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7 特别报道-
A7特别报道
  • ·第二届十佳“天府好家规”出炉
  • ·第二届十佳“天府好家规”榜单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优秀家风代代相传

第二届十佳“天府好家规”出炉

费怀银(右)参与人民调解工作。

傅氏家风馆航拍图。

陈氏家族老人为当地小学生讲述陈氏家训故事。

张平介绍族谱中的《家规辑要》。

范长江故居。

  5月10日,四川省第二届“天府好家规”征集评选活动正式启动。该活动由省纪委监委机关、省委宣传部主办,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承办,面向全省公开征集好家规及背后的故事。
  活动一推出,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3个多月的征集报名中,主办方共收到398条家规家训。8月24日,四川省第二届“天府好家规”征集评选活动大众网络投票正式开启,在为期5天的投票中,共有790万人次参与。
  经过网友投票、专家评审,日前,四川省第二届“天府好家规”征集评选活动十佳“天府好家规”评选结果正式出炉。

01
成都市成华区费怀银家规
人睦千秋好,家和万事兴
◎夏芯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曹笑

  费怀银1944年生于原重庆巴县(今重庆市北碚区)的一个农民家庭。1963年考上四川大学后,她便扎根成都。
  父亲在老家务农,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在当地上学,费怀银的大姐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就开始每月给家里寄钱,费怀银参加工作后亦是如此。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终于把弟弟妹妹供了出来。
  “亲人之间不计得失、不争输赢,始终把家作为一个整体去守护,相互扶持、共担风雨,家兴人兴才能事业兴。”费怀银说,直到现在,家族子弟之间有困难,大家都会互相帮衬,老一辈留下的传统不能丢。
  人到暮年,两个孙女相继出生,费怀银家连续十多年举办“家庭春晚”,小孩子表演节目,大人谈过去一年教育子女方面的得失,阖家团聚之时,家风传承的氛围也十分浓厚。
  “礼孝为先、勤学修身”,不但是费怀银和睦治家的心得,也为万千家庭送去了和睦“良方”。
  2001年,成都市全面推广社区服务。次年,已退休的费怀银被选为成都市成华区跳蹬河街道跳蹬河社区党支部书记兼居委会主任。面对这项从未干过的新事业,年近六旬的她带领4名工作人员摸索前行,梳理工作清单,逐渐探索出一套社区工作的方法。2004年退任后,她又主动担任该社区电厂院落党支部书记,通过学党史、讲党课,引导党支部老党员们担当使命、发挥余热。
  从2002年起,费怀银受聘为成华区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特邀人民调解员,直到2018年、2021年分别卸任这两个职务。她在法庭内外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通过人民调解方式参与解决大量矛盾纠纷,曾被评为“成都市优秀人民陪审员”。
  在参与人民调解的过程中,费怀银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千千万万家庭和睦是形成文明和谐社会风气的基础。于是每年寒暑假,她都会在跳蹬河社区举办文化知识、法律知识讲座,并成立“跳蹬河社区党员法律咨询站”,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维权等服务。
  在费怀银看来,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才谈得上家庭和睦。她的一儿一女都勤奋学习,女儿是单位最年轻的高级工程师,两个孙女也是品学兼优,家中的学习氛围十分浓厚。
  每当别人前来取经,费怀银总是谦虚地说:“我们家也没有多么特别,只是千千万万普通家庭中的一个。家始终是讲情的地方,讲情就能聚心,聚心就能齐心,齐心就能顺心。”

02
泸州市叙永县傅氏家规
立德笃行,诗礼传家
◎赵荣昌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曹笑

