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6 宽窄巷-
A16 宽窄巷 下载PDF 上一版 |
A16宽窄巷
  • ·暮年写下《宣城见杜鹃花》:李白的乡愁是朵小小的杜鹃花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暮年写下《宣城见杜鹃花》:李白的乡愁是朵小小的杜鹃花

江油李白纪念馆。图据江油市人民政府网站

  江油小匡山一景。图据江油市人民政府网站

盛开的杜鹃花。图据峨眉山景区官网

李白像(马睿临)

  

□马睿

  《宣城见杜鹃花》是李白暮年创作的一首诗,他在诗中说:我曾在蜀地听过杜鹃鸟的啼叫,如今在宣城又见到了杜鹃花。杜鹃的一声声啼叫让人肝肠寸断,三春三月更加思忆故乡。此诗感物起兴,前两句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联结中,视听并置,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后两句分别承接前两句,一句三顿,表现了诗人深切的故乡之念。全诗通篇对仗,结构上前呼后应,浑然一体。诗人在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尤其是后两句,“一”与“三”三次反复,写得神韵天然,足见诗人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和思乡情切。


游子思乡
思念故乡的山水和人

  人老了,就喜欢回忆往事。游子在异乡,最容易思乡。尤其是突然遇到儿时记忆中的事物,自然而然便勾起了乡愁。李白暮年遇赦放归后,长期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宣城、金陵、当涂等)飘泊,甚至一度贫病交加,全靠四处打秋风过日子。在这种情况下,当他突然在宣城见到了杜鹃花,便立即联想到家乡的杜鹃鸟(又称子规鸟)的叫声,耳边仿佛响起了母亲一声声“子当归来”的呼唤,顿时泪如雨下,肝肠寸断。
  在李白的笔下,乡愁曾是一轮明月(《静夜思》)、一段初恋(《雨后望月》)、一夜笛声(《春夜洛城闻笛》)、一碗美酒(《客中作》)、一叶扁舟(《渡荆门送别》)、一位乡亲(《门有车马客行》)、一次送别(《江西送友人之罗浮》)、一只归巢鸟(《望木瓜山》)……。此时此刻,乡愁则是一朵小小的杜鹃花。
  游子思乡,最思念的是故乡的山、故乡的水和故乡的人。李白的老家在剑南道绵州昌隆县清廉乡(今四川江油市青莲镇月圆村一组),他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多年,这片土地上也留下了他的青春岁月。
  思念山,是因为李白自幼便与妹妹李月圆一起在家后的天宝山上玩耍,与道友元丹丘在紫云山中谈玄论道(《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与玩伴高亚瑞、李仪在窦圌山上联句(肖定沛《窦圌山志》第五章《文学艺术》第四节《传说掌故》),与江油县尉在牛心山中焚香读经(《题江油尉厅》),在小匡山发蒙识字(清同治版《彰明县志》卷十三《古迹志》之“小匡山”条),在大匡山大明寺中读书十载(释智明《敕赐中和大明寺主持记碑》),赴戴天山顶寻访道友(《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上老君山中探访隐士雍尊师(《寻雍尊师隐居》),去太华观里寻仙问道(《太华观》)……。
  思念水,是因为涪江与盘江在青莲镇铧嘴交汇,此地自古便是一处繁华的水陆码头。李白曾用蒲花井水清洗过毛笔(李戎《李白故里》之“洗墨池”条),在磨针溪畔受过武氏老妪的启迪(陈仁锡《潜确类书》卷六十),在蛮婆渡口陪母亲浣过纱(清同治版《彰明县志》卷十二《津梁志》之“青莲渡”条),在清廉码头接送过父亲的商船(郭沫若《李白与杜甫》),在涪江岸边陪同县令视察过洪水灾情(《观涨续句》),在戴天山上领略过壮观的飞泉(《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在七星井中欣赏过皎洁的明月(刘术云《李白故里遗迹风物考》之“七星井”条),在石牛沟中题咏过巍巍的石牛(《咏石牛》),在白至渡口资助过往来的乡民(刘术云《李白故里遗迹风物考》之“白至渡”条)……。
  思念人,是因为父亲推荐的《子虚赋》为李白树立了文学榜样(《秋于敬亭山送从侄耑游庐山序》),母亲烹制的红烧鲤鱼让他大快朵颐(黄廷桂《四川通志》),妹妹李月圆带着脂粉味的洗脸水浇灌过楼下的粉竹(清同治版《彰明县志》卷十三《古迹志》之“粉竹楼”条),刻骨铭心的初恋让李白长吟到五更(《雨后望月》),恩师赵蕤所著的《长短经》令他爱不释手(《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与东岩子驯养的一千多只飞禽使他如痴如醉(《上安州裴长史书》)。当然,更忘不了对他先热后冷的县令和大惊小怪的县太太(《谢令妻》《观山火续句》《观涨续句》)。


