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家风代代相传
饶绍清(中)与后辈们在一起。
周永开(中)与家人在一起。
蒲丽蓉(右)向小儿讲述种粮的艰辛。闫靖摄
陈怀炯(二排左一)家庭合影。
降巴克珠家庭合影。
去年,在“中国农民画精品展”上,饶绍清创作的《大丰收》、饶艺创作的《唠家常》荣获优秀作品奖,这两件作品连同饶艺创作的《好日子》一同被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
父子同获殊荣,且儿子创作成就隐隐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年近耄耋的饶绍清备感欣慰。一遍又一遍默念“厚德崇艺、耕读传家”的家规,父子两人不禁陷入沉思……
数百年前,饶家先祖从湖北大冶来到四川乐山安家落户。至饶绍清的祖父饶奉章时,饶家在分全乡经营起一家纸铺。饶奉章乐善好施,周济邻里,很得声望,遂被推举为饶氏家族族长。
为引导族人勤于读书、博文强识、发挥所长,饶奉章为家族立下了“厚德崇艺、耕读传家”的家规。
“祖父立下的八字家规,成了劝勉后世子孙重视民间艺术,勤劳务实、吃苦耐劳、脚踏实地、读书上进的箴言。”饶绍清说。
生于1944年的饶绍清,开蒙之时幸运地赶上了除旧布新的好时代。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早已将“厚德崇艺、耕读传家”家规内化于心的饶绍清一直在思考,如何为当地的建设事业再添一把火。没想到,这把火一烧就是六十多年,为当地“烧”出了一个文化品牌。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伴随兴起的‘壁画化’‘诗画墙’等活动,饶绍清等全乡农民画家同当地美术工作者、文艺爱好者一起,围绕当时的宣传主题创作宣传画,井研农民画就此横空出世。”乐山市文化馆馆长李旭东说。
为让农民画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接地气,饶绍清尝试将书法、剪纸、刺绣等元素融入画作当中,这些画作传承古老的乡风民俗和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深受群众喜爱。
“饶家家规从饶绍清祖父处传承而来,短短8个字在时代的大熔炉里锻造出了新的内涵。”与饶家交往几十年的井研县研城小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漆革文说,饶绍清家规最感人的精神内核就是与时俱进、热爱国家。
“近年来,饶绍清等井研农民画画家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乡土情’‘反腐倡廉’等主题创作了大量宣传画,在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井研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吴天军说,这些画作连同饶家家规,已经成为当地乡土风情和社会正能量的表达载体之一。
即将年满80岁,饶绍清依然干劲十足,他告诉记者,希望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带动身边的朋友,一起营造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良好社会氛围,以“小家”带“大家”,让好家风促进好民风、带动好社风。
“做人要像腊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是“七一勋章”获得者、原达县地区纪委书记周永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其“忠诚、为民、斗争、自律、清俭、无我”的家规,展现了纪检监察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本色。“忠诚”是周永开家规的重要内容之一。“党是一生的追随!”周永开不仅自己拥有崇高信仰,还将信仰带回家中。他在家中设立了“家魂奖”,每年对家庭成员中党员的思想、工作进行总结、评比、表彰,激励先进、批评后进,引导家庭成员信党、爱党、追随党。
周永开早年担任地方领导时,常年脚穿草鞋为农林产业发展、水利设施兴建奔走。因其跑遍原巴中县上百个村落,穿烂十多双草鞋,群众亲切地称他为“草鞋书记”。离休后,他自筹经费带领村民种植萼贝,在当地培育出年产值数百万元的萼贝产业,群众又称他为“花萼山愚公”。
敢于斗争是共产党人骨子里的烙印。在纪委书记任上,周永开顶着压力主办了轰动全国的要案“扳倒李作乾”。“虽然得罪少数人,但让大多数人满意,让党和人民满意,就行了。”他说。
严于律己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周永开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也严防家人“搞特殊”。两个儿子小时候,曾打着“我爸爸是县委周书记”的旗号,看了一场“免费电影”。周永开知道后,不仅补上了电影票钱,还让两个儿子当众作检讨,自己也在电影院职工大会上向全院职工道歉。
