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非遗成都论坛启幕
10月12日,作为第八届成都国际非遗节学术活动品牌的非遗成都论坛启幕。2023年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发表20周年,多位专家学者就“《公约》20周年非遗保护实践回顾与探索”主题进行了主题演讲。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非遗研究与发展中心的高丙中教授以《非遗保护的国际公约与保护实践》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回溯了《公约》在中国的推动过程以及文化遗产和非遗保护的现状。在高丙中看来,世界文化遗产建立起了人类共同的文化共同体,“这是世界文化遗产运动,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兴起之后产生的结果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云霞则从法律的角度,分析了非遗公约倡导精神在中国实践的情况,以及这种公约精神对完善201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启示。王云霞介绍了国家层面对履行《公约》所采取的保障措施,包括拟定遗产清单,制定总的非遗保护国家政策,建立非遗保护主管机构,采取教育、宣传等手段,使非遗得到全社会的重视与尊重等。而从国际层面而言,保障措施主要集中在设立政府间保护非遗委员会,设立非遗保护基金和国际援助机制,建立三大保护名录制度,尤其是最后一点,在国际社会上引起了极大重视。
在王云霞看来,中国在非遗保护实际中,虽然明确规定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应当征得调查对象的同意,尊重其风俗习惯,不得损害其合法权益,但是并未明确被调查对象的法律地位,也未规定其权益。王云霞认为,只有明确规定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主体,谁有资格成为被调查的对象,才能够在具体的法条执行中,落实法律责任或者实施有效的补偿。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户晓辉以《文化权利保护是非遗保护的深水区》为题,分析了目前非遗保护中存在的短板。
晋中学院文化产业系教授钱永平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推进过程切入,分析了非遗保护的发展趋势。钱永平指出,在世界遗产的保护中,当地的传统信仰和风俗习惯同样重要,因为这些因素逐渐被归类为文化景观的非物质因素。另一方面,世界遗产的类型在增多,包容性在增强,人们开始意识到,承载了大众集体记忆和传统精神的活态传统,也应被视为文化遗产。
记者从活动主办方了解到,在本届非遗节期间还有多场论坛将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