中,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数字经济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赛道。同时要进一步发挥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作用,包括投资端、融资端、交易端,还有一系列长期的制度安排等,有助于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变得更可持续。”
管涛认为,要坚持创新驱动,科技赋能经济,特别是从中长期来看,通过创新发展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潜在经济增速,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积极作用。
徐林表示,中国经济正面临着结构性减速的压力,GDP增速从过去的9%左右逐步降到现在的6%左右。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结构性,而不是周期性,因此,就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来解决结构性减速压力。
在当前全球经济复杂变化的情况下,如何让科技创新驱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是经济学界普遍关心的话题。
“中国未来的创新驱动发展是和‘数字智能转型’‘绿色低碳’结合在一起的。”徐林说,中国在数字经济的发展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有雄厚的制造基础和相对坚实的研发能力,更重要的是,中国有很多该领域的不同创新,并且这种创新的应用可以得到消费市场的支持。所以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有比别的国家更细致的分工,更容易成功。
与徐林关注“数字智能转型”“绿色低碳”不同的是,刘胜军更加关注企业创新过程中在资本市场的机会。他认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有实体经济支撑,同时中国正在经历从制造大国向创新大国的转型,在目前的转型和跨越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众多新的投资机会。“因此,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好,是完全具备可能性和基础的。”他说。
对于资本市场发展,刘胜军表示,要保证生产线运转自由,最重要的一点,从供给侧来讲就是要创新突破,这就需要靠企业家创新,企业家创新离不开风投和资本市场的助力。
正如刘胜军所说,科技企业成长与产业创新发展,离不开产业资本的推动和支持,但对于如何让资本“敢投”“会投”“能投”,加快形成新的生产力,朱克力有自己的思考。
朱克力表示,在传统增长空间受限的同时,新兴领域的发展,不论是数字化智能化还是绿色低碳转型,市场都有不少困惑,亟需政策环节进一步把握正确方向,让社会资本未来之路更为明晰,让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两翼”更强有力。
“在准入门槛方面,包括一些重大的国家战略性项目,要让社会资本真正可以参与其中。”朱克力说,目前部分项目仍存在一些门槛限制。从投资环境来看,部分网络言论也对民营经济和社会资本造成了困扰,影响了一些企业和地方的积极性。这些都亟待消解和优化。
最后,朱克力总结道,真正让资本“敢投”“会投”“能投”,需要提信心、明方向、破门槛、解融资、优环境。其中,“提信心”构成基本前提,“明方向”锚定战略准心,“破门槛”释放投资空间,“解融资”提供要素保障,“优环境”构建长效支撑。“这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迈向‘创新中国’的必由之路。”他说。
让资本“敢投”不单单需要提信心、明方向、破门槛,更需要保险资金的支持和参与。需要指出的是,保险资金作为长期的优质资金,是资本市场的中坚力量,是维护市场稳定的重要一环。近20年来,保险资金基于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责任投资的理念,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对资本市场平稳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卓志表示,保险资金更好地参与到资本市场的建设,要以价值投资为前提,险资看好资本市场的前景和长期投资的价值,这一点没有变。“因此,要发挥长期资金的作用,尤其是要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保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这是实现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信心的担当与使命。”他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朱宁
本版图片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