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8-A9 特别报道-
A8-A9 特别报道 下载PDF 下一版 上一版 |
A8-A9特别报道
  • ·穿越古蜀道,最险在阴平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穿越古蜀道,最险在阴平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内的邓艾事迹纪念碑亭。徐瑛蔓摄

广元市青川县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内的古蜀道碥道。徐瑛蔓摄

圈内为阴平道上的栈道孔。青川县文管所供图

  

名词解释 阴平道

  阴平道,最早是指西汉时期受广汉郡管理的下设行政区划,后来逐渐成为交通要道。历史上的阴平道有阴平正道与阴平偏道(斜径)之分。其中,阴平斜道由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翻越摩天岭入蜀,因三国时期魏国将领邓艾经该道奇袭蜀汉,在历史上名噪一时。

第四站【阴平道】

  《三国志·魏书》中记载了一个传奇故事:魏国大将钟会率军攻蜀,被阻隔于剑阁之下。进退两难之际,邓艾向钟会建议从一旁的悬崖峭壁上开小道,偷渡阴平。钟会听从了邓艾的提议,并令邓艾带兵实施。于是邓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短短数十字,描述了一段改变历史的重要战役——邓艾率军偷渡阴平。不久后,蜀汉投降,三国鼎立的局面结束。邓艾借的这条偏道,正是后来被人熟知的阴平道。邓艾之后,此道得以扬名。元末明初,朱元璋手下大将傅友德也仿效邓艾,从阴平道出奇兵越过摩天岭,平定蜀地。再往后,红军也是从阴平道进军,解放了青川。
  几场著名的战役让阴平道充满了故事性,它神秘又难寻,险要而奇诡。11月初,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寻路蜀道”大型人文采访活动采访团来到广元市青川县,重走阴平道。虽不似两千年前邓艾那般攀木缘崖,但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阴平道之险、摩天岭之高,以及其中关隘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A

从行政区划到交通要道
阴平道因邓艾伐蜀借道而闻名

  谈及阴平道,在目前的主流学术语境中,一定会先谈阴平郡。学界一般认为,如今的阴平道来源于作为行政区划的阴平郡。青川县作家协会副主席邱正耘说:“阴平道的得名,最早与西汉时设置的行政区划‘阴平道’有关。”
  在《汉书·地理志》中提及的广汉郡下设置“甸氐道、刚氐道、阴平道”,这些被称为“道”的地方,并不是现在通常意义上所讲的交通道路,而是包含一定地域范畴的地理单元。这就意味着,“阴平道”这一称呼,最早应是指西汉时期受广汉郡管理的下设行政区划,魏晋以后则改为“阴平郡”,并有南北阴平郡之分。
  阴平道作为郡、县一类的行政区域机构一直延续到宋代。青川县文物管理所提供的资料显示,2001年1月至4月,在绵广高速建设施工过程中,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位于绵阳江油市小溪坝镇阴平村的阴平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遗址面积达数十万平方米,是一处大型聚落遗址。因此推断小溪坝阴平村遗址,应是历史上北阴平郡(县)建置所在。
  到了宋代,人们对于“道”的理解更倾向于现代人所说的“路”。作为行政区划的阴平道,在宋人的记载里也更多体现了“道路”的特征。例如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引李修己《同谷志》中就写道,阴平道为“秦蜀出入之道”。到了明初,学者王炜更是明确指出,是邓艾开凿了阴平道。
  清代以来,学者们对于古蜀道的探寻丰富了许多,并且对阴平道的路线已形成了系统认识。清初地理学家顾祖禹在其著作《读史方舆纪要》中,称阴平道为出入蜀地的古道。清朝雍正年间(公元1678年至1735年)的《甘肃通志》及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至1796年)的《三国疆域志》都认同了前人的说法,“阴平道”也彻底远离了它原本的意思,成为交通线路要道,并因邓艾伐蜀借道阴平而闻名天下。

