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4 宽窄巷-
A14宽窄巷
  • ·江南一小山 李白结“道缘”,葛洪曾“炼丹”
  • ·广告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江南一小山 李白结“道缘”,葛洪曾“炼丹”

茅山及周边景色。

  很多人都知道诗仙李白爱寻仙问道,却可能不知道这位“谪仙人”,曾是位“茅山道士”;很多人津津乐道《西游记》中神通广大的各路神仙,却不一定知道这些神仙,可能是茅山道士重新整理并排定座次后,才决出法力高下的;很多人都知道屠呦呦是第一位获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却未必知道,她成功提取青蒿素治疗疟疾,曾受一位茅山道士著作的启迪……
  位于江苏镇江句容市和常州金坛市交界处的茅山,在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据《茅山志》前言所述,茅山,古称句曲山,古来就有隐居修道的传统。特别是西汉景帝时,陕西咸阳人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修行成道,道门内因三人之仙职分别为司命真君、定录真君、保命真君,故又合称“三茅真君”。后人为纪念三茅真君,便改句曲山为茅山。如今的茅山,已是国家5A级景区,因茅山道教成为传统的“第八洞天,第一福地”。

李白的茅山“道缘”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人眼中那个骨骼清奇带有仙气的诗人,与道教有莫大的关系,因为他一直倾心于游仙访道。他曾在《感兴八首》一诗中坦言:“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
  而茅山道士,对他有助力之功。
  道教与道家思想在唐朝非常兴盛。唐朝建立之初,追认道家始祖老子李耳为李唐宗室的祖先,将道教定为“国教”。李氏王朝尊崇茅山宗,在唐玄宗时期达到顶峰,三山五岳遍布茅山上清派传人,豪门公卿、文人学士也深受影响。茅山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司马承祯,就时常被礼请入京,或问道,或建醮,备受皇室礼遇。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首《渡荆门送别》,正是年轻的李白离开四川时所作。行至江陵时,偶遇年长他62岁的司马承祯。
  二人虽然年龄差距巨大,却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司马承祯连连称赞李白有“仙根”,并邀其一同修道……李白诗兴大发,出口就是《大鹏遇希有鸟赋》,将自己比作志向远大的大鹏,将司马承祯比作昆仑山上的希有鸟,一起俯瞰凡间的燕雀。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为方便随时召见、请教,唐玄宗命司马承祯在王屋山选地修建道观,始名“阳台观”。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又结识了与司马承祯同修于茅山上清派第十一代宗师潘师正门下的吴筠。吴筠同样深得玄宗器重,新旧唐书的《李白传》中说,李白由吴筠推荐进京,两人“俱待诏翰林”。
  隐居王屋山的司马承祯因为修仙奉道声名大噪。但当李白再次来到王屋山阳台观,想见一见这位老朋友时,却被告知道长已经驾鹤西去。李白感慨万千,作《上阳台帖》,“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这也是李白留在世间的唯一真迹,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国道教协会副秘书长、句容市道教协会会长杨世华说,李白不仅与几位茅山道长有缘,还是一位茅山道士,正式在茅山受过法箓。“受法箓,类似于颁发学位证书。”
  在李白求仙问道的生涯中,结交了很多道友,除了司马承祯、吴筠、贺知章,还有元丹丘、胡紫阳等人,他们都是茅山上清派的宗师或传人。这些道友,频频出现在李白的诗作之中,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当属《将进酒》中的元丹丘。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青蒿素与葛洪

  李白和杜甫被誉为盛唐诗歌的“双子星”,年长的李白成名在前,杜甫对李白敬仰有加,一生涉及李白的诗歌,多达15首。在一首《赠李白》的诗中,杜甫写道:“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这几乎是杜甫为李白刻画的一幅肖像——怀才不遇、求仙问道、狂歌度日、潇洒不羁。“未就丹砂愧葛洪”,或是当时李杜二人共同的心声。修道炼丹,又怎么能绕得开葛洪?

葛洪何许人也?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人,东晋道教理论家、著名的医药学家。葛洪早年曾在茅山抱朴峰修炼,所著《抱朴子》继承和发展了东汉以来的炼丹术,为研究中国古代化学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葛洪还撰有医学著作《玉函方》一百卷(已佚),《肘后备急方》三卷,其中记录的关于青蒿汁的提取方法,为后人提供了灵感。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她于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
  在葛仙湖公园西北侧,有一座葛洪纪念馆,馆名即由屠呦呦题写。纪念馆三楼的玻璃柜中,陈列着一本屠呦呦亲笔签名的《青蒿抗疟研究》(1971-1978)。屠呦呦在封面上写道:“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给青蒿素的发现带来启迪和灵感。”

中国的神仙体系与茅山

  葛洪除了道教理论、炼丹术以及医药学之外,还整理出一部古代中国志怪小说集《神仙传》,收录了中国古代传说中92位仙人的事迹,如今一些成语和神话人物即源于此。比如,成语“沧海桑田”,即出自《神仙传·麻姑》。
  《神仙传》的仙人世界,打开了后人的想象空间,包括“山中宰相”陶弘景。
  陶弘景,南朝士族出身。南齐永明十年(492年),他辞去朝廷食禄,隐居句容句曲山(即句容茅山),传上清大洞经箓,开道教茅山宗。
  与那些隐居终南山随时准备复出的人不同,隐居茅山的陶弘景可算是位真正的隐士。梁武帝萧衍即位后,多次派人礼聘陶弘景,希望他出山辅佐自己,均被婉拒。陶弘景还特意作了一幅画,画中有两头牛,一头套着金笼头,被人牵引着行走;另一头散养于茂密的草野中,显得悠闲自在。
  梁武帝读画后,明白了陶弘景的真实心愿,不再强其所难,只好不断派人入山问政。《南史·陶弘景传》有记载:“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有人推测,热播剧《琅琊榜》中“梅长苏”的原型,很有可能就是陶弘景。
  陶弘景隐居茅山45年,潜心修道之余,还为后人构建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神仙体系。据传,陶弘景10岁便看葛洪的《神仙传》。在陶弘景之前,已经出现不少神仙传记,如《列仙传》《神仙传》等,但其中记述的神仙既多也杂,互不相属,不能构成一个有序的神仙世界。为了弥补这个缺陷,陶弘景编写了《真灵位业图》,把人间门阀士族等级制度引入神仙世界,构成一个等级森严的神团体系。
  在《封神演义》《西游记》等神魔小说中,各路神仙比拼的不是力气和武功,而是法术和法器。说直白点,比拼的就是神仙等级。等级越高,法力越强大,法器也就更厉害,能够实现降维打击。
  茅山最高海拔只有372.5米,与其他名山相比,很是微不足道。站在茅山顶峰的“九霄万福宫”,能看见山下的村落、街巷。这个高度,可以俯视众生,看得见人间烟火,听得到民间疾苦。
  《西游记》中的各路神仙,并没有脱离陶弘景编撰的神仙体系,哪个神仙更厉害?在这体系中已有界定。有所参照,才能煞有其事、自圆其说,才会让人将信将疑。这或许是茅山道士对《西游记》等神怪小说最大的贡献。文图据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