不如归去
杜鹃啼血呼唤游子归乡

  高耸入云的龙门山脉、美丽富饶的江彰平原和商船如织的清廉码头……,处处都留下了李白飘逸的身影和美好的回忆。
  李白笔下的“子规鸟”,又名杜鹃,是鹃形目杜鹃科鸟类的总称。为夏候鸟,四川共有12种,常见的有大杜鹃、四声杜鹃、中杜鹃、小杜鹃和鹰鹃等。杜鹃都不筑巢,不孵卵,不育雏,而是在其他鸟巢中产卵寄生,由其他鸟代为孵化,哺养长大。大杜鹃的叫声为二声一度,如“Kuo-ku”,谐音为“布谷”“子规”。四声杜鹃的叫声为四声一度,如“Kwi-Kwi-Kwi-Kow”,谐音为“割麦插禾”。中杜鹃的叫声为“Hu-Hu-Hu-Hu”,谐音为“呼-呼-呼-呼”。小杜鹃的叫声复杂而快,谐音常为“不如归去”(李桂垣《四川鸟类原色图鉴》)。
  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了。这鸟传说是古蜀王杜宇的灵魂所化(李膺《蜀支》)。杜宇号称望帝,他自以为德薄,于是禅让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化为杜鹃鸟。暮春时节,它就悲鸣起来,鸣声仿佛是呼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昼夜不止,一直啼叫得嘴边淌出血来。此刻,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子规鸟的啼叫声,一声声地呼唤他归去。
  关于杜鹃鸟的分布,杜甫曾说:“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杜甫《杜鹃》)。这是因为杜鹃是林栖性的攀禽,栖息在密林中,嗜吃毛虫,除产卵外,不出森林,不在地面生活。江油境内野生动植物众多,亦有杜鹃鸟分布(2015年版《江油市志》第475页《野生动物资源》)。在所有杜鹃中,大杜鹃和四声杜鹃的啼叫最频繁、啼声最哀苦,有时通宵达旦啼叫不止。因此,李白在昌隆所见的当是大杜鹃或四声杜鹃。
  所谓“一叫一回肠一断”,是指杜鹃鸟一叫,勾起的愁思令游子断肠。上点儿年纪的人也许有体会,凡思念或感伤至深之时,腹部丹田下方常隐隐作痛,仿佛愁肠欲断,令人茶饭不思。“(李白)此诗是绝句,却整篇对仗。尤其是后两句,‘一’与‘三’,三次重复,按理在近体诗中是禁忌的,但诗人却写得神韵天然,反使人觉得回味无穷”(郁贤皓《李太白全集校注》第七册第3265页)。
  勾起李白思乡之情的杜鹃花,又名红踯躅(周师厚《洛阳花木记》)、映山红(李时珍《本草纲目》)、艳山红(佚名《分类草药性》)等。属杜鹃科常绿或半常绿灌木,高达3米。花2-6朵簇生枝端,花冠紫红至淡红色,阔漏斗状,直径约4-5厘米,上部一瓣和近侧两瓣有深红色斑点,传说是杜鹃鸟啼血所致,实际是植物进化过程中用来吸引采食花蜜传粉昆虫设计出的艳妆。生长在安徽宣城一带的杜鹃花,约在每年的四五月份开放,花形极其美丽。
  尽管李白生前曾遭到昌隆县令和夫人的迫害和排挤,被迫逃入大匡山避难,但在李白死后,家乡人民却一直没有忘记他。“李白蜀道难,羞为无成归”(姚合《送李馀及第归蜀》)。自李白辞亲远游之后,便再未归乡。家乡人民为了纪念他,先后兴建了太白祠、名贤祠、陇西院、粉竹楼、磨针亭、蛮婆渡、谪仙渡、洗墨池、读书台、匡山书院、李白纪念馆、李白文化博物馆、太白碑林、衣冠墓等景区景点。最令人称奇的是,李白去世不久,便有一颗陨石从天而降,不偏不倚恰好落在青莲大地上。家乡人民都说,这是李白魂归故土,便将此石安放在李白衣冠墓旁,世世代代享受后人祭祀。李白思念家乡,家乡人民也思念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