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4 要闻-
A4要闻
  • ·解读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
  • ·一份《决定》中 藏着四川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一份《决定》中 藏着四川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

11月21日,中共四川省委在成都举行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新闻发布会。

  在宏观数据的呈现与具体感知的改变之间,城乡共同繁荣。
  11月20日,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胜利闭幕。全会围绕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进行研究,作出《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11月21日,省委举行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新闻发布会,省委、省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厅、住房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情况,并答记者问。
  大城市、大农村,四时农事、繁华城事,巴蜀大地上,正升腾起新的时代火焰。有韧劲儿、有灵气,这是我们看见的“当下”,但透过红火之势,更多人已触摸到使命重大的“未来”。
  在21日举行的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新闻发布会上,多位相关负责人都将这份“未来”概括为:一条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具有四川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

着力重点
《决定》从5个方面重点任务作出部署

  为何“城乡融合”成为此次全会的关键词?
  “从战略全局看,城乡融合发展是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发布会上,省委副秘书长杨立表示,城乡融合发展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乡融合发展,强调到2035年前的这段时间,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窗口期,必须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对于四川而言,需要紧紧抓住窗口期,全力攻坚,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具有四川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
  这体现在现实必要上,四川既有大城市、又有大农村,城乡差距与区域差距相互交织,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比全国低6.87个、8.8个百分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收入水平与城镇仍有明显差距。
  “可见,四川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任务尤为艰巨和紧迫,但同时,我们也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做法。”杨立总结道。眼下,四川仍处于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形成以城市为中心、县城为枢纽、中小城镇为节点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具备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地理条件。
  从潜力空间上看,四川城乡发展已进入深度融合期,预计“十四五”时期全省城镇化率年均提高近1个百分点,每年有80余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必将带来城镇体系、内需市场和城乡格局的深刻调整。
  从战略机遇上看,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中央谋划推出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政策举措,为四川破除城乡体制机制壁垒、重塑城乡发展格局提供了强大战略牵引和有力政策支持。
  时代使命、现实需求、坚实基础的叠加下,面向未来,在全会通过的《决定》中,从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高效配置、提升城乡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5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作出具体部署。
  

如何破局
牢固树立起城乡一盘棋的理念

  城乡融合,重点在县域、难点在乡村,四川如何“破局”?
  发布会上,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李文星透露,在确定《决定》的起草思路和结构时,就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四川城乡融合发展,重点在县域、难点在乡村,要求坚持“抓好两端、畅通中间”的工作思路,把县城建强、把农村建好,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基层治理高效协同。
  体现在《决定》中,就是明确要牢固树立起城乡一盘棋的理念。一方面,突出以县域为重要突破口,对做强做优县城作出部署,着力提升县城产业承载能力和人口聚集能力。另一方面,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聚焦产业发展、人居环境、农民增收等短板弱项集中攻坚,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在坚持目标引领与问题导向相结合上,《决定》衔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明确四川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聚焦基层反映的突出问题和体制机制障碍,提出一系列政策举措。
  比如,针对县域发展活力不足的问题,提出深化扩权强县改革,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针对县城功能品质不优的问题,部署实施县城精修细补十项民生工程等。
  同时,《决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形成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强大合力。例如,在要素流动方面,聚焦“人、地、钱”三个关节点,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出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发农村土地要素活力、健全乡村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创新人才入乡激励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决定》坚持大胆探索与守住底线相结合。明确把改革作为关键一招,充分发挥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
  比如,围绕盘活农村“三类地”,提出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大力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有效利用。
  “鲜明强调要保持历史耐心,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坚决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底线。”李文星说。

精准切入
因地制宜建设各具特色的和美乡村

  如果说,“城乡融合”是关键词,那么,“县域”就是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首当其冲,就是县域经济。
  当前,全省县域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呈现总量提升、强县引领、梯队发展、协同联动新态势,但仍然存在县域经济规模偏小、产业层次偏低、整体实力不强等问题。
  对此,省发展改革委主任代永波表示,全省将按照“抓强壮干提弱”梯次发展总体思路,构建经济运行监测、要素梯度保障、分级分类调度机制,实施全国百强县百强区巩固提升和接续培育行动,加大对县域承接产业转移支持力度和主导产业培育力度,深入开展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工作,加快形成强县引领、错位互补、协同共进的县域经济竞相发展格局。
  加快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不断夯实城乡融合发展关键支撑。
  对此,代永波表示,四川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补齐县城短板弱项,大力实施县城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优化、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等行动,推动重要市政公用设施布局向城郊及中心镇延伸,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让县城建设成果惠及城乡居民。
  当然,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辅相成的内在关系,也决定乡村振兴必然要推进城乡融合。
  此次全会明确提出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对此,农业农村厅厅长徐芝文表示,将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提升中心镇辐射带动能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诸多举措中,值得注意的是在谈及全域提升时,将推进区域分类提升。
  “我们要因地制宜建设各具特色的和美乡村。”徐芝文表示,支持成都平原同城化区域示范建设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宜居宜业和美精品乡村,丘陵山区集中建设一批美丽宜居特色村庄,民族地区梯次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村落、村寨,“努力让四川乡村真正成为近者悦、远者来的和美之地、向往之地。”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