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2 蜀地宝藏-
A12 蜀地宝藏 下载PDF 下一版 上一版 |
A12蜀地宝藏
  • ·骆成骧:清代四川唯一状元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骆成骧:清代四川唯一状元

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会试同年齿录》。曾令琪供图

骆成骧会试卷宗。曾令琪供图

骆状元诗文楹联书法展宣传展板。图据四川大学档案馆

  

□刘德元

  公 元 1895年5月12日,也就是中国甲午战败、中日《马关条约》(4月17日)签订后第25天、“公车上书”(5月2日)后第10天,这一天,对于中国历史、四川历史而言,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该是可以留下一笔的一天。
  这一天的清晨,282名男子由专人带领,从紫禁城的中左门进入保和殿,然后经过点名、散卷、赞律、行礼等一系列的仪式礼节后,屏气凝神准备参加一场考试。这282个人有个共同的称号,叫“贡士”。
  而他们参加的这场考试,正是“殿试”。
  “殿试”历来应由皇帝主考,按名次分三甲:“一甲”三名获赐“进士及第”,“二甲”和“三甲”分别获赐“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一甲”是第一等,前三名分别就是大家所熟悉的“状元”“榜眼”和“探花”。
  而就在 25天前的4月17日,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清政府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等在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5月2日,康有为联合在北京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于松筠庵举行会议,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史称“公车上书”(四川有71名举子签名,骆成骧是其中之一)。所以,这一届科举,见证了中国历史上两件大事。这一届的状元花落四川,成为大清入关268年四川唯一一个状元。

光绪钦点骆成骧为状元

  让我们还是回到这一天的殿试。上午7点,季春的北京有几丝寒冷,天未大亮,282名考生就已落座,试卷发下,一共是四道题:一、世局日变,任事需才。学堂、治安、交涉、工艺诸政,皆非不学之人所能董理。将欲任以繁剧,必先扩其见闻,陶成之责,是在长官。顾各省设馆课吏,多属具文。上以诚求,下以伪应。宜筹良法,以振策之。二、汉唐以来兵制,以今日情势证之欤。三、古之理财,与我天朝之预算决算有异同否?四、士习之邪正,视乎教育之得失。古者司徒修明礼教,以选士、俊士、造士为任官之道。汉重明经,复设孝廉、贤良诸科,其时贾董之徒最称渊茂。东汉之士以节义相高,论者或病其清议标榜,果定评欤?唐初文学最盛。中叶以后,干进者至有求知己与温卷之名,隆替盛衰之故,试探其原。今欲使四海之内,邪慝(tè)不兴,正学日着,其道何之从?
  四道题,与当初的“八股文”题目已有很大不同。事实上,自光绪帝亲政后,甲午战败,国人痛定思痛,开始诟病延续千年却与时代脱节的科举制度,而清廷迫于压力,力求改革,废除八股文,将考题与时事密切相关。
  清朝的“殿试”一直到乾隆帝时,皇帝还多有亲临考场巡视,但从道光帝起就已开始缺席,而这一届不同的是,光绪帝已亲政,他对这一届考试可谓高度重视,不仅亲临考场巡视,而且亲自参与出题和阅卷。
  那一届“殿试”的读卷官共有8人:大学士翁同龢(hé),吏部尚书徐桐,副考官侍郎李若农,其余还有薛允、徐树铭、孙家鼐、汪鸣銮、李鸿藻5人。这8名读卷官第二天会在文华殿将所有考生的考卷阅毕,分出高下。
  5月15日这天黎明,所有参加考试的贡士在乾清门外的台阶上集结,恭听最终名次的宣读。
  读卷大臣高声喊出了第一名的名字,声音刺破了黎明的寂静:“骆成骧!”
  这一科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前三名是:骆成骧、喻长霖、王龙文;第二甲赐“进士出身”89名;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190名。
  然而,骆成骧得的这个状元,背后一直有一些传说。流传最广的有两个说法,说“状元”原来并不是骆成骧的。
  按“殿试”规则,考试结束后,读卷官会将阅卷结果分出名次,在宣布名次前,还需面呈皇上钦定。
  传说一,当时骆成骧排名是第二甲第一名“传胪”,但却因其写下的“主忧臣辱,主辱臣死”8个字,让光绪皇帝看了感动落泪,故而钦点其为状元。传说二,第一甲的排名是由慈禧钦定。
  但是,也有人质疑。比如室内换名次这种事情,应该是高度机密的,又是如何传得人尽皆知的?
  实际上,真实情况是光绪帝亲自提拔骆成骧为状元,有两个依据:
  一是《翁同龢日记》:“正看折,发下殿试前十卷,展封则第三改第一,第十改第二,上(光绪帝)所特拔也。阅后仍封,随请批折并递。先召读卷官入,次召第二起,时已递名单。旋引见,十本毕,始见军机,奏事讫,谕:今年有试策不拘旧式者,写、作均好,故拔之。一甲:骆成骧(川),喻长霖(浙),王龙文(湘)。传胪:萧荣爵(湘,复试第一)。”此乃翁同龢正版日记,可信度极高。
  二是《凌霄一士随笔》记:“此次阅卷,留意能言时务者。骆书法不甚工,读卷大臣所定之第一本,为王龙文,光绪帝亲拔骆成骧为状元,第十本喻长霖为榜眼,于是原定之状元降为探花,原定之榜眼、探花,递降而入二甲矣。”