B

阴平道约有三条线路
自古以来扼秦蜀之咽喉

  正是因为“阴平道”在历史上原本是行政区划,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此行政区划范围内的道路,均可称为“阴平道”,他们都是出入蜀地、通向秦陇的关键道路。如果从西汉设置阴平道到魏晋以后阴平郡时期,均算作“阴平道”域内,根据《华阳国志》的地域范围,大致为:东接汉中,南接梓潼,西接陇西,北接武都。
  青川县文物管理所文博馆员孙禹提到,目前学界一般认为,广义的阴平道大约有三条线路:一是从甘肃舟曲一带沿白龙江到武都、文县的临江、玉垒关入川;二是以甘肃狄道为起点,越露骨山沿岷江南下抵阴平入川;三是由甘肃天水经盐关、礼县、西和、武都,与前两条相接至阴平入川。
  历史上,阴平道有正道和斜道之分。“邓艾借道阴平,走摩天岭裹毡而下,说的其实是阴平斜道。”站在青川县沙洲镇广场大坝上,邱正耘向采访团指出了阴平正道与斜道的大致走向。如今的沙洲镇白水关社区一带,正是阴平道主干道上的重要地理节点。
  阴平正道的大致走向,是沿白龙江经葭芦城(今甘肃武都县东南七十里处)至阴平郡(今甘肃文县西北)后,沿白水江至阴平桥头(甘肃文县玉垒乡东),经白水关(今广元市青川县营盘梁五里垭)至白水县(今广元市青川县沙州镇),经石门关(今广元市利州区石龙村)、葭萌关(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进入汉寿县。所谓“正道”,也就是官道,它是中央与地方能够上传下达最重要的道路。
  历史上的白水关(今青川县营盘梁五里垭垭口),就是古蜀道上重要的三岔路口,同时连接着金牛道、岐山道等重要入蜀通道。
  著名巴蜀文化学者谭继和在谈及阴平道时认为,宋人记载刚氐道“扼秦蜀咽喉”“为秦陇门户”,“刚氐道”就是阴平道最早的名字。既然是“咽喉”“门户”,就说明了阴平道的重要价值,在北方丝绸之路中,巴蜀与秦陇打交道走的就是刚氐道,汉武帝开发西南明确提出“置阴平道”,足以见得阴平道不仅是军事要地,也在古巴蜀的经济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如今,位于甘肃陇南市文县边地坪村西约2000米处白水江南岸的马尾墩摩崖石刻群,还有“秦蜀交界”四字。在当地人的回忆中,摩崖上方石嘴原刻有“秦蜀咽喉”四个大字,后因雷击坠入江中。

C

邓艾率部裹毡而下之地
位于唐家河保护区摩天岭关口

  历史上,阴平道的大多数记载往往与邓艾伐蜀时借道的险要之路有关。《三国志》中记载,邓艾为了便于行军,重新开凿山路,以期隐蔽、便捷,并没有走寻常之路。而是从“正道旁入”,走偏道入蜀,山高谷深,非常艰险。想要偷渡阴平,最难的点位在于地处四川盆地西北边缘的青川摩天岭,它东接米仓山,米仓山东接大巴山,把蜀地裹得严严实实。只要翻过摩天岭,再翻越阴平山,经过马转关,江油关就在眼前了。
  于是邓艾率领众将士裹着毡布,从摩天岭悬崖斜坡上滚落而下,才得以成功突进。这个地方,位于如今的青川县唐家河自然保护区中的摩天岭关口一段。
  采访团跟随孙禹深入唐家河腹地,拾级而上,沿途能看到许多后人设立的纪念碑文。经过约两个小时攀爬,采访团一行成功登顶摩天岭。向下望去,摩天岭北麓山坡往下,就是甘肃文县地界,此处正是四川与甘肃的交界处,海拔约2200米。山谷幽深,如今有人为建造的登山石梯,但在两千年前,邓艾率队过此,两侧皆是悬崖峭壁,其艰险程度可想而知。
  登上摩天岭的路程中,时不时可见与人工修筑的石板路不同的碥道。孙禹解释道,这些都是保存至今的真实古蜀道遗址,有些古道遗址长约近百米。“现在的游人通道大致也是沿着古蜀道的方向修建的。”孙禹说,这些遗址的年代在明清两代或更早。
  据青川县文物管理所的田野调查报告显示,这条因邓艾而出名的阴平斜道的主要路线,从甘肃省陇南市文县起,沿白水江过阴平桥头后转向西南,进入丹堡河的刘家坪,又沿让水河而下,从柏元河坝古栈道遗址,沿石磨河经对树沟、窄匣子翻摩天岭、下九道拐,经南天门、白雄关、沿唐家河南行,过写字崖、落衣沟、阴平山、马转关、走鱼洞砭、青溪、高岩头、魏坝、放马坪、打箭坪、阻魏沟、靖军山、青道口至平武县江油关。在写字崖处,采访团也看到了“邓艾过此”四个书写于山壁上的大字。
  此阴平斜道过于险要难行,历史上又有“左担道”之名。名为“左担”,就是但凡走这里过,挑夫只能左肩挑担行走,中途无法换肩,可见道路之窄。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万娇曾对阴平道和左担道的名称进行考证。她提到,汉代的时候,左担道是一条很窄的道路,起点并没有延伸至今天的甘肃文县。邓艾借道文县这片区域,当时的文县行政规划即为“阴平道”,所以逐渐将行政区划名讹为道路名。万娇认为,如今所说的阴平道,一部分在历史上就是“左担道”,宋代以后,阴平道逐渐取代左担道,成为这一带交通道路的总称。
  1987年,广元青川县白水区的一位农民在田间劳作时,突然发现了一件颇似镰刀的物件,洗净之后能隐约见到字迹,不似现代物品。他主动将此物交予当地文管所。经不同的文物专家鉴定后,认定这是一件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的青铜戈。在这件铜戈之上,有“九年”“相邦吕不韦造”“成都”等铭文。这是迄今为止,刻有“成都”之名的最早实物,也成为“成都”2000多年未改城名的有力证据。
  在这件吕不韦铜戈出土的区域,还发现有古遗址、古墓葬群、古栈道、古城址等众多重要古代遗迹。在遥远的历史上,这里曾是从甘肃、陕西通往蜀地最重要的关口之一——重要军事关隘白水关(今广元市青川县白水关社区)。大量的出土文物在此发现,也证实了早在战国时期,这里就已接受秦国管理,是连通蜀地与外界的关键所在。
  11月初,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大型人文采访活动采访团来到白水关,找寻当年在这里的金戈铁马与叱咤风云。

