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6 特别报道-
A6特别报道
  • ·走进《蜀道难》中百步九折的青泥岭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青泥何盘盘

走进《蜀道难》中百步九折的青泥岭

青泥岭上,大雨将道路阻断。

青泥村中李白的雕像。

青泥村中杜甫的雕像。

青泥古道遗迹。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一千多年前,“诗仙”李白写出《蜀道难》,这首千古绝唱将蜀道的山之高、水之急、绝壁之险描绘得犹如就在我们眼前。李白笔下的青泥岭,百步之内竟能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其中的艰险难行,让这位谪仙也用手抚胸徒劳长叹。
  而在千年之后,就在李白曾叹咏过的青泥岭的主峰铁山脚下,一座神采飞扬的李白雕像,静静矗立在青泥村的广场中。在其身侧,则是面容清癯、手握毛笔的“诗圣”杜甫雕像,千年前,杜甫正是经过此处南下成都。在两位诗人雕像的正中,一块巨大的黑岩石上镌刻着“青泥驿”。这些似乎都在诉说着这里曾历经的璀璨历史,和无数途经此处的文人墨客。
  青泥岭,地处陇蜀古道“祁山道”与秦蜀古道“陈仓道”的交叠地段,作为古代秦陇入蜀的必经之道,青泥岭被誉为“秦陇屏障、巴蜀咽喉”。而隐藏于青泥岭山脉中的青泥古道,以其路径的艰难险峻,在历史上留下许多迁客骚人的深深嗟叹。在2023年的多雨时节,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来到了这座山岭之中,探寻历史遗留下来的古道遗迹。

悬崖万仞,上多云雨
青泥古道因艰险难行闻名

  “山行有常程,中夜尚未安。微月没已久,崖倾路何难。”唐乾元二年(759年)冬天,杜甫离开同谷(今甘肃成县),经由祁山道辗转前往成都。当他路过今陇南徽县时,写下《木皮岭》《白沙渡》《水会渡》三首纪行诗。而据徽县博物馆馆长曹鹏雁讲述,《水会渡》中所描述的,正是杜甫在翻越青泥岭时所看到的风景。“他应是在夜晚翻越青泥岭的,诗句也写得很朦胧。”
  青泥岭,位于徽县南境的水阳镇、大河店镇、嘉陵镇、虞关乡之间,因山高路险多泥泞而得名。《徽县志》记载:“悬崖万仞,上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
  在历史上,青泥岭因青泥古道而著称天下,那青泥古道又是怎么形成的?“查阅历史,应是从唐代开始,当时政府因通行于嘉陵江河谷的古栈道容易毁坏,艰险难行,于是把原本的栈道改道向西,翻越青泥岭通行,由此形成了青泥古道。”
  曹鹏雁说,在青泥岭于唐朝成为官道之前,此处也是军事上的“兵家必争之地”,许多重大的战争在这里发生。譬如刘邦军队为夺关中而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占领过青泥岭。到了三国时期,曹操西征汉中张鲁,曾兵临青泥岭。“青泥古道形成后,在唐宋时期就成为了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融中一条极为重要的道路。”
  自古以来,走过青泥岭的文人墨客不胜枚举,但留下的诗句中,要么惊叹青泥岭山势的雄奇壮观,要么感叹青泥岭道路的艰险高峻。当记者来到此处时,正值大雨滂沱,行至青泥岭主峰铁山脚下的青泥村中时,不断上涨的河水将道路阻断,不得已弃车而行。
  步行至山岭上,一段隐藏在杂草树木深处的石阶小路露出原形,石阶在千年的岁月中被踩踏得光滑而平坦,这便是青泥古道中最明显的遗迹。“这是青泥古道保存完好的一小段,从宽度上来看,只能两人并肩行走,或者一人牵着马或骡子走过。石阶已经被踩踏得非常光滑,这是长期行走之后的结果。”徽县教学研究室主任、陇蜀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义说。
  “白水远来天际,青峰近插云中”,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虞关道中》描写了青泥岭的高峻;“岧峣青云岭,下有千仞溪。徘徊不可上,人倦马亦嘶”,这是唐代诗人元稹笔下的《青云驿》。当历代的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商客旅人行走在青泥岭上,挥墨写下无数诗词,记录下这段不凡的路途。“徽县的县志上,目前收录的描写青泥岭和青泥古道的诗词,多达200余篇。”曹鹏雁补充道。
  当众人都感叹青泥岭的山高水险、坎坷不平时,北宋名臣赵抃却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宦海沉浮中,赵抃往来于青泥古道达七次之多,他写道:“老杜休嗟蜀道难,我闻天险不同山。青泥岭上青云路,二十年来七往还。”这位“铁面御史”,正是经由青泥岭来到蜀地,出知成都时,使蜀中奢靡之风为之一变,深受蜀民称道。