  在泸州市叙永县龙凤镇黄桷坪村水流岩下,一座传承200余年的家风馆——川南傅氏宗祠赫然耸立。家风馆中悬挂的“立德笃行诗礼传家”牌匾,向族人和周边邻里讲述着一段跨时200余年的家风家规传承故事,更通过家风教育、普法教育、青少年科普教育等活动,上演着新时代家风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
  傅氏宗祠已有230余年历史。1630年,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傅姓的一支迁徙入川,最终在叙永定居并不断繁衍壮大。清乾隆年间,水流岩傅氏族人建造了“永镇山傅氏宗祠”。2018年,傅氏宗亲捐款对宗祠进行修复,建成了如今的傅氏家风馆。
  作为傅氏家风馆现任主事人,73岁的傅强明是入川傅氏第十二代。
  “‘勤以持家,俭以立命’‘读苦耕勤,争为光裕,敦为和睦,勉为孝慈’‘治天下,必自人道始’……最早形成的傅氏家规足有千字之多。历代傅氏族人以规导行,家族人才辈出。”傅强明说,开国上将傅钟是叙永傅氏家族培养出的杰出代表。傅钟曾立下40字家规:爱国敬祖,勤学报国。正直善良,忠孝传家。和睦邻里,诚信做人。尊老爱幼,家庭和谐。勤劳健体,乐观开朗。
  “小时候,时常看到外公在废报纸上一遍遍书写‘爱国敬祖、忠孝传家、诚信做人……’每逢看到家规书写一遍,心里就记得更牢一些。”叙永县监委委员赵光艳是傅钟的外孙女,年幼时她时常跟随外公写字“磨心”,每当坐不住时,耳边就会传来外公的训诫:“坐姿要笔直、做人要正直、做事要正派,不要弯腰驼背。”
  赵光艳始终谨记傅氏家规,认真工作、真诚待人。在家里,她是一个严格的母亲,坚持“忠孝传家”的家训。女儿9岁生日时,她给女儿写下寄语:“我不希望你做温室里的‘小公主’,希望你可以是披荆斩棘的骑士,跨上战马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如今,川南地区傅氏族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立德笃行,诗礼传家”八字家规。“这八个字教育傅氏子孙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人格品行,并脚踏实地付诸行动,以儒家经典及其道德规范世代相传。”傅强明说。
  如何传承发扬傅氏家规?傅氏家风馆民间志愿者傅忠英总结出一套办法:“利用家风馆这一载体,我们积极开展普法教育、青少年科普教育、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等实践活动,让傅氏家规从一家一姓飞入千家万户。”

03
绵阳市安州区陈氏家规
不忘本,不忘根,不忘恩
◎王兆伟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曹笑

  绵阳市安州区桑枣镇齐心村蝴蝶谷的“拾光印迹”民宿,是目前蝴蝶谷内规模最大的民宿,由陈远航、陈远飞兄弟兴建。自2022年7月运行以来,有效带动了乡亲们增收致富,有力践行了“不忘本,不忘根,不忘恩”的陈氏家规。
  两百多年前,陈氏先祖也是兄弟两人,从湖南一路跋涉来川,最终在蝴蝶谷扎根繁衍。随着家族不断开枝散叶,为寻找家族兴旺之道,陈家先祖为子孙立下了“陈氏家规”。
  蝴蝶谷中长有各种竹子,挖竹笋卖是当地村民的一个致富途径。“今年到现在,卖了3万多公斤竹笋,每公斤价格涨到了4元甚至8元。”齐心村党总支书记陈远江说,村干部不是官,是要想方设法让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
  耕种之外,陈氏家族后人,也有“跳出农门”的,比如陈志保。他是齐心村绵阳陈氏后人中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从西南政法大学毕业后,他先到一所公安院校任教,后来辞职下海,靠销售家具家电挣下一笔不菲的家业。
  与蝴蝶谷外的平坝地区相比,仰天凹里的齐心村“没路、缺水”,村民苦不堪言。陈志保经商成功后,捐钱先后为家乡修了第一条水泥路,捐建了供水管道。最让村民们难以忘怀的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第二天,陈志保就拿了2万元给镇政府,请政府工作人员买米发给大家。此外,更是给齐心村7组每户发放了1000元。
  “始祖入川后,我们陈家人的根就扎在这里,我的根在这里、本在这里。”陈志保说,自己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不忘本、不忘根”。
  蝴蝶谷之于陈氏族人,不只是“根”和“本”,更有“恩”。新一代陈氏族人陈远航、陈远飞两兄弟不约而同走上了“报恩之路”。
  38岁的哥哥陈远航毕业后长期在成都打拼,如今已是成都某园林集团的董事长助理。2013年,他萌生了回蝴蝶谷发展乡村旅游的想法。在当地政府的协助下,他和弟弟陈远飞出资80万元修建了蝴蝶谷第一家民宿酒店。利用“互联网+乡村旅游”的宣传模式,他们的民宿很快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村民纷纷从中得到实惠。
  作为谷里的第一家民宿,“蝴蝶效应”很快产生。此后,各类民宿在谷内陆续开办,截至目前已有大小30余家。安州区也以蝴蝶谷为核心,打造了“枣皮走廊·蝴蝶谷”旅游景区。2022年数据显示,蝴蝶谷实现年产值约3600万元,提供务工岗位300余个,每个岗位年工资收入约3万元,村民人均年增收约500元。

04
遂宁市蓬溪县张鹏翮家规
养志松龄、廉洁立身崇德博学、公正求真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虎