探访古蜀道门户:
白水关,蜀地祸福所在
是古蜀道上重要的三岔路口

  采访团沿白龙湖畔而上,来到青川县沙洲镇一处地势宽阔的广场。白龙湖烟波浩渺,在湖的对岸,山势起伏跌宕,最远一处山坳之地,就是古时白水关的方位。
  顺着青川县作协副主席邱正耘的指引,可以看到,白水关西面往上走的方向,正通往甘肃文县,是阴平道正道的方向;白水关东面往上走,则通往汉中,是陕西经金牛道入蜀之路。两条道路在白水关交汇后,沿途而下就能到达昭化古城、入剑阁,至成都。由此可见,白水关是秦蜀古道与陇蜀古道的交汇处,是通往蜀中的第一关。
  绕过白龙湖,与白水关相对的方向,深山之处,则是邓艾率军偷渡的阴平道斜道所在。
  如今要抵达白水关,需要坐船前往。采访团一行人乘船在湖心,眺望开来,湖面波光粼粼,但谁曾想到,如今平静的湖面数千年里波涛汹涌,因为是军事要塞,这里从未平静如斯。
  邱正耘介绍,多年以前,此处还未被水淹,他曾走过白水关下方的小径,岩石上都是大孔。当时他还不明白为什么道路的岩壁上会有孔,后来才知道,这些正是古栈道留下的栈道孔。
  邱正耘回忆道,“那条路非常窄非常险,古时候所说‘左担道’,就是指挑着东西过路的人,只能左肩担东西,甚至无法换到右肩。”
  抵达白水关社区后,坐车继续沿山路前行,行至一处垭口,名叫五里垭垭口,这里的区域大致就是古时白水关的位置所在。采访团看到,此处地势相对周围低洼,在岔路口处,往左右分别延伸出去两条道路,分别能通向甘肃和陕西。当地村民回忆,水库淹没之前,这条路还能通车,向左就是阴平道,再往上就连接岐山道,向右则是金牛道。如果行人赶路,能直接走到甘肃以及陕西。

自古以来为蜀地的福祸之门

  在历史上,白水关鼎鼎有名。晋人张荟《南汉记》中说:“蜀有三关:阳平、江关、白水。”刘备占领成都,白水关起到了重要作用。当时,刘备大军围困成都,弃暗投明的谋士法正写信劝降旧主。《三国志》中这样记载:“鱼腹与关头实为益州福祸之门,今二门悉开,坚城皆下,诸军并破,兵将俱尽,而敌家数道并进,已入心腹。”这句话即是说,鱼腹关和白水关是蜀地的两道大门,得之为福,失之为祸,今天两处失守,军队已溃败,多路敌军直入心脏。“不仅如此,司马错、诸葛亮、邓艾这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将,出入蜀地,此处就是必经之路。”邱正耘说,在白水关水淹区域的下方,曾出土了大量古代青铜军用物资,其中包括国家一级文物、珍贵的吕不韦戈。距离此处不远,还有营盘梁、养马沟等地,皆是古代驻军、饲养战马的场所,足见此处重要的军事地位。
  邱正耘借此推测,李白有《送友人》一诗,其中两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或许也是说的此处,“这首《送友人》的创作时间和地点目前学界有诸多推测,我个人认为,李白极有可能就是写的白水关此处。青山、北郭、白水、东城,从地理方位上来说都能对应上,且李白童年青年时生活的江油、平武一带,距离此处不远,因此他极有可能是写的白水关。”
本版稿件采写: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徐语杨刘可欣徐瑛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