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6 特别报道-
A6特别报道
  • ·1246名留守儿童的“张妈”上两会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带着“打通关爱儿童‘最后一公里’”的建议

1246名留守儿童的“张妈”上两会

“张妈”“果爸”和孩子们在一起。

张蓉为留守儿童洗头。受访者供图

“童伴妈妈”张蓉
张蓉,省人大代表,巴中市南江县云顶镇元顶小学幼儿代课教师、留守儿童之家负责人,南江县下两镇乐山村的“童伴妈妈”。

  作为省人大代表,张蓉提前两天从巴中市南江县抵达成都。1月19日,她和其他几位省人大代表,以及南江县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一起,到四川省人民检察院的未成年人保护基地调研学习。
  “这个基地太好了,将法律知识融合到游戏中,包括模拟红绿灯的实景,好多我都是第一次见。”张蓉在笔记本上记下满满几页的想法,“这个对孩子们帮助很大,我要补充到我的代表建议里。”
  关心与孩子相关的一切——这句话就是张蓉的23年。
  她曾是南江县云顶镇元顶小学幼儿代课教师。2000年开始,她和丈夫一起,义务托管来自附近十余个乡镇村落的1246名留守儿童。如今,她是南江县下两镇乐山村的“童伴妈妈”,对辖区内留守儿童进行照顾和监护。2018年,她获得了“全国优秀童伴妈妈”的荣誉。
  对于那些被她照顾过的孩子而言,她是他们的“张妈”,做得出妈妈味道的饭菜,催他们抓紧学习,还常常为他们填补上成长的“裂缝”。

两份建议
串起守护成长的23年

  川陕交界的巴中市南江县云顶镇,有座海拔1200米的元顶山,半山有一座元顶小学。
  张蓉今年提交的建议中的第一条,就是元顶小学。“可以将这里建成一个未成年人保护教育的综合实践基地。”张蓉说,“基地不光是保护,还有教育的意义。让城乡的孩子能够在这里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这里,也是张蓉和丈夫陈果照顾留守儿童的开始。
  2000年之前,这对夫妻在巴中市城区的小学做过代课老师,也开过餐馆做过生意。在那个出门打工挣大钱成潮流的年代,他们选择“逆流”回乡。
  “最初是有朋友或亲戚在离乡打工前,将孩子交给我们托管。慢慢地,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张蓉说,与挣很多钱相比,自己和丈夫更喜欢站在讲台上做老师,同时也想陪在父母身边。
  于是,在家乡元顶山村,她和丈夫开设了一所家庭式学堂,最初只是让村里的孩子能就近读书。很快,就有外村的孩子被父母送过来,想要寄住。
  刚开始,夫妻两人腾出屋子免费供学生住,慢慢地,寄住的孩子越来越多。于是,从2000年正月开始,他们将需要全托照顾的孩子编成一班,这就是最早的“留守儿童之家”。2005年,夫妻两人转入公办元顶村小学代课,在学堂里就读的几十名学生也一同转入该校。
  但“留守儿童之家”的形式,延续至今。
  “到今年,已经有1246个孩子了。”张蓉说,孩子们习惯叫他们“张妈”和“果爸”,他们也一直在努力,想为孩子们再多做点什么。
  “所以,我的第二个建议就是打通关爱儿童的‘最后一公里’。”其实,这是张蓉在去年省两会期间就提过的建议,也是她的第二个关键词“童伴妈妈”。
  这个在2016年于四川率先展开的留守儿童关爱项目,通过在村镇、社区选聘一位“童伴妈妈”,对辖区内的留守儿童进行照顾和监护。目前,四川省已建成“童伴之家”2156个,覆盖留守儿童集中区域。
  “但距离每一个社区、每一个村落都有点位,还差一步。”张蓉觉得,再往前一步,这样的点位除了照顾留守儿童,也包括在孩子放学、家长还没下班时,孩子能够在社区有一个学习休息的地方,家长也能放心,“如果能够做到省内全覆盖就更好了。”

她是“张妈”
也是一名“童伴妈妈”