周永开一贯清正节俭,至今仍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单位分配的房子里。房子很小,装修也很简单,家里最值钱的就是一台小电视机。
对家人“吝啬”的背后,展现的是周永开的“无我”风采。汶川地震、武汉疫情、万源水灾,哪里有危难,周永开就往哪里捐款。一生忠诚于党的周永开,将对党忠诚的信仰融入到家庭中,其家庭20名成员中有10人是党员,4个孙辈全部光荣入党。
周永开儿子周南生是一名民警,工作几十年间,只讲落实、不讲条件,只要接到出警电话,无论凌晨还是节假日,随叫随到。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他主动申请到阿坝州抗震救灾,受到公安部和四川省公安厅表彰。
在周永开家规的影响下,其所在支部的退休同志积极发挥余热,开展政策宣讲、植树护林,为抗震救灾、疫情防控捐款捐物等,多次被省、市表彰为先进党支部。其所在机关党组织组建“巴渠清风”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开展活动服务群众。当地形成了从个人、到家庭、到基层党组织、再到社会的强大奉献“磁场”,也成为达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靓丽名片。
“爱粮守粮感党恩,勤劳坚守尽忠诚,孝老爱亲弘美德。”这是巴中市通江县铁佛粮油管理站粮油保管员蒲丽蓉的家规。由于来自基层粮食系统,蒲丽蓉的家规带有鲜明的“粮食属性”,这也传承着他们一家爱粮守粮的光荣传统和坚守奉献的担当精神。
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蒲丽蓉,幼年家境贫寒。童年印象最深的吃饭场景,就是桌子最中央有三个盆,两盆装着连着皮的红苕或洋芋,一盆盛着菜汤。周边放着三个空碗,是给大人的,只有属于自己的那个小小洋瓷碗里有一点点米饭。“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能吃上一碗香喷喷的米饭已是奢望。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意识自那时起就深深刻在了我的骨子里。”蒲丽蓉说。
在身为粮油保管员的父亲熏陶引导下,怀揣着吃上一碗饱饭的朴素追求,1997年从通江粮校毕业后,蒲丽蓉来到铁佛粮站,也成为一名粮油保管员,一干就是26年。从业之初,父亲就教育她:“不管是自家碗里的粮食,还是国家仓库里的粮食,一粒都不能丢!”受父亲影响,蒲丽蓉给自己立下了要当“无违纪违法记录、无粮食短差记录、无粮食损耗记录、无粮食安全事故记录”的“四无”粮食保管员目标。
守粮的工作并不轻松。修补仓房、翻晒粮食、来回搬运,对于身高只有1.58米的蒲丽蓉来说,每一项都不容易。春去秋来,战寒斗暑,工作虽然简单枯燥,但她总能从平凡的日常保管实践中找到点滴改进提升的空间,日益精进。她常对身边人说,粮食就像不会说话的婴儿,有什么不舒服它不会自己表达,需要用心去感知它哪里有问题,用双手帮它缓解不适,才能确保粮食不生病、不变质。
正是在这种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驱使下,26年来,经她保管的6600多万斤粮食,从未发生过一起储粮安全事故。她也先后荣获“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劳动模范”“四川省爱粮节粮之星”等多项荣誉,并成功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妈妈在基层粮站一干就是几十年,她像爱护我们一样珍惜粮库每粒粮。我记得最深的是,在我去单位报到的前一天晚上,妈妈把参加党的二十大带回的一个笔记本交给我,一再叮嘱我:一定要对党忠诚、认真工作。”蒲丽蓉的大儿子席海清说。
党的二十大结束后,从北京返回通江县的第一周,蒲丽蓉就利用护粮的工作间隙,给身边的干部群众做了11场党的二十大精神感悟宣讲会,并分享了种粮护粮知识。如今获评第二届十佳“天府好家规”,在蒲丽蓉看来,这既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我将继续牢记守粮人的初心,为守护粮食作出更大贡献。”
09
以仁者之心 践行医者使命◎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曹笑
雅安市天全县陈家先人,学武出身,难免受伤。为及时治疗,陈氏先人陈治策将武学和中医正骨相融,开创“陈氏正骨手法”,自制膏药,接骨续筋。之后,陈氏正骨手法用在了更多人身上,福泽乡里邻舍。
成长于武医世家,陈怀炯自幼跟随伯父陈和义一起习武、学医、打杂、出诊,并在1959年14岁那年成为陈氏骨科武医的第三代传人,继承陈氏武医衣钵。
