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6 宽窄巷-
A16 宽窄巷 下载PDF 上一版 |
A16宽窄巷
  • ·清新自然的《赠汪伦》:李白流传最广的赠别佳作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清新自然的《赠汪伦》:李白流传最广的赠别佳作

烟云杳霭的安徽泾县桃花潭。

位于桃花潭东岸古渡口的踏歌岸阁,据传是当年汪伦送别李白处。

李白像(马睿临)

  

□马睿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泾川(今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名士汪伦写信邀请大诗人李白到泾川漫游,李白见信后欣然赴约。汪伦款留李白数日,临行之际又以名马相赠。为答谢主人的盛情接待,被深深感动的李白写下了这首《赠汪伦》:李白正准备乘上小船,解缆出发远去。忽然听到岸上传来一阵悠扬的踏歌之声。眼前的桃花潭水纵然深达千尺,又怎比得上汪伦对我的这番送别之情。


受邀赴约
深受感动写下传世佳作

  千金易得,知音难求。在皖南青弋江畔的泾县翟村,西岸的悬崖峭壁之下有个清澈见底的深潭。潭东岸白沙细石成滩,芦苇簇立,芦叶萧萧。潭西岸怪石列耸,老树古藤,山鸟喧闹。有副对联写道:“山云茏树色,鸟语和溪音。”
  水潭取名“桃花潭”,有一段诗坛趣事。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泾川名士汪伦写信邀请大诗人李白到泾川漫游,他在信中说:“先生爱好旅游吗?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爱好饮酒吗?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见信大喜,欣然赴约。可是,当李白到了后,既不见桃花,又没有看到万家酒店。汪伦狡黠地笑道:“十里桃花者,十里之外有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指潭西有家酒店,主人姓万。”李白听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哈哈大笑。汪伦款留李白数日,临行之际又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为答谢主人的盛情接待,被深深感动的李白写下了这首《赠汪伦》(袁枚《随园诗话》)。
  在泾川西南,距县城六十里有一座大蓝山。山腰间有一数尺高的石台,名曰“放歌台”,相传李白与汪伦等人在此饮酒放歌。台左有石刻,尚存“天宝十五年三月,李白偕汪伦、寺僧□□”等字。
  《赠汪伦》一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这首传世之作也使桃花潭名扬四方,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潭旁建起了“踏歌古岸”楼阁,还有酌海楼和纪念李白的文昌阁。文昌阁建于清代乾隆年间,阁形仿照北京的天坛,阁内有“文光射斗”的巨匾和碑记。汪伦墓则位于青弋江畔的东岸,坟地名曰“金盘献果”,现属水东乡龙潭村和平组,与桃花潭遥遥相对。


历史悠久
踏歌是一种舞蹈形式

  汪伦是何许人?李白说他:“畴昔未识君,知君好贤才。随山起馆宇,凿石营池台。大火五月中,景风从南来。数枝石榴发,一丈荷花开。恨不当此时,相过醉金垒。我行值木落,月苦清猿哀。永夜达五更,吴歈送琼杯。酒酣欲起舞,四座歌相催。日出远海明,轩车且徘徊。更游龙潭去,枕石拂莓苔”(《过汪氏别业》)。诗中透露汪伦乃名人豪士,与李白是诗文之交。
  汪伦(又名汪凤林),系隋末唐初歙州(今安徽黄山歙县)总管汪华五世孙,其父汪仁寿是当地名士。汪伦因仰慕李白的才华,曾多次与李白有诗文赠答。久而久之,便为莫逆之交。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汪伦曾任泾县令,后辞官不仕。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后来,汪伦把李白真迹传给了儿子汪文焕。一直到宋人编辑《李太白文集》时,都还被汪氏后裔珍藏。
  李白耳中听到的踏歌,究竟是什么歌呢?踏歌是我国古代一种舞蹈艺术形式,历史非常悠久。在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一座新石器时代墓葬中,一件彩陶盆的内壁上就绘出了踏歌的图案。舞者分为五人一组,手拉着手。面向一致,摆向划一。生动地表现了先民们在劳动之暇,在大树下、小湖边或草地上,正在欢乐地手拉手唱歌、跳舞。
  “踏歌”的鼎盛期是在唐代,不论官方还是民间都青睐有加。唐睿宗先天二年(713年)元宵之夜,皇帝李旦精心调选了千余名少女,在巨大的灯轮下踏歌三天三夜。唐玄宗曾命宰相张说撰写过《元夕御前踏歌词》(计有功《唐诗纪事》),诗人张祜描述说:“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普通民众对踏歌更是狂热,一句“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顾况《听山鹧鸪》),生动地描绘出了乡野村民彻夜踏歌的欢快情景。当时,在南方还有中秋之夜妇人相持踏歌的习俗。在北方,踏歌更是无处不在。唐宪宗元和初年,有一士人醉醒,见古屏上妇人等都在床前踏歌,歌曰:“长安女儿踏春阳,无处春阳不断肠”(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描写的就是长安(今陕西西安)妇女在春天举行踏歌活动的场景。在唐穆宗长庆年间,还有人在河中舜城(今河南泌阳县)北鹳鹊楼下见到二鬼踏歌(薛渔思《河东记》之“踏歌鬼”条)。故事虽荒诞不经,却间接反映了踏歌之风靡。除中原外,踏歌还盛行于少数民族地区。大诗人刘禹锡描写朗州(今湖南常德)的少数民族“日落风生庙门外,几人连蹋竹歌还”(刘禹锡《阳山庙观赛神》)。此外,刘禹锡在夔州还写下了《踏歌词四首》,真实记录了当地的踏歌场景。


