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2 蜀地宝藏-
A12 蜀地宝藏 下载PDF 下一版 上一版 |
A12蜀地宝藏
  • ·苏易简:宋代四川首位状元的悲喜人生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苏易简:宋代四川首位状元的悲喜人生

“铜山三苏”(苏易简、苏舜元、苏舜钦)雕像。图据中江县委宣传部

  

□贾登荣

  他是北宋王朝建立以后,第一位从四川走出去的状元郞;他连续七次担任国家会试考官,完善、创立了“糊名密封、锁院回避”等考试制度;他才华横溢,文思敏捷,留下《文房四谱》等著作流传后世;他嗜酒如命,连皇帝亲自写诗劝戒,也无法阻挡他对酒的贪恋,最终因酒而亡,39岁就英年早逝……他就是苏易简。

七次担任会试考官
“糊名锁院”防舞弊

  后蜀广政二十一年(958年),苏易简呱呱坠地于其父苏协担任司马参军的彭州导江县(今四川都江堰市)。广政二十三年(960年),苏协奉调到三百多公里之外的合州(今重庆合川区)任职,苏易简只好随母亲回到老家铜山县(今中江县内)生活。也就是这时,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事件:公元960年春,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推翻后周政权,建立北宋王朝。乾德三年(965年)正月,后蜀皇帝孟昶举城降宋,后蜀灭亡。这时,只有七岁的苏易简并不知道世间的沧桑巨变,而是在母亲薛氏的悉心指导下一门心思学习《四书》《五经》。到十岁时,苏易简就因能“诵五经,熟词赋”而名闻遐迩。
  乾德四年(966年),苏协与后蜀许多官员一道,来到北宋王朝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觐见皇帝赵匡胤。随后被派往怀州(今河南武陟县)担任法曹,也就是负责司法的官员。
  宋太宗开宝六年(973年),苏易简的母亲带着16岁的他离开四川老家,千里迢迢到苏协任职的怀州。在怀州县试中,苏易简一蹴而就,成为秀才;宋太宗兴国四年(979年),苏易简独自一人到汴京(开封)参加乡试,高中举人。次年,22岁的苏易简再次来到汴京,踌躇满志地参加会试,顺利入围贡士之列。接着,他进入皇宫,参加由宋太宗赵光义主持的殿试。史载,在殿试中,“易简所试三千余言立就,奏上,览之称赏,擢冠甲科。”也就是说,苏易简一挥而就,写成3000多字的文章,宋太宗阅览后大加赞赏,将其录取为进士第一名。于是,苏易简成为北宋王朝建立20年之后,四川走出去的第一位状元。
  苏易简的官场之路相当顺利。除短暂外放担任监丞、州通判外,很快调回中央政权,出任左赞善大夫、右拾遗、制诰、翰林等职务,最后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
  苏易简的最大成就,是七次在贡院考试中担任考官,参与为国家选拔人才。
  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28岁的苏易简第一次担任考官,却差点葬送了政治生命。原来,凡主考官有亲属应试者,要登记名册另行考试。而苏易简的内弟崔范却隐瞒了父亲去世的情况参加考试,且被录取在前列;另外水部员外郎王孚的儿子王千里也被录取,恰好苏协是王孚的学生。于是有人举报苏易简徇私舞弊。宋太宗听说这事后,对崔范、王千里除名,不予录用;鉴于苏易简不是主考官,只是免去他担任的为皇帝草拟诏令的“制诰”职务,没有深究。
  朝廷经过反反复复的调查,发现苏易简与崔范、王千里案件并无丝毫关系,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苏易简第二次在会试中担任考官。在阅卷中,苏易简与同僚们发生激烈争论。苏易简认为,来自四川新井县(今南部县大桥镇)的考生陈尧叟名次要排在最前面,而更多的考官认为陈尧叟文章一般。他们的纷争惊动了宋太宗。在殿试中,宋太宗特别对陈尧叟加以考察,最后亲自将其钦定为这一科的状元。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苏易简主持会试,这是他第一次出任主考官。在巡视考场时,苏易简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四川同乡何光逢。他上前仔细询问,一个惊人秘密暴露了。原来,何光逢在任县令期间因受贿被剥夺官职,便流落到京师。他心生一计,想出代人考试获取报酬的歪主意。苏易简当即命令将何逐出考场。他原本希望就此了结此事,不想何光逢却在汴京城四处散发“谤书”:“斥言朝廷事,且讥易简”。这下引起朝廷的重视。最后,何光逢落得被斩首的下场。
  苏易简最大的贡献,是完善和创立了两项考试制度——
  一是健全了“糊名制”。唐王朝后期,科举考试放弃了“糊名制”。北宋建立之初,在科举考试中也没有采取“糊名制”,考试不公的现象十分突出。苏易简向皇帝进奏,建议科举考试要采用“糊名制”。他的建议得到采纳。从这以后,“糊名制”固定了下来。二是首创了“锁院制”。苏易简第一次出任主考官时,马上通知所有考官,“径赴贡院,以避请求”。也就是说,考官们在完成命题、考试、阅卷、确定考生等级等环节之后,才得走出贡院。这就是所谓的“锁院制”。
  由苏易简健全、创立的这两项考试制度,不但在宋王朝得到延续,而且被以后的元明清等封建王朝在科举考试中采用。