  此前,张蓉在调研走访中发现,四川已经有很多社区在对未成年人的托管上进行了探索。例如,成都武侯区的“共享奶奶”,大部分由65岁以上退休老人组成,工作日帮忙接送孩子上下学,节假日照看孩子,寒暑假陪伴孩子,都是义务服务。
  这样的发现令张蓉感到惊喜。在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针对“城挤、乡弱、村空”的问题,调整优化学校布局和师资配备。而在去年,明确支持市县建设公办幼儿园,消除中小学“大班额”和“超大班额”。
  “就是能感受到,整个社会,从个人到集体,从政府部门到社会组织,大家都在关注孩子们的成长,一起努力和攒劲儿。”对于这些点滴变化,张蓉觉得自己有着最深的感受。
  张蓉算了下,她照顾过的孩子中,有170多个已经大学毕业。在她的记忆里,2008年前后,随着越来越多在外务工的家长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有一部分条件满足的家庭,会让一位家长回家照顾孩子,留一位在外务工,“即使没有回来的,也会常常打电话回来,关心孩子的成长。”
  除了个体想法的转变,更多是集体关注的增加。2012年,随着第一次媒体报道,大家注意到这个山里的“留守儿童之家”,于是,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和爱心企业抵达这里。有企业为学校捐赠了多媒体教室、为孩子们做了校服,还有志愿者在得知张蓉一年洗坏5台洗衣机后,为他们购买了新的洗衣机和烘干机。
  2016年,在持续开展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十年之际,共青团四川省委联合四川省民政厅、中国扶贫基金会等单位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童伴计划”项目,在四川省21个市州的165个村落设立童伴之家,并为每个村配备一名“妈妈”,守护留守儿童。
  张蓉也是在这一年成为了一名“童伴妈妈”。她系统学习了很多关于未成年人保护、儿童心理学等知识,也结识了全省各地的伙伴,大家一起交流学习,“你能感觉到这是一个团队,一个集体,大家都在共同关心这些孩子们。”
  有媒体将这些童伴妈妈称为乡村的“赤脚社工”,张蓉很喜欢这个提法。对她而言,自己是“张妈”,也是“童伴妈妈”,“反正都是孩子们的妈”。

愿每个孩子
都在父母的关爱中长大

  如今,那些被“张妈”照顾过的孩子们,就跟蒲公英一样,散落在各处。有人在高校深造,也有人在车间工作;有人在外省安家,也有人拖家带口回到家乡巴中。
  对于张蓉而言,她最大的期待就是孩子们能健康快乐、自立自强。
  履职这一年,张蓉几乎没有落下省人大组织的每一场调研活动。“这也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眼界,提高了我的履职水平。”张蓉说,这次参加省两会,她还带来了两份关于推动南江相关水利工程加快开工的建议,“高桥水库在‘十四五’期间开工,还有推动南江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开工建设。”这也是张蓉在调研中发现后,逐渐完善的建议。
  不过,不管是在现代化的科技园区,还是在高标准农田,她最直观的念头永远都是,“这个能提供多少就业岗位,就能有多少父母不用离家打工,可以陪伴孩子长大。”
  “一个孩子的成长,千丝万缕地联系全社会的各个层面。”张蓉说,这些年,她见过的最常见的“两难”,就是有的家庭,如果父母在家陪孩子,那么全家生活就会困难,如果出门打工,那孩子就会成为留守儿童。
  张蓉和丈夫,总是会劝那些家长,先打工,先解决了生计问题,条件好点了就回家。
  这些年,乡村振兴为这些想回乡的家庭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机会。张蓉总是会把各种政策第一时间发给那些在外打工的家长。于是,他们中有回来创业的,也有搞农业合作社的,乡村发展了,孩子们也有了更好的成长环境。
  但有时候,即使父母就在身边,也不一定能起到陪伴作用。张蓉看到过家长在一边低头看手机,孩子独自玩耍的场景,“所以,我们给孩子上各种学习教育课程,也要给家长做工作,让他们有陪伴意识,尽陪伴职责。”
  这些观察和思考,都成为了张蓉建议的雏形。为了让自己的建议能够更加扎实,她调研走访,查数据、找专家,“例如,我通过巴中各个点位的‘童伴妈妈’,统计了一个大概的留守儿童数量变化,发现这几年数据上有所降低,我就要去搞清楚,降低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当然,张蓉也有新的期待。
  说不清具体从哪年开始,她和孩子们有了一个“初二之约”。每年大年初二,那些叫她“张妈”的孩子都会陆陆续续回来,大家聚在一起,做饭聊天,说说这一年的收获和来年的打算。
  龙年即将到来,“张妈”期待着孩子们的分享,她更期待,每个孩子都在爱中长大。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李佳雨 摄影报道