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6 要闻-
A6要闻
  • ·以想象力为核心驱动的科幻文学永不会消亡
  • ·加拿大“科幻教父”走进成都校园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对话《科幻世界》首任社长杨潇:

以想象力为核心驱动的科幻文学永不会消亡

杨潇为幻迷签名。

杨潇在世界科幻大会现场。

  在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的现场,有一个人不容忽视。尽管她不是畅销科幻小说作家,但她所在之处,总有幻迷默默跟在身后,找寻合适的时机上前寻求签名合影。老一批的科幻读者对她推崇备至,新一代的幻迷们对她的名字更是如雷贯耳。她就是《科幻世界》杂志社的首任社长、中国科幻“银河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杨潇。
  在刚刚闭幕的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上,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评价杨潇时说:“如果没有她,中国科幻至少倒退十年。”
  10月22日,科幻沙龙分享会“56年以后的《科幻世界》是什么样”在科幻大会地球厅结束后,杨潇在菁蓉湖畔接受了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的采访。4天的世界科幻大会行程,杨潇最大的感受是喜悦与感动,“我看到了非常多的年轻读者,在这么美丽的地方办科幻大会,大家这么热火朝天,科幻成为一个如此普及的事。我以前从未想过,中国的科幻能走到今天,是真的没有想到,我感觉我这一辈子值了。”

中国科幻的过去:坐八天八夜的火车换来举办权

  熟悉中国科幻发展史的朋友,对杨潇为成都争取举办世界科幻小说年会而搭乘火车、历时八天八夜横穿欧亚大陆的事情并不陌生。分享会上,杨潇给现场许多正在读大学的年轻幻迷讲述了当年传奇又热血的经历。
  当时成都欲争取世界科幻小说年会的举办机会,但是一部分欧洲国家提出反对,想把年会放在波兰举办。1990年,第四十八届国际科幻大会在荷兰海牙举行,杨潇临危受命,与另外两名同事组成代表团前往参会,顺便要为成都“拉票”。33年前不比如今,一本杂志才卖1元钱,而到荷兰的机票又非常昂贵。
  “如果当时要坐飞机去,我得卖一万多本杂志。”杨潇告诉记者,为了节约经费,他们便决定搭火车去。在火车上经历了八天八夜,终于到了海牙。下火车时,她双腿都已经水肿。
  令人欣喜的是,代表团进行了非常优秀的演讲,让中国科幻的发展被世界看到,最后中国获得了48票的支持,击败了仅有12票的波兰,并于1991年在成都成功举办了世界科幻小说年会。
  “当时我们的初衷,就是要去给中国科幻正名。”杨潇说,也正是在那一年,中国科幻开始起飞,出版社开始大量出版科幻小说,喜爱科幻的学生和年轻人越来越多。
  到了1997年,中国的科幻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一年,杨潇又组织了北京国际科幻大会。会上请到了5名来自美国和俄罗斯的宇航员,在中国掀起了巨大的科技追星风暴。杨潇回忆,参会人员特别多,前来学习的青少年把路堵得水泄不通,国外宇航员幽默地评价:“这里的阻力比太空还大。”
  “有不少国外的科幻作家说,在当地虽然也有很多科幻迷,但是远不如中国有这么高的热度,当时很多人都断言,世界科幻的未来在中国。果然,看今天,一代又一代中国的科幻作家成长起来了,生生不息,我真的很感动。”杨潇说。

未来的“科幻世界”:我永远“坚守地球”

  1979年,《科幻世界》脱胎于前身《科学文艺》而诞生了。2079年将是《科幻世界》创刊100周年。在今年的世界科幻大会上,许多科幻作家就对56年后的“科幻世界”进行了想象。
  杨潇回忆,她小的时候没有读过科幻作品,那个年代物质条件不丰富,大家能读到的文艺作品门类十分狭窄。马识途发表的一篇名为《科学与幻想的结合》的作品打开了杨潇科幻世界的大门,“当时我觉得好新奇,好有新意,我们以前是没看过这些的,突然知道居然还有科学和文学的这种结合,于是我就申请从工厂调去了杂志社,当上了一个小编辑。”
  几十年来,杨潇为《科幻世界》投入了自己的青春与梦想,她对《科幻世界》感情十分深厚。在她的想象中,未来的《科幻世界》可能早已没有了实体本,只有少量作为收藏还存在。那时的科幻作家写小说,可以自由穿梭在所写的人物世界与真实世界中,现实和虚拟已经可以实现完美交互。
  “56年后,也许我们的《科幻世界》也拥有了两个基地,一个是地球基地,一个是火星基地。也许你们的后代都去了火星,但我不会离开这里,我是坚定的地球主义者,我会永远地坚守在地球。”
  正如杨潇为过去的中国科幻所坚守的那样,她心中一直有一份强大的信念。“我们的编辑部有一句名言,是爱因斯坦说的,‘想象力永远比知识更加重要’。”杨潇认为,以想象力为核心驱动的科幻类型文学在中国具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它永远不会消亡。“社会在走向未来,科幻也是面向未来,只要按照这个节奏,我们就能越来越好。”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徐语杨图据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组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