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常委、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张晓玫:
省政协常委、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张晓玫 赖芳杰 摄
1月23日晚,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组织各民主党派省委会、省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接受新闻媒体联合采访。
省政协常委、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四川省金融科技学会会长张晓玫分享了如何发挥金融科技作用、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张晓玫认为,目前,我省绿色金融领域已经形成了一些突出成果。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全省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1.27万亿元,同比增长41.68%。金融机构也陆续推出低碳贷、区域碳权和碳配额抵质押贷款等绿色金融贷款产品。
过去一年,张晓玫带领团队联合产学研各界成立了绿色可持续金融实验室,与政府主管部门及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绿色产业代表性企业等多方机构共同探讨了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调研发现,虽然我省在绿色金融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痛点,简单来说可以总结为“两不畅一不强”。
第一个“不畅”,是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存在数据披露渠道不畅通的问题。目前来看,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报告是企业自主披露绿色数据的重要渠道,但四川企业ESG报告披露情况并不理想,一来不愿披露,二来披露质量不高。
第二个“不畅”,则是从涉绿单位的角度来看,数据治理和共享机制不畅通。除企业自主披露外,政府相关部门、水电气以及交通等公共服务运营单位、金融机构等涉绿单位也是绿色数据非常重要的来源。这些单位已经积累了一部分数据量,但由于目前没有明确的制度和机制规定应该如何治理、保护、共享、开放和使用这些数据,所以把这些已有的数据真正打通、用起来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此外,金融机构绿色识别的能力不强。目前我们的市场还缺乏一套科学、权威、统一的量化标准指导金融机构进行绿色识别,现有的绿色识别模型中除少数财务指标是定量指标外,绝大多数指标都是定性指标。定性指标很大程度依赖于主观判断,而且环境风险发生变化时,金融机构很难进行动态跟踪、评估和调整。
对此,张晓玫建议,应当充分发挥物联网、隐私计算、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核心技术的作用,让金融活水持续滋养绿水青山。
一是建立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企业披露真实绿色数据。绿色数据的完整性、及时性、真实性和精准性是金融产业发展的基础。一方面,要支持企业合理运用物联网、区块链等科技手段采集、传输数据,提升绿色数据的可得性和可信度;另一方面,综合考虑企业披露数据的主动性和真实性,对企业披露内容进行定期审查。
二是优化数据共享和开放模式,推动涉绿单位打通数据信息孤岛。涉绿单位数据共享、开放意愿不强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数据安全和隐私问题的担忧。一方面,推动各单位信息系统通过隐私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应用,保障数据处理、分析、应用各环节的安全性和全流程的留痕管理,另一方面,加强数据分类分级管理。
此外,结合四川自身产业特色,支持金融机构探索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比如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进一步探索以定量指标为主的精准绿色识别模型,积极研发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领域创新产品,并对创新型绿色金融产品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