店铺林立、酒旗招展
青泥驿上商旅辐辏

  大雨滂沱中,青泥岭上烟雾缭绕,而位于山脚下的青泥村,青瓦白墙在朦胧的雨气中更显古朴。来到村庄的道路上,两旁三三两两悬挂着“青泥岭客栈”“青泥岭酒家”字样的彩旗随风飘扬。王义介绍,青泥村就是旧时古蜀道上重要的驿站——青泥驿的所在地。
  “青泥驿在青泥岭下,唐与鱼关驿同置,宋至和间废,元稹之诗:昔游蜀关下,有驿名青泥。闻名意惨怆,若坠牢与狴。”在清代嘉庆年间所著的《徽县志》中,能够看到青泥驿的前世今生。在唐代,青泥古道上设有两个驿站,一个是主峰铁山脚下的青泥驿,另一个是徽县南部嘉陵江畔的鱼关驿,皆为唐代主要驿站。
  唐宋时期,作为古代秦陇入蜀的必经之道,南来北往的商贾贸易经青泥古道转运,这条道路自然是商旅辐辏、车马逶迤,而来往商旅、官员、文人歇脚的青泥驿,更是店铺林立、酒旗招展、商贾云集。
  “在青泥岭上的一块‘远通吴楚’的碑刻背面,记录了四十多家店铺的名字。这里边有酒坊,有饭馆,有卖布的,有卖铁器的,其中还有两家玉器店。从出现玉器店的角度来看,也说明来往行人需求还是比较高雅精致的,更说明当时青泥古道上经过的客商数量大、经济条件好。”王义说。

沟通南北的官道
今被高速公路替代

  从青泥村出发,沿着水泥路继续往山里走,就能在山路旁看到一尊黝黑的石碑,上刻着“远通吴楚”的碑名,这就是王义所说的背面刻有四十多家店铺的碑刻。其碑文内容大致为:“徽县至虞关之通道也,自石家峡至杏树崖二十余里,路皆崔嵬,险阻可畏……”碑文记载了青泥道自明代以来的通行路线、险易程度及当地百姓自发维修青泥道的情况。
  有无数文人墨客的诗句在前,青泥岭和青泥古道到底有多难呢?柳宗元曾在《兴州江运记》中记述:“自长举北至于青泥山,又西抵于成州,过栗亭川,逾宝井堡,崖谷峻隘,十里百折,负重而上,若蹈利刃……绵三百里而馀。”采访中,曹鹏雁和王义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位于大河店镇的“新修白水路碑记”摩崖,这块刻于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的碑刻,为后世研究青泥古道兴废变迁以及古代交通运输状况提供了实物印证。
  “历史上,由于青泥岭上的青泥古道过于艰险难行,在北宋嘉祐二年,利州路下辖的兴州、凤州两州三县人士在官方主持下,为避开青泥道的艰险,在青泥岭西侧新辟一条沟通陇蜀的道路,因路段主要沿今大河店镇白水峡通行,故得名白水路。”曹鹏雁表示,“新修白水路记”摩崖,就将此事完整地记录了下来。
  由碑文内容可知,新修的白水路不仅平易且较青泥古道缩短里程33里,同时“废青泥一驿,除邮兵、驿马一百五十六人骑,岁省驿廪铺粮五千石、畜草一万围,放执事役夫三十余人”。此举减轻了政府的路政开支,提高了交通效率。“从商贸的流通、文化的交融,以及沟通南北方面,使得行走起来更加便捷。在很长一段时期,这两条道都一直通行着,成为沟通南北政治、军事、文化的重要官方道路。”曹鹏雁解释道。
  历史变迁沉浮,如今青泥古道的遗迹,被掩盖在山岭杂草间,不见昔日的繁忙与辉煌,若非特意来寻,则难以看见。但在文人墨客的诗句中,在沿途开凿的石窟造像里,都印刻下这条古道曾经的极尽绚烂。
  “如今从甘肃天水出发到湖北十堰的十天高速公路,就是古代人‘远通吴楚’的现代升级版。十天高速公路的走向,几乎与祁山道、青泥古道的相当。”王义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刘可欣 甘肃陇南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