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海上繁花》
对谈现场。
在浙江舟山附近海域东极海底,躺着一艘名为“里斯本丸”的日本沉船。二战时期,它来往于日本与中国之间运载战俘。1942年10月,“里斯本丸”号船搭载英军战俘1000余人,从中国香港返回日本,途经舟山群岛东面附近海域时被美军击中船尾沉没,843名英军战俘遇难,384人被舟山当地渔民舍命救起。自1942年“里斯本丸”号沉没,中国舟山渔民奋勇营救落水英国战俘至今,已有80余年。
2023年9月,浙江舟山作家杨怡芬以这段历史事件为基点所创作的长篇小说《海上繁花》,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推出。
作家杨怡芬自2005年从报纸上了解到发生在家乡海域的这段真实历史时,就深受震动。“当时我就想,如果我在这个场景下,会怎么做?我一定会很害怕。那当时的渔民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这么勇敢?救了以后又如何隐藏这些战俘?最后将他们送到重庆,这当中发生了什么?光有智慧或勇气肯定是不够的,当时的历史环境到底是怎么样的?这些都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感动和好奇激发了我的热情,这也是最开始创作《海上繁花》的源头。”杨怡芬说。
近日,杨怡芬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金理,《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评论家方岩,共同做客上海思南公馆,围绕这部新作展开对谈。
“中国人民的勇敢抗日是低调而实在的,我希望《海上繁花》能记下这些踏实、隐忍的人物和故事。”杨怡芬说,是感动和强烈的好奇心引发了她巨大的写作热情,“我希望通过小说的方式,唤起人们对和平的珍视。”
金理称赞杨怡芬在《海上繁花》中的细节描写和对人性的描写,“这本小说给我们提供了人性认知的两面,而和平的环境就是在一点一滴自我反省、自我克制当中才能凸现出来。和平是每个人都渴望的,但也需要警惕和平的脆弱性。通过自我反省和思考,每个人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善意,以共同建设一个和平的世界。”
杨怡芬说,如果《海上繁花》的故事能传播开,作者在其中阐发的东西能被读者真切地接收到,那它就不仅仅是一部小说。“写作非常诱惑我的一点,就是在文字构筑的虚拟世界里,跟某个不知名的读者相遇。我们会互相呼应,我的意识和他的意识在那一刻是相通的,这非常打动人。”
对于为何将作品命名为“海上繁花”,杨怡芬说:“我对花,常感到莫名的亲切。很多东西非常感性地凑到一起,成就了‘海上繁花’。海上有光,繁花朵朵。”
作为一名来自舟山岛的作家,在本次对谈中,杨怡芬谈到了互联网时代给“小地方”作家带来的机遇和突破。“互联网将我在地方上的写作与世界连接以后,舟山这个小地方就自动接入网络,突破了小地方的局限。”她强调,“小地方”的概念已经不再是以前那种狭隘的定义,而是一个可以与世界对接的平台。
金理补充道:“小地方的作家也能拥有大视野和蓬勃的创作力。”他鼓励作家们打破地域限制,与世界对话,展现自己的独特思维,“作家的创作力量是无边界的,无论来自何方。”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