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5 博物志-
A15博物志
  • ·陕西发现十六国至隋唐时期规模最大独立墓园
  • ·德国女考古学家安可:背着女儿去考古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德国女考古学家安可:背着女儿去考古

安可接受封面新闻采访。李雨心 摄

  德国考古学家、牛津大学教授安可与四川有着不解之缘。她在北京大学进修时期的导师是四川人孙华教授。当年,安可到北大时,跟孙华教授提出,想研究西北考古。孙华教授回答她:“研究西北考古的学者太多了,要不看看西南考古的材料?”
  这句话,让安可将目光投向了四川,从大凉山的史前考古,到成都平原的金沙遗址,再到九寨沟的新石器时代高山聚落,安可通过不断发掘和研究,将中国西南地区的丰富文化遗产展现给了世界。

爱上中国考古
“普通人都知道中国有5000年历史”

  安可的本科和硕士学位并非考古,而是汉学。
  高中毕业之后,没有找到人生方向的安可干脆学起了外语。那个时候,她对于中国还没有任何研究,只是小时候了解了一点日本合气道以及日本文化,发现了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之间的关联,于是想着“要不干脆学中文吧”。
  当她拿到第一本中文课本时,对于中国的了解仅仅是知道中国在哪儿。选择了中文专业后,她从事了三个方向的学习:现代汉语、历史学和经济学。
  2001年,大学二年级的安可第一次来中国,在北外学汉语。在北京,她发现无论在哪里,都会有人跟她提到,中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我觉得这件事情很有意思,就连出租车司机、看门大爷和保安大叔,这些并非从事专业历史研究的人,都知道中国的历史有多悠久。”
  结束了一年在北外的学习之后,安可回到德国海德堡大学并换了专业,专攻古代汉语。从众多的历史文献中,安可了解到了中国古代社会。但问题也接踵而至——在历史书上有名有姓的人,大多数都是王侯显贵,不具备普遍性。“我就想知道,中国古代普通人是怎样生活、怎么做事的。这就是考古学。”于是,安可又增加了考古学和艺术学的课程,尤其是在选择自己的博士专业时选择了考古。

走进四川考古
在孙华教授建议下研究西南考古

  2007年,已经开始博士生涯的安可到北京大学进修,认识了孙华教授。一开始,安可想做丝绸之路的考古工作,孙华教授提出意见,让她看看西南地区考古的资料。“孙华老师本来就是四川人,他觉得那边的资料还不错,就让我看看。所以我到四川之后,参与了金沙遗址的发掘,认识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一些人。他们对我特别好,教了我很多。”
  除了了解金沙遗址的内容,安可还去了大凉山参与考古发掘。时任凉山州博物馆馆长、考古领队的刘弘给予了安可很大支持。“当然,那边的饮食也很好,考古的资料也好,这不是很完美吗?于是,我就去了。”在大凉山,安可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之后她还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本有关凉山史前墓葬的研究著作。
  在参与各个考古项目中,安可感受到了中国考古学的变化和发展。“以前我刚来中国时,发现考古工作者根本不够用。我记得第一次去大凉山时,队里就只有一个考古学家,其他工作人员都是博物馆或者是从事其他工作的,不是考古专业的。但后来我再去时,发现已经聘用了6个考古系毕业的工作人员,状况比以前好多了。”

背着女儿去考古
“农村妇女都是背着孩子干活儿”

  实际上,安可第一次来成都,是在2002年,“就是纯玩,和朋友一起旅游,那时根本没有看什么博物馆,就是感觉环境特别漂亮。然后去松潘爬山,觉得非常美。”
  2007年再次到成都时,安可已经学了考古学,也学会了品尝四川美食:“四川的美食当然是吃了,因为我比较喜欢麻的菜,感觉很好吃。不过觉得火锅有点油。”
  2016年,35岁的安可成为英国牛津大学的教授,从事的还是她热爱的亚洲考古。不仅如此,2019年,当安可来到九寨沟进行考古发掘时,把她刚出生4个月的女儿也背到了九寨沟。
  “不只是我,还有一个川大的老师也把孩子背过去了。”在调查阶段,只要不是特别危险的地方,她都会抱着女儿去。开始发掘了,她把女儿放在工棚里,一边画图一边看孩子。“其实孩子小的时候问题不大,反正她也不能到处跑。在农村进行考古发掘,大家都习惯了。农村妇女都这样,都是背着孩子干活儿。”
  安可表示,接下来她还会到四川,继续进行九寨沟的考古项目:“目前正在向国家文物局申请,九寨沟的项目之前我们只做了一年,还要再做一次。上一次已经做到了汉代,之后还要继续做,可能就是汉代之前了。”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李雨心 马晓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