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夫纳 闫雯雯 摄
巴巴洛拉 李雨心 摄
2023年是有历史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酷热、狂风、大雨、森林大火……每一项都在影响着人类的活动。考古,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各种极端天气的影响。
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12月15日在上海举行。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就“气候变化考古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多位考古学家。他们针对气候变化对于不同遗址的影响,给出了各自的回答。
主要从事水下考古和海岸区域考古的瑞士伯尔尼大学教授哈夫纳认为,考古遗址的确受到了气候变化的严重威胁。这样的威胁主要来自长短期两个方面:一是野火等短期、直接的威胁;二是长期的危险。
“在一些湖泊之中,因为气温上升引发的侵蚀会加剧。另外,还有物种入侵等问题。”哈夫纳说,“湖泊很容易受到新物种入侵。水的升温会产生其他微生物,有机物质被破坏得更快。”
比如说,一片沼泽地里会有很多的考古材料,但是干旱的气候会让沼泽变干。一旦沼泽干涸,大部分有机质就会腐烂,无法保存。因此,考古学家必须在这些沼泽干涸之前,主动对这些区域进行干燥,把这些考古素材取出来。
另外,由于气温变高,冰山融化,因此冰川上保存的考古遗址也受到了极大威胁。哈夫纳说:“在瑞士,有一处考古遗址,大概有7000年历史,由于天气变化,这些被冰川覆盖了6000年的考古素材却消失了。另外,阿尔卑斯山上还有一处非常著名的遗址,那里曾出土了著名的冰川木乃伊。但是如今,两处遗址都因为冰川融化而消失了。如果说气候变化对于考古来说有积极的一面,那就是随着冰川融化,一些考古素材也被释放出来了。”
如今的气候变化,实际上也是人口规模所决定的。
“我们现在的人口规模很大,社会也更复杂,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也越大。”哈夫纳说,“在人口规模较小时,人口的流动性也很低,如今全世界人口达到80亿,使得低流动性变得不再可能。”
在这样的人口规模下,缓解气候变化除了节能减排,还寄希望于绿色能源,比如说推广电动汽车,用电能取代化石能源。
“其实还是比较难的,比如说我们在瑞士,就有这样的问题。瑞士人不愿意在阿尔卑斯山上装置太阳能板,因为阿尔卑斯山更多时候是观光和进行户外活动,这也是瑞士的标志。因此太阳能板安装就很难推进下去。”
气候变化和考古学是紧密相连的,人类今天谈论的气候变化在考古学和史前时期有着悠久而深刻的历史。在尼日利亚考古学家巴巴洛拉看来,要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解决方案,可以试着去了解过去人们如何与气候状况产生关系并相互作用,然后将古人的方案放在当下的环境之中,再次审视。
当记者给出一种假设,如果世界上即将发生一场大洪水,所有的考古遗址都会被淹没,而只有拯救一个考古遗址的能力,会选择哪一个?
“这个问题很难答,在世界上有很多考古遗址,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尼日利亚。我热爱所有的遗址,希望它们都能被好好地保护起来,我也愿意尽一切努力保护它们。”巴巴洛拉说,“因为它们能告诉现在的人类很多过去的信息,因此我没有什么偏好。”
他停顿了一下,思索了一小会,再次回答:“如果真的只能选择一个,那么我会选坦桑尼亚的奥杜威峡谷。那里是人类的起源地。如果你保护了人类的起源,就能去挖掘更多的内容。一旦起源地没有了,所有的故事都没有了。”
奥杜威峡谷是第一次发现人类会使用石器的地方,而这些会使用石制工具的“人”被命名为“能人”,是人属的第一个早期成员。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马晓玉 李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