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5 宽窄巷-
A15宽窄巷
  • ·官心平较湖心好,不作风波任载舟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官心平较湖心好,不作风波任载舟

———清代廉吏丁宝桢的诗意情怀

都江堰宝瓶口。张海摄

电视剧《丁宝桢》海报。图据片方

  

□刘永加

  近日,大型历史题材电视剧《丁宝桢》在央视热播,使这位廉洁勤政的晚清中兴名臣的事迹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其实,丁宝桢还有他的另一面。他还是一位多愁善感的诗人,在几十年的宦海沉浮中,他常常写诗记事抒怀,许多诗篇被收入《十五弗斋诗存》中,这些诗歌不仅记录了他的人生轨迹和从政经历,更是体现了他的思想境界与家国情怀。

名士独看秋色饱
夜深时复倚危墙

  丁宝桢,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出生于贵州平远(今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清咸丰三年(1853年)中进士,入翰林院选庶吉士,继授编修。咸丰十年(1860年)任知岳州府。同治二年(1863年)授山东按察使,后迁布政使,同治六年(1867年)升任山东巡抚。光绪二年(1876年)任四川总督。
  丁宝桢自幼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有深厚的家学功底。他的书斋叫“十五弗斋”,典出《礼记·中庸》,丁宝桢用这十五“弗”做书斋名,就是为了勉励、警示自己,不仅要博学多闻,还要做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人。军政之暇,丁宝桢致力诗书,文学造诣很高。
  丁宝桢生活的时代,风云突变,内忧外患。鸦片战争结束后,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席卷全国,狼烟四起,鼓角铮鸣,战火遍燃大江南北。咸丰三年(1853年),刚刚中了进士入翰林院的丁宝桢遭遇母亲去世的变故,他回老家贵州平远奔丧,守孝三年。
  此时,刚刚踏上仕宦之途的丁宝桢,胸怀抱负,对前途充满信心,可是面对地方上和全国动荡不安的严重局势,他写诗表达了担忧:
  烽火惊传遍九江,那堪离乱又乡邦。
  十年罢赋金门策,两载持来大将幢。
  阅世几能称柱石,不才何以息纷庞。
  城南屡见狼烟起,安得韩公筑受降!
  这是《十五弗斋诗存》中的第一首诗,给人以不安的动荡感和危机感,丁宝桢思考着解决办法,到哪里去找唐代张仁愿那样文武全才的大将,哪里又有像宋代韩琦那样能征善战的帅才,筑起一道坚固的边防,拒敌于国门之外呢? 一首忧患诗,丁宝桢写出了不凡的气势,给人以震撼心魄的力量。
  即便是走上仕途,在宦海中摸爬滚打多少年后的丁宝桢,依然是未雨绸缪,忧国忧民。有了地方上任职经历,使丁宝桢看到国库空虚、边患不断、吏治腐败、积案如山、政务废弛、民怨高涨等现实,这也让他忧心忡忡。
  他在《嘉定道中》写道:“梧桐初老桂花香,阵阵江风送晚凉。名士独看秋色饱,夜深时复倚危墙”;在《重庆道中》写道:“小虫唧唧诉秋心,露滴疏篱菊有阴。我爱寒蝉同警枕,夜深时作短长吟”;在《重庆中秋无月》中还写道:“今夕不堪惟旅客,夜深犹自数更筹”。丁宝桢白天忙于政务,四处奔波,到了夜里,孤灯独处,愁绪便袭上心来。这些诗句,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个被危机时时侵扰而又无可奈何的官员形象。
  丁宝桢还写过一首《和陈筱石婿汉茂道中即事三十韵》,生动描写旅途见闻,其中也隐含了他的忧患意识,诗中写道:“神禹导岷江,胡尽沙堆缩。留此一线路,行者辄转毂。不敢高声言,恐惊山鬼哭。懔懔阴风吹,畏寒戒食肉。去路幸免危,回头仍溯洑。相从命舆夫,竹轿勤加幅。处处防颠险,差可免折轴!”这首诗虽是写景,但又何尝不是他对危机潜伏的警示呢?