为牢记医者的初心,陈家先祖定下了“诚信、宽厚、仁心、睦邻”的家规。在此基础上,陈氏族人数次提炼升华,终于形成了雅安陈氏家规,陈怀炯将陈氏家规再度发扬后,手书“以仁者之心践行医者使命”,传示于子孙。
“以仁者之心践行医者使命”,陈怀炯知行合一。1975年,他将家族诊所和祖传药方,无偿献给了国家。天全县政府在陈氏诊所基础上,建立了今天的天全县中医医院。
数十年来,天全县中医医院一直坚持“简便廉验”的中医特色服务,只收取0.5元的门诊挂号费。2005年新医院安装电脑收费系统,运行成本增加,才将挂号费提高至1元。直到2023年,天全县中医医院的挂号费依然是1元,而患者住院费用平均下来每人9000元,远低于同级医疗机构同类疾病的费用,是市级医院的三分之二,省级医院的三分之一。
天全素有“民族走廊”“康藏门户”之称。因天全县中医医院骨伤医术过硬,邻近的甘孜、阿坝、凉山、西藏昌都等省内外50余县(市、区)群众,有骨伤都慕名前来。现已年近八旬的陈怀炯,从医超过6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四川省道德模范”“四川省十大名中医”等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藏汉群众尊称为“大先生”。
好家规,代代传。因家学渊源,陈怀炯的儿子陈若雷和妻子李军、姐姐陈若雨都在天全县中医医院从事中医工作。现任天全县中医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的陈若雷,不负陈家之望,至今已获得“全国中医药系统创先争优先进个人”“四川省拔尖中青年中医师”“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先进个人”等诸多荣誉。
谈及家规的践行与传承,陈若雷反复强调“父亲的言传身教”,从小就看到父亲认真对待每一位病人,从不分高低贵贱。父亲每日俯身半跪为病人诊治的场景,时刻在感染着他。父亲传给他的,不仅仅是医术,更是做人做事的态度。
现在,陈若雷把陈氏家规和陈氏诊疗医术,一点一滴地传给儿子陈星河。陈星河目前就读于国内一家医科大学。未来的岁月里,他这一代,也将接过祖辈、父辈的接力棒,继续把陈氏骨科传承下去。10
一心跟党走忠心保家园◎王兆伟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曹笑
9月12日、13日、14日……27日,再次与丈夫降巴克珠取得联系时,金武鲆已经熬了整整16天。“任务圆满完成”短短几个字,让金武鲆悬着的心瞬间安定下来。
其实,从确立关系那天起,金武鲆就知道,成为“康巴兵王”的妻子,注定是一场持久的磨练。因为丈夫这一家的一代代男人们,从新中国成立起,就坚定了“一心跟党走,忠心保家园”的信念。如今,这一信念已经固化为家规,在这个家庭中传承。
1989年,降巴克珠出生于甘孜州康定市呷巴乡铁索村。这是一个传承优良家风的军人家庭,半个多世纪以来,先后有3人参军、3人入党、7次荣立军功,1人剿匪牺牲、1人战场负伤——一家三代精忠报国,始终践行着爱党忠诚、精忠报国、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1956年,降巴克珠的祖父罗布长寿,新婚不久就在剿匪行动中为掩护战友壮烈牺牲,留下遗腹子罗布扎西。1977年,降巴克珠的祖母又将唯一的儿子送入部队,经过边境自卫反击战枪林弹雨的洗礼,成长为特等射手的罗布扎西被原成都军区评为专业技术能手。后来,罗布扎西负伤复员。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家庭的感染熏陶下,降巴克珠从小就在心灵深处播下了报党恩、跟党走的红色种子。2006年12月,降巴克珠放弃了维持全家生计的代课教师职业,毅然参军入伍。
“保家卫国,首先需要练好基本功。”慈父谆谆教诲,家规时时鞭策,降巴克珠对自己的要求始终严苛。
6公里武装越野,腿上绑满沙袋,负重24公斤还额外加上4个装满沙子的矿泉水瓶;练习400米障碍,每次都全副武装,强度超过别人一倍;200个俯卧撑、300个仰卧起坐,天天雷打不动;6公里武装奔袭,以23分41秒打破集团军特种兵纪录……2008年,在集团军组织的“特战尖兵”考评中,降巴克珠打破集团军纪录,被评为“特战尖兵”。参军至今,降巴克珠个人荣立一等功2次,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成为康巴男儿心目中的“兵王”。
“作为军人,只有心中有党,才会跟着党走。只要党一声令下,我要像子弹一样飞到最需要的地方。”这是降巴克珠入伍后写的第二份入党申请书。2008年7月,他在同批入伍战友中第一个加入党组织,成为全连当时唯一一名义务兵党员。
降巴克珠一家“三代从军路、个个是功臣”,在他身上传承着爱军尚武、精武强能的英雄血脉,续写着投身军营、献身使命的责任担当。在2015年军民迎新春茶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关切地询问了降巴克珠的学习、生活和训练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