奉旨创办京师大学堂

  总览大清入关268年,科举开了112科,点了状元114名,骆成骧是第111名,在他之后还有贵州麻江人夏同龢、山东潍坊人王寿彭,最后一名状元是河北肃宁人刘春霖。在晚清状元群中,成就最高是有“资本家状元”之称的江苏南通人张蹇,就是骆成骧上一科状元。其后,影响最大的就是四川资州人骆成骧。
  骆成骧,字公骕,四川资州(今内江市资中县)人。县志记载,他天资聪颖,自幼勤奋好学,能过目成诵。九岁即就读于成都锦江书院,十四岁应州试,以岁试第一入成都尊经书院深造。
  1893年,28岁的骆成骧在四川中乡试第三名举人。翌年入京会试落第,困留北京,后经友人推荐,代馆教八旗官学。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会试中进士,参加殿试。
  骆成骧中状元后,按惯例授翰林院修撰。1898年,他奉旨创办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并担任14个提调之一,即第二任图书馆提调(馆长)。1906年,骆成骧被公派赴日留学考察宪政,1908年回国,先后任职广西法政学堂监督、山西提学使。
  辛亥革命后,骆成骧回到四川成都,任四川省议会议长,一直努力使议会发挥参政议政的作用。1911年,清政府强行将粤、鄂、湘、川四省铁路收为国有,邮传部大臣盛宣怀不经四川省议会决议就向英、美、德、法四国银行借款,骆成骧坚决反对。1915年初,袁世凯欲建帝制,劝骆成骧出仕。骆闻之大怒,拍案痛骂,拟讨袁电稿三篇。后袁一命呜呼,他闻讯大喜,题《咏剑诗》道:“聊凭掣电飞三剑,斩取长鲸海不波。”表达他对袁复辟的义愤。

一生崇文尚武喜好美食

  骆成骧的一生,经历了“甲午海战”“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护国倒袁”“五四运动”以及军阀混战等,但都能顺应时代潮流,在言论上、行动上与进步思潮同步而行。在维新运动中,他属“帝党”人物,这与慈禧为首的“后党”相比是进步的。1906年,他奉命赴日本考察宪政,与留学诸友翻译了16个国家的宪法条文,汇编为《宪法议院法渊鉴》和《议院法》,并撰写序文。他十分推崇西方的资本主义议院民主制度,在慈禧发动“戊戌变法”之前12天的剑拔弩张中,冒着极大风险向光绪皇帝呈上了《请选举议员和选举执政》的奏折,他还设计了一整套选举执政的具体方案和细则,可惜政变发生,胎死腹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分量不亚于康有为的“公车上书”。
  他曾向儿子骆风嶙说过这样一段话:“清政久失人望,不免于亡,予岂不知?然革命事业,人可为,汝不可为,以吾家所受知遇,非众比也!”由此可见,他对革命是并不反对的,只是秉持中立态度而已。
  骆成骧一生崇文尚武,也特别喜好美食。他还将自己学得的“资川帮”(资中)烹饪手艺与成都名吃结合,总结为八个字,即“南菜川味,北菜川烹”。文学家、尊经书院师哥吴之英称赞说:“老弟做文章是状元,做菜也是状元!”后来,成都一些公馆遂把骆府家宴菜品称为“状元菜”。
  骆成骧本是文状元,晚年却喜讲武。他将为人撰写碑文的千多元酬金捐给成都武士会,武士们请他当会长,他欣然受之。后来他又创立“射德会”,研习射箭和柔术,自任会长,提倡武术强身。
  作为一代文魁,骆成骧才华横溢,著述颇丰,结集出版的作品有《左传五十凡例》《国文中坚集》《礼仪丧服会通浅释》《清漪楼杂著》等。其《杂著》录诗909首,诗风豪放颇具稼轩气派,音韵铿锵如切玉昆刀,清新典雅而又略带几分苍凉古意。
  1926年7月,时任西康屯垦使的四川军阀刘成勋举行文官考试,千里之遥,礼聘骆成骧为主考官,派人将他由成都迎至雅安。考试结束,骆成骧畅游蒙山,不想旅途劳顿加上蒙山气候多变而染风寒,匆匆返回成都不久即病逝,终年61岁。
  文图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