力主恢复翰林礼遇
治国施政献良策

  宋太宗淳化元年(990年),父亲苏协去世,苏易简辞官居家守孝。他在守孝期间忙着在唐朝文学家李肇所写《翰林志》的基础上,编撰一部《续翰林志》,想借此恢复翰林学士在朝廷中的礼遇。
  北宋王朝建立不久,起源于唐玄宗时期的翰林制度被悄然取消。提出取消动议的是梁迥。史载,武将出身的梁迥“性粗率,尤不喜文士。”他见大凡“节帅出镇或来朝,便殿宴劳,翰林学士皆预坐”,对于翰林学士被优先安排就坐一事忿忿不平,就对皇帝赵匡胤说,陛下宴请犒劳将帅,何必让一帮迂腐的读书人优先入坐呢?并说,这个习惯应该改变。由于偏爱梁迥,赵匡胤也就默许了这个建议。
  苏易简在居家守孝期间,完成了两卷《续翰林志》,一回到朝廷,就赶紧呈献给宋太宗。宋太宗最终同意恢复过去国家重大典礼优先安排翰林学士参与的做法。翰林学士的政治地位得以提升。
  慢慢地,皇帝把他视为肱股重臣。自然,苏易简也不负君王所托,竭尽心力为国家谋。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苏易简担任负责中下级文官考课、注授差遣事务的机构——审官院负责人。他大胆向皇帝谏言,凡是中进士后就在京师的中央政权任职,没有经过州县一级历练的官员,不能让他们担任知州以及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的州通判等关键职位,以免贻误国事。宋太宗拍板赞成,加以采纳。
  宋太宗对苏易简的政治才干更加看重,很快就任命他担任掌管复查大理寺所断案件的审刑院负责人;继而担任吏部负责人,最后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

嗜酒如命葬送青春
《文房四谱》留余香

  跟古代很多文人一样,苏易简“嗜酒成性”。据说,苏易简被点为翰林那一天,需要入朝向皇帝谢恩,他竟喝得东倒西歪;至于其他时间,苏易简更是常常充满醉意。很多大臣对此颇有微词,宋太宗却认为,此举无伤大雅,只是草书了两首《劝酒》诗赐给苏易简,并要求他当着母亲的面大声诵读这两首诗。此后一段日子里,苏易简有所收敛。
  官做到参知政事(副宰相)后,苏易简又故态复萌了。他的醉酒为政敌找到了弹劾他的借口。同为参知政事的赵昌言与苏易简经常在朝堂发生激烈争执,于是赵昌言便对苏易简的醉酒行为加以攻击。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好几次在朝堂议事时,苏易简因处于醉酒状态,不但对其他大臣,甚至对皇帝也出现失礼言语。在一次朝会上,看到苏易简又是烂醉如泥,赵昌言当众宣读苏易简的各种失礼及政务处理上的延误,要求皇帝给予严惩。宋太宗对苏易简不思悔改的行为也有些气恼,于是决定,将苏易简以礼部侍郎身份外放到邓州(今河南邓县)担任太守;接着,又改到陈州(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区)任职;同时,对赵昌言也免去参知政事一职,派往外地做官。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1月,在陈州任上的苏易简因喝酒过量骤然离世,年仅39岁。赵光义听到这个消息长叹不已,对身边大臣说:“简竟以酒败,深可惜也。”
  在短短的39个春秋中,苏易简不但是一位优秀的官员,也是一位文采斐然、著作等身的学者。他是一个诗人,经常与宋太宗赵光义及同僚们写诗唱和。在一次雅聚中,他填了一首“越江吟”词:“非云非烟瑶池宴。片片。碧桃零乱黄金殿。虾须半卷天香散。春云和,孤竹清婉。入霄汉。红颜醉态烂漫。金舆转。霓旌影乱。箫声远。”受到赵光义的称许。因词中有“瑶池宴”字句,所以,后来人们将词牌“越江吟”更名为“宴瑶池”。苏易简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他曾经用许多时间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并在自己的帖书上留下“题临兰亭序”。
  苏易简的作品有《续翰林志》《文房四谱》《文选菁英》《淳化敕编》《禁林宴会集》等。当然,诸多作品中,影响最大、最深远的还是《文房四谱》,是一部关于文房四宝历史源流的权威作品。《文房四谱》中的《纸谱》,还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纸的专著,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