影响深远
当地有许多李白传说

  那么,踏歌究竟有什么魅力,令唐人趋之若鹜?连大诗人李白都被汪伦所组织的踏歌队伍深深感动。答案很简单,就四个字——形式自由!
  不同于宫廷舞蹈,踏歌的参与人数不限。既可以是上千人、上百人,也可以是一至两人,形式自由。而宫廷舞蹈的人数是有严格规定的,人数均固定不变,如《七德舞》《九功舞》《上元舞》的人数分别为120人、64人和80人。
  踏歌的参与对象也不限。舞蹈者既可以是“三百内人连袖舞”的内人(指教坊歌舞伎),也可以是“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刘禹锡《踏歌词四首》)的民间女子。
  宫廷舞蹈对队列、阵法都有严格要求,踏歌则统统不限。据史料记载:“《圣寿乐》,高宗、武后所作也。舞者百四十人,金铜冠,五色画衣。舞之行列必成字,十六变而毕。有‘圣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万年,宝祚弥昌’字”(刘昫《旧唐书》卷二九《音乐志》)。
  踏歌所需的服饰不统一,歌词也可即兴填写,正所谓“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刘禹锡《杂曲歌辞·纥那曲》)。而宫廷舞蹈对服装、道具、舞美、化妆都有一整套严格规定,丝毫不能错。踏歌的动作非常自由,刘禹锡在《竹枝调九首》讲到“里中儿联歌竹枝”时“歌者扬袂睢舞”。所谓睢舞,乃纵情无拘束地舞蹈之意。而宫廷舞蹈,必须按彩排的动作进行,绝不能随意改变(陈翔《唐代“踏歌”习俗》)。自由是艺术的生命,而唐朝又恰恰是一个崇尚自由、开放大气的朝代。因此,踏歌才在大唐如此流行,才会让大诗人为之感动、为之赠诗。
  桃花潭人深切怀念李白,千百年来,流传着许多有关李白的小故事:在潭西彩虹冈边,有一石矶露出水面,名叫“钓隐台”。相传李白曾在此钓鱼,放了一大团钓线,钓钩还没有沉到底,所以他说“桃花潭水深千尺”。钓隐台上方有一石冈,名叫“叠玉墩”,冈上长出一种野生韭菜,肥嫩鲜美,清香异常。传说是李白当年在上面饮酒赋诗,撤下的韭菜长成的,当地人称之为“太白韭”。
  桃花潭东岸是翟村,西岸是万村,两村都想以本村名称呼渡口名,争持不下。后来万村人举李白诗为据,说:“‘桃花潭水深千尺’,千尺,万寸也,万寸和万村同音,所以渡口应叫万村渡。”翟村人于是把渡口名称让给了万村。这类小故事虽近乎荒诞,但可看出诗人李白在泾县人民中留下的深刻影响(常秀峰《李白在安徽》第49页)。
  除署名外图据泾县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