行囊多载循良传
早有人知太守贤

  作为仕途中人,丁宝桢要把主要精力用于吏治之道,只能在闲暇之余偶有所感时,方才吟诗作赋,借以抒发一时之兴。据丁宝桢的侄婿陈夔龙所写《十五弗斋诗存·跋》指出:丁宝桢对于写诗一道,“素不经意,偶有著作,随手散弃,往往百不存一。”但是,正是这些闲时的自我抒发,流露出丁宝桢的志向和憧憬。
  咸丰十年(1860年),丁宝桢在湖南岳州知府任上。岳州历来为楚南第一要缺,这是丁宝桢第一次做有实权的地方长官,他深感肩上责任重大,在诗中写道:
  一麾新命出金銮,手捧温纶著意看。
  圣主果然资保障,微臣何以济艰难。
  未谙律令真庸吏,多读诗书即好官。
  学道爱人今日事,弦歌谁继广陵弹。
  臣郡繁难费斡旋,儒生来此重仔肩。
  安民况是疮痍后,求治还须盗贼先。
  官到清时防市德,法从严处贵求全。
  行囊多载循良传,早有人知太守贤。
  丁宝桢深知,做一名良吏不做庸官,不仅要深谙律令,而且要懂吏治之道;不仅要以法为本,而且要在严处求全;不仅要以身作则,清正廉明,而且要防止徇私舞弊,贪赃枉法。要做到这些,丁宝桢提醒自己,就应当多读诗书,以历史上著名的良吏为榜样,不断克制自己的私欲,不断提醒自己恪尽职守、为国效忠。
  丁宝桢最敬仰的是北宋初年的政治家、改革家范仲淹,并把他视为典范,为此还写了两首诗:
  潢池盗弄十年曾,渤海何人唤不应。
  心迹我堪监止水,头街谁共冷如冰。
  诗从湖口邀词客,茶定君山扰寺僧。
  独有岳阳楼上记,先忧后乐愧无能。
  万壑争趋一束收,平分南北共江流。
  奔腾直走三千里,浩气全吞十二州。
  晋代以还杯在手,希文而后我登楼。
  官心平较湖心好,不作风波任载舟。
  丁宝桢在岳州府上任伊始,即登上岳阳楼,缅怀心中的楷模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了丁宝桢自觉遵守的准则。
  而丁宝桢的“官心平较湖心好,不作风波任载舟”诗句,则成为后世名言。丁宝桢这是在告诫自己,也是在呼吁官员心肠要比洞庭湖心之水还要平,公平办事、正心执法,才能赢得百姓拥护,“不作风波任载舟”。
  丁宝桢在后来的诗中多次重申了他的志向。光绪九年(1883年),丁宝桢奉命负责直隶、山西、陕西、甘肃、四川五省军务,途中写下《山西道中喜雨初睛述怀》一诗:“水挟东风响百泉,中条山色卷残烟。商林有喜成新梦,郇雨无心了旧缘。北向云高开晋甸,南交日远捧尧天。澄清有志力惭薄,揽辔风流愧昔贤。”远古五帝之一的尧,能够法天而行教化。后来,就以尧天来称颂帝王盛德和太平盛世。这时的丁宝桢满怀信心要做一个不愧先贤的好官,表达他澄清“尧天”的远大抱负。

一年两度河干走
安得苍生免溺饥

  丁宝桢作为中兴名臣,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在治理黄河水患、振兴民族工业、发展军工事业,还是廉政勤政、忠君报国,他都是典范。尤其是他在从政中,对于农村和农民的高度重视,也是前所未有的。
  在任地方官期间,丁宝桢采取过一系列重要举措重农安民,如治理黄河水患、重修都江堰、劝谕农桑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丁宝桢写过几首农事诗,其中一首《始晴喜作》写道:
  归程风雨计连旬,晓发资阳霁色新。
  野老释蓑填窄径,仆夫浣屦踏轻尘。
  水田漾碧嬉雏燕,蔗陇分青闲竹筠。
  帘卷舆窗开倦眼,乍看叱犊似耕春。
  丁宝桢书写了一幅精彩的春耕图:风雨初晴,碧水荡漾,新绿葱笼,雏燕齐飞,远处传来的一阵阵叱犊声,不禁对这乡村美景称赞不已,油然而生喜悦之情。此诗表现了他对农事的关心,以及对治下农村安乐祥和景象的肯定。
  丁宝桢在四川任职期间,主持修复了都江堰,可谓千秋大业,对农田水利灌溉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四川农业的发展。他曾亲自到灌县(今成都都江堰市)现场察勘年久失修的都江堰,为治理修复打基础,之后他深有感怀,写道:
  江水迁移未可知,农田利害属官司。
  无他妙计纾民困,且藉浮言作我师。
  鱼嘴分疏期合法,人堤蓄泄望园时。
  一年两度河干走,安得苍生免溺饥。
  丁宝桢的这首诗情深意切,怜民若子,令人敬仰。关心百姓疾苦和求治安民之道,是他一贯作风。对治理岷江修缮都江堰,丁宝桢当作国家大事和百姓福祉对待,不但多次亲自勘察,还提出设计方案,以期彻底解决问题,为民造福。
  同时,丁宝桢还深入到乡间地头,与老农攀谈,了解农村实情。即便是在从灌县勘察都江堰返回途中,他还在关注关心农民的疾苦,他的《由灌县勘堰工回省道中书所见》一诗记载了深入田间与农夫交谈的情景。
  当时,丁宝桢路过乡间,看到秋收已过,照说农事该结束了,但农夫仍在田间劳作。他问老农为什么呢?老农“答言霜降逾,播谷兼种菽。天时不可留,人工应求速。逸居虽足思,妻子安所畜。吾侪终岁劳,有秋便云福。”这番话使丁宝桢对农民的艰辛更加了解,他感慨万分,不禁想:“力穑如此勤,犹恐缺饘粥。念彼城市民,坐饱太仓粟。彼虽前生缘,酖毒已暗伏。试看转瞬间,饥饿满沟渎!”他是在提醒,要珍惜百姓的辛勤劳作成果,爱惜民力,避免饿殍发生。
  正因为丁宝桢能够倾听农民的呼声,更多地了解百姓的疾苦,所以,他的施政方针多向农村农民倾斜,从他在山东和四川任上治理水患修整水利设施,重视农业的一系列做法,就表明了他的心迹,他在《璧山道中》写道:
  重冈复岭见卷阿,忽向山城洞里过。
  几见民安成世变,须知地险要人和。
  青陂满眼新抽蔗,绿水平畴尽刈禾。
  试问此邦贤令尹,谁能折狱信无颇。
  丁宝桢在四川执政期间,经常去农村,行走在璧山县(今重庆璧山区)的盘山道上,穿过风光无限的险山峻岭,来到农夫正忙于收稻的沃野平畴,看到一派富饶而丰收的景象。由此,丁宝桢自然想到璧山县令,应该是一位有作为的地方官,在他的治理之下,璧山县才有了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般的安定祥和景象,于是由衷称赞璧山县令是一位真正的“贤令尹”。
  光绪十二年(1886年)丁宝桢在任上去世,终年6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