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青铜纵目面具。
青铜鸟足神像局部。
青铜扭头跪坐人像。
11月16日,在“三星堆遗址考古多学科综合研究成果研讨会”上,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黎海超教授,从祭祀区行为过程实验复原、三星堆手工业技术实验复原等角度,分享了“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实验考古研究”。黎海超着重讲述了三星堆六号坑木箱焚烧实验。这个实验通过复原祭祀坑与木箱模拟古代先民焚烧木箱时的情景,探讨木箱焚烧的场景问题,包括“木箱焚烧在坑内还是坑外”“如何引燃、用何燃料”“朱砂受火是否保留下来”“焚烧季节、温度、风向的关系”等。
该实验初步发现木箱的焚烧效果与风向、风力关系密切,明显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木箱焚烧过程中的声音、火焰、烟雾存在视觉、听觉和嗅觉等感官冲击,焚烧行为对当时现场人们所造成的感受需特别关注;木箱上的朱砂经明火焚烧难以保存,朱砂与木箱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索。
而电子科技大学的周军从关键问题、技术路线、研究内容、探测成果等角度,分享了“三星堆遗址祭祀坑电磁探测阶段性成果”。周军介绍,“研究采用了方法研究和物理模拟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厘清了地下金属器物的响应规律和‘异常’识别标志,优化了多频电磁探测数据的高分辨反演方法,实现了祭祀坑及邻区的高精度电磁成像。”
根据电磁反演成像结果,K3-K8祭祀坑中的器物具有明显的分类埋藏特征,金属器物主要集中埋藏于K3、K8和K7三个祭祀坑。“上述研究工作为考古发掘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也为类似环境的考古探测提供了良好示范。”周军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