  “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么做,才能清白做人,公正做事,永葆廉洁本色……”读罢长篇历史小说《天下廉吏张鹏翮》,对照《家规辑要》,张鹏翮的第九代后人张平思索良久。
  张鹏翮一生刚正不阿、清正廉洁,他临终前的“至今不贪宝,凛然照尘寰”的绝笔诗,是其一生廉洁奉公的写照。张家“养志松龄、廉洁立身,崇德博学、公正求真”的16字家规,深刻诠释了张鹏翮之所以能够被清朝康熙皇帝称赞为“天下廉吏,无出其右”的精神源泉。他的后人也谨遵家规家训,正道直行。
  1649年,张鹏翮生于遂宁市蓬溪县任隆镇黑柏沟村,21岁即考中进士。在翰林院储才养望三年后,他出任刑部福建司主事,此后从正六品主事一路升迁到正一品的文华殿大学士。为官五十余载,他始终清廉俭朴、勤政爱民,因此深受百姓爱戴。
  作为闻名天下的“廉相”,张鹏翮视廉洁为做官的首要。“居官要守得穷秀才本色,庶无贪念”“仕宦不得以贿败官,贻辱祖宗”,这成为张氏家族一脉相承的家规。多年来,张氏族人传承着以“忠孝、崇德、礼义、勤俭、廉洁、敬业、诚信、诗书”作为立家建业之本的家风。
  “明武宗时期,张氏族谱第一次撰修族谱,我族明确写入《家规辑要》,历代续修族谱亦均明确《家规辑要》以教育、规范、约束张氏子弟。”张平说,正是张氏家风的约束和先祖们榜样的力量,张氏后裔至今家风井然,家族枝繁叶茂。“国是千万家。家风好,作风则不歪,才能真正让社会风清气正。所以与时俱进、继承和发扬优良家风就成为必然。”他说。
  为发挥优良家风在清廉从政意识培树和崇尚廉洁价值共识营造的重要作用,蓬溪县纪委监委通过对古代先贤、当代文化名人、先进典型人物的家风家教的挖掘,开展清廉进家庭、进学校等清廉七进活动,运用大篷车“送廉上门”等方式,建设清廉家风馆等阵地,培树壮大“清廉家风惠蓬溪”清廉家风品牌,鉴古知今、以文育人、传承永续。

05
内江市东兴区范氏家规
戒懒、戒馋、戒贪、戒占、戒变
◎蒋筱青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曹笑

  “长江一支笔,胜过百万兵”,这是世人对范长江的褒奖。在内江市东兴区,长江新闻文化园中,还展示着范长江的另一面——勤俭廉洁。
  作为范仲淹的三十一代孙、范氏家族的第三十一代,范长江勤劳简朴、廉洁奉公的精神品质,源于范式家规家训的影响。
  范氏族谱载有《族规十二则》《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仲淹公族规》《百善孝为先》等家规家训,内容十分丰富。归纳起来就是,要求族人对国家要忠、对长辈要孝、对邻里要和。范长江一生践行家规家训,追求真理、克己奉公、清廉做人,最终成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早在从事新闻工作时,范长江就把“贪财索官”斥为“流氓作风”,认为“以稿谋私”的现象对社会的影响最为恶劣。走上领导岗位后,范长江依然保持艰苦朴素、清正廉洁的作风,不搞特殊、不谋私利的事例比比皆是。
  范长江更广为人知的,是他历尽千辛万苦,冒着生命危险,用笔疾呼、唤醒民众的新闻报道活动,这些无不是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家训家规。从1933年下半年开始,范长江冒着生命危险,走遍大半个中国,跋涉2000余公里,先后写出《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不朽新闻力作,第一次以写实的笔法公开、客观地报道红军长征。
  在严于律己之外,范长江更重视家风传承。在原有的“范氏家规家训”的基础上,他提出了“戒懒、戒馋、戒贪、戒占、戒变”的“五戒”家规,教育子孙后人。
  范长江有四个儿子,长子范苏苏、次子范东升、三子范小军、四子范小建。四个儿子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将家规家训融入血脉之中。
  范苏苏还记得幼年的经历:最初读北京育才小学,条件好、高干子女多、小孩重攀比。父亲担心他养成不良习惯,便将其转入鲍家街小学;又因鲍家街小学教学水平一般、学习成绩受影响等,再转入第二实验小学。在校学习期间,范苏苏步行走读或住校,禁止公车接送。读初中后,他还被安排到农场进行劳动锻炼。
  范小建15岁时,就到了当时条件非常艰苦的内蒙古农村插队落户,当下乡知青。他印象中的父亲,虽是部级干部,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让自己孩子与农村孩子交朋友。
  在范长江的严格要求下,四个儿子个个厉行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均在各自领域取得成就。范家四兄弟的下一辈子女,在新时代,正以自己的方式,赓续着范氏家风。内江人民也承接了范氏家规的深厚滋养,在新时代砥砺前行。

本版摄影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曹笑 刘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