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总面积约3.51万平方公里、串联46个城市
乌江彭水段。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华西都市报讯(记者 李茂佳)12月27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六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2022-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解读新闻发布会在重庆举行。会上,川渝两地自然资源部门介绍了《规划》的特色亮点,并披露下一步工作计划。按照规划,到2035年,“六江”生态廊道将成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关键保护带、长江上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带、巴山蜀水生态人文魅力展示带。
“六江”生态廊道主要包括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长江、嘉陵江、乌江、岷江、沱江和涪江的干流沿线区域,总面积约3.51万平方公里。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扈万泰介绍,“六江”生态廊道是连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天然纽带,具有水土保持、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提升碳汇能力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串联成渝地区双核及46个重要节点城市。“六江”生态廊道建设,着眼提升川渝两地跨区域、跨流域协同治理能力,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的重点工作任务。
他表示,规划策略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是强化生态共保,守住廊道生态安全底线。强化重要生态空间和重要资源保护,建立涵盖江心绿岛、河流湿地、峡谷、湖库、珍稀动植物等5大类、共180处重要生态资源保护名录,协同划定生态保护区、生态修复区和生态合理利用区,统一生态廊道分区管控制度。建立和完善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持续推进生态补偿规章制度建设,探索制定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其次是推进生态共建,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突出生态廊道“带状”空间分布特性,分流域明确长江、嘉陵江、乌江、岷江、沱江、涪江6条生态廊道建设目标及任务,显著改善流域人水关系,全面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质量。
第三是促进生态共享,增进人民群众福祉。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集群,推动天然食品、竹木产品、道地药材、矿泉水、天然纤维等特色生态产品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培育巴蜀地域特色生态产品知名品牌和地理标志,打造乌江百里画廊等一批文旅精品路线,探索三峡绿色发展新模式。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厅长徐志文介绍,《规划》有三大亮点。
一是“时间维度”上的系统性。规划充分衔接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等重大规划,对推动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具有战略性、指导性的作用。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因此川渝将规划的完成期限确定为2035年,这与国家规划建成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双城经济圈的时间节点高度一致。
二是“空间尺度”上的完整性。川渝综合考虑生态系统整体性和自然地理单元完整性,打破行政界限和部门分割,以流域为规划基础,在充分识别流域重要生态问题基础上,协同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水陆地,分流域明确生态廊道建设主攻方向,科学合理确定保护修复措施、工程实施范围和规模,系统推进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综合治理。
三是“政策制度”上的创新性。“六江”生态廊道建设是跨省域、跨流域的一体化保护修复工作,目前全国尚无成熟经验可供借鉴,川渝将系统完善相关制度机制,切实保障规划落地实施。比如,川渝统一两地重要生态空间、重要自然资源等保护管控制度,探索建立多元化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现行生态修复技术标准差异化分析评估,逐步统一生态保护修复技术标准,开展两地经营主体信用建设,夯实生态共保共建共享基础;建立健全科技合作机制,积极整合川渝两地科研资源,共建专家库和技术支持团队,联合开展突出问题和关键技术研究,推动全流域科学治理。
建立涵盖江心绿岛、河流湿地、峡谷、湖库、珍稀动植物等5大类、共180处重要生态资源保护名录,协同划定生态保护区、生态修复区和生态合理利用区,统一生态廊道分区管控制度
突出生态廊道“带状”空间分布特性,分流域明确长江、嘉陵江、乌江、岷江、沱江、涪江6条生态廊道建设目标及任务,显著改善流域人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