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蜀道”采访团探访剑阁拦马墙
拦马墙美术馆就设在任文武重建的老宅中。
任文武(右)和好友赵冬坐在古柏树下。
拦马墙美术馆里摆放的版画。
拦马墙美术馆,这是一个在大多数手机地图软件上都搜索不到的地方,甚至在它的所在地——广元市剑阁县凉山乡清凉村任家坡,在剑阁县长达151公里的“翠云廊”上,也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圆点。
日前,一场名为“翠云雅集——艺术名家蜀道采风”的活动却选址于这个仅有几十平方米的小小美术馆。
艺术家们选择这里,不仅是因为它是古蜀道上最小的美术馆,也因为它记录了主人15年的奋斗。这座古宅,从倒塌到重建,就像在古蜀道上屹立了2000多年的古柏一样,血脉里有着不屈的风骨。
从广元市剑阁县金牛道拦马墙古道景区的停车场开始走,顺着古柏森森的金牛道往剑阁县普安镇方向行进,大概1.5公里后就能看到剑阁县凉山乡清凉村村民任文武的家。
那是一座老式的川北民居,用黄泥夯土而成,屋檐下有一块大岩石,旁边立着一棵巨大的柏树。古柏是金牛道的行道树,任文武记得,从他记事开始,门前的这条路上,无论白天还是黑夜,人流如织。当时奶奶每天就在柏树下支一个小摊,卖开水和醪糟。
东西不贵,开水2分钱,醪糟水5分钱,但往来的行人还是更愿意去100米之外的水井里,舀免费的井水喝。任文武的奶奶也不懊恼,一直乐呵呵的,那口井是她的丈夫挖的,井边让人舀水喝的瓷碗,也是她放在那里的。
经过这里的,都是去剑阁老县城赶场的路人。到上世纪90年代,虽然108国道上已零星有了可以到县城的中巴车,票价两元钱,但很多人舍不得花那钱,于是干脆选择“甩火腿”。
古人选择道路的精准眼光,直到现在还让人惊讶。不说远了,就光是一条古蜀道,就创造了诸多传奇,宝成铁路选用了三千年前陈仓道的路线,西安飞往汉中的飞机,在天上顺着褒斜道飞。古金牛道也一样,顺着108国道走,任文武家到剑阁老县城得走上十多公里,但如果顺着古道走,至少能节省一半的路程。
因此,不管白天还是黑夜,古道上从不缺赶场人。特别是没有月亮的夜晚,柏树林里伸手不见五指,有人越走越害怕,看到任家的老宅子,就像看到救星,砰砰地敲门:“主人家帮个忙,给我们照个亮嘛。”于是,任文武的父亲便会爬起来,走到柏树旁,割下一块树皮,蹭一点柏树油,扎成火把送给求助的人。
帮的人多了,老柏树被刮掉的皮也多了,奶奶舍不得老树,于是经常嘱咐任文武父子,有空就去树林里捡一些断枝和枯萎的树皮,存在房檐下面。
后来,任文武也成了这条古道上的行路者。他清楚地记得,1996年初冬的一个早晨,父亲凌晨4点把他从被窝里拉了起来:“走,去赶场。”
刚刚16岁的清瘦少年,背起了130斤的木炭,向着十几里外的剑阁老县城走去。“走了一半,实在背不动了,我就开始大哭,但哭也解决不了问题。”任文武一边哭一边想,人人都说“要致富先修路”,什么时候家门口也能通一条公路。
任文武等啊等,没等到家门口通公路,反倒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乘车去剑阁县城,古老的金牛道从2000年开始沉睡了。为了生活有奔头,他也离开了家乡,南下广东打工。
2007年初夏,怀抱着3岁的大儿子,任文武顺着古道,重返任家坡。站在老房子的院子里,他几乎认不出自己的家:房子塌了一半,父母之前住的房间已不复存在,屋前的池塘里没有一滴水,土地也荒了,草长了一人多高。
回来安家是因为父亲去世后,80多岁的奶奶需要人照顾。
出门打工4年,任文武没有攒下几个钱,摸遍了身上的口袋,他和妻子一共只凑出了800元。他们在家里翻箱倒柜找了一圈,在柜子里发现了几百斤已经放了四五年的谷子。任文武用一背篼谷子换了几十斤面条回来。邻居们得知他返乡后,这家送点鸡蛋,那家给点米面,让一家人渡过了最初的难关。
安顿下来后便是开荒,农忙季节,任文武下地干活,种玉米、种油菜,农闲时节就去附近打点零工。
任文武发现,普通的力工每天能挣45元,但如果有手艺,会砌墙码砖的话,一天能挣50元。为了多挣5元钱,他找了一个老师傅,跟着学。
日子一点点地过,没想到,经历了几代人的老房子,一年之后在地震中塌了一半,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危房。
“看到老房子倒了,真是心疼,很想把它修复好。”任文武很快陷入了纠结之中:一方面想重新修房子,几万块钱就能解决一家人的住宿问题;另一方面还是舍不得祖屋,这毕竟是祖上留下的东西,并且冬暖夏凉,很适合居住,但修缮祖屋的费用要比重修一处新房子贵上几倍,他根本无力承担。几经权衡,他最终申请了4万元无息贷款,在坡上用砖头瓦片盖新房。
“我们家门口怎么还不修路啊!”看着已经罕见行人的金牛道,任文武感叹道。
于是,在把已经干枯的水井挖通后,看着汩汩流水,任文武作出决定:一个人北上打工。
任文武没想到,再次回到家乡并且决定留下的契机,竟然是已经十多年人迹罕至的古蜀道迎来了新生。
随着对遗址、遗迹的保护,以及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深入人心,到金牛道拦马墙古道景区的游人逐渐多了起来,特别是热爱绘画和摄影的人群纷至沓来。任文武的家门在20年后,再次被陌生人敲响:“老板,有没有饭吃?”
一开始,任文武只是热心地为大家煮一口面,大多数情况对方都不太好意思,执意要留下些饭钱。久而久之,任文武发现,这可能是一个新的机会,于是开了一家小小的农家乐——“任家寨”,有客的时候给客人煮口饭吃,没有客就出去打个短工。
在成都生活的剑阁画家赵冬与任文武就是在一顿顿饭中,吃出了兄弟情。任文武经常和赵冬谈起,未来想重建祖宅,多修几个房间做民宿。
赵冬问任文武:“你准备花多少钱来修?”囊中羞涩的任文武想了一会说,“十万元”,很快又补上了一句:“我可以干点砌墙的工作。”
想要重建老宅,特别是以老式川北民居的方式再建老宅,这些钱并不够。于是,赵冬和几个朋友一起用众筹的方式给任文武凑了20余万元,任文武又去银行贷款了20万元。
2022年夏天,在老房子倒塌了14年后,任文武又开始为重建祖宅而打拼。
在赵冬的建议和策划下,老房还能使用的部分被尽量加固,有安全隐患的部分被拆除。拆下来的材料也没有浪费,能用得上的几乎全部都用了,包括已经倒塌的夯土墙。这些墙上的泥土被拆下来碾碎,加入其他建材,再次成为了墙体的一部分。
经过一年时间,任文武的老房子以一种全新面貌立了起来:既有古旧部分,被开辟成了一间小小乡村美术馆;又有全新房间,被改造成了茶室和民宿。尽管房子的布局有了小小调整,纸糊的窗户也变成了玻璃窗,但整体格局丝毫没变。
赵冬找来了一块柏木板,大笔一挥,给“任家寨”取了一个全新的名字“任柏居”:“任,是说房子的主人姓任;柏,是说房子旁边有一棵千年柏树;居,这是你全新的居所。”
祖屋重新建好后,任文武站在屋里,眼含热泪。他想起了父母曾经居住过的房间,想起了爷爷爽朗的笑声,想起了奶奶让他举着火把为路人照亮的时光。他还想起了灶房里曾经放过的一个水缸,在他印象中,上面刻着十几个字,但他不记得上面刻的是什么。
水缸在任文武很小的时候就被打碎了,家人舍不得扔,便把碎陶片堆在了灶房的角落里。老房倒塌后,他将碎片挪到了新房的旁边,已十几年没有动过了。
“上面到底刻的是什么?”任文武决定破解这个秘密。
陶片上有两行字,连起来是“光绪十四年六月十日乐安郡水甘记”。恰好,当时有一个当老师的客人在场,他查阅资料后,为任文武解开了这间老屋的前世:“水缸是1888年制造的,这可以作为房屋建造时期的一个佐证。”
也许,就在一百多年前,任文武的祖辈顺着古蜀道来到四川,爱上了剑阁,便留在了这古道旁边,修建好了这座古宅。在岁月的流逝中,古宅在五代人手中接力,就像是门前的古柏树和古蜀道一样,历经沧桑,却一次又一次地焕发了新的活力。
任文武的心境也随着老宅和古道的复兴,起了变化。年轻时,他想要的是一条笔直、平稳、宽阔的路,能让他骑摩托车不颠簸,能让运送货物的小面包车停在他家门口;如今,他已渐渐地和当初的自己和解,也越来越热爱这条两千年前的“高速公路”。
今年8月以来,一连几个周末,任文武从早上就开始忙得不可开交,以往中午才开始有客人陆续抵达,现在上午10点就有人来喝茶、吃饭。中午饭点的时候,他更是忙着烧菜,连水都来不及喝上一口。他的两个儿子,也就是这座老宅的“房六代”,也帮着跑上跑下,端茶送饭。
这条古道,已成为任文武名副其实的“致富之路”。
“我现在算是想明白了。游客们为什么会来到任家坡,其实就是来看这条千年古道,来看这棵1200年的古树,并且我相信,未来游客会越来越多,给我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财富。精神上的财富是什么?左邻右舍、亲戚朋友走到我这里,看到古道、古树和古宅,都忍不住说一句,任文武真有本事!”任文武相信,只要古树在,只要古道在,幸福的生活就不会远。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刘彦谷 刘彦君 谢杰